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宋元时期乐山西坝窑与重庆涂山窑黑釉瓷之装饰艺术
宋元时期乐山西坝窑与重庆涂山窑黑釉瓷之装饰艺术
发布人:  2022-05-19

宋元时期,川渝地区黑釉瓷窑多分布在长江上游支流嘉陵江、岷江、涪江沿线的滨江城市,其中在四川的有嘉陵江上游的广元窑、嘉陵江下游的达州窑、岷江上游的金凤窑、浦江县的东北窑、岷江下游的眉山青神坛罐、乐山西坝窑等;在重庆的有长江干流的重庆涂山窑、巴南区清溪窑、巴南区姜家窑、九龙坡沙岚垭窑、嘉陵江右岸的合州窑、荣昌的昌州窑、铜梁的黄门窑等。这些宋元时期的黑釉瓷窑在建窑的引领下,在与南北交流互融的过程中,各有不同的创新纹饰与造型,蕴含着突出的艺术成就,对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有着较大的贡献。这些窑的造型及纹饰虽各有不同的艺术特色,但也呈现出文化的统一性,现选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四川乐山西坝窑(以下简称西坝窑)、重庆涂山窑(以下简称涂山窑)的艺术特点分述于下:

西坝窑,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岷江支流沫溪河右岸的西溶镇,西溶镇又名“西坝”,故窑址名称“西坝窑”。200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此窑进行了抢救性田野考古发掘,共发掘窑炉6座、灰坑4个。出土器物主要为饮食餐具、陈设照明用具、文房用具。可辨器形有碗、盘、杯、碟、盏、壶、罐、奁、研磨器、瓶、香炉、灯、灯盏、砚滴等。釉色有黑釉、白釉,以黑釉为主:黑釉呈色,有漆黑、酱褐、深褐、浅褐、灰褐、酱红、赭黄、酱绿等色。其中以黑、酱褐、深褐、浅褐为主,有的还有蓝色、蓝白色、乳白色、酱褐色兔毫纹、油滴、鹧鸪斑等多彩绚丽的窑变纹。烧造时期大致兴起于北宋,延续至明代,衰落于清代。通过对出土器物和传世品的比较与观赏,西坝窑黑釉瓷在宋元时期,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器,还是陈设器、文房用器,皆造型优美,线条流畅,比例适度,修胎规正。有的还别出心裁的创新,如南宋的褐釉胆瓶,原为光素无饰,现为三级腹,中腹加饰拱形耳系,使器物更加端丽稳重(图1);宋末元初的小碗,不仅口沿为六瓣葵花口,其腹壁更是雕琢成出筋瓜棱形(图2)。还有常见的坦底盘,其口沿呈现为十八瓣的菊花口,做工精细,端庄神逸(图3);此外,南宋至元的梨形执壶为长直颈,圆鼓腹,圈足,曲长流双沟把手,壶盖为塔形宝珠顶,造型典雅,是难得的上乘品(图4)。其最创新之处是在玉壶春瓶的基础上脱胎而出的花口长颈高足瓶,全形为卷沿,花口,长颈圆鼓腹,腹上有呈六瓣瓜棱或鼓凸的出筋条纹,下足为二级高喇叭圈足(图5-6)。以上这些融古创新的造型设计,无不凝聚着瓷艺师们卓尔不凡的智慧!

 

图1 南宋 西坝窑褐釉双系胆瓶

 

图2 黑釉八棱口茶盏

 

图3 黑釉葵口出筋洗

 

图4 窑变釉长颈壶

 

图5 黑釉出筋花口瓶

 

图6 窑变釉鼓腹直颈瓶

 

西坝窑宋元时期的黑釉瓷纹饰中最绚丽者是黑釉窑变花釉,真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如在黑釉上点染黄褐色斑块,呈现吉州窑似的玳瑁纹(图7-12),特别是蓝白色窑变兔毫纹,色彩相同而纹饰又无一雷同,有的灿如云霞,有的似高山瀑布,有的像悬岩挂冰,有的如夜幕中飞飘的白云,又或黑夜中的闪电(图13-18)。又有在玳瑁纹上加饰蓝白兔毫状纹(图19-22),以及在酱红釉上挥洒米黄色斑块,形成红白蓝黑色彩熔融,其纹似云朵非云朵,或似圆珠滚滚流动、不可名状,色彩纷呈(图23-26)。清代蓝浦撰写的《景德镇陶录》载:“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釉作幻色物态,直名之曰窑变。”西坝窑之窑变,应是“一为人巧”,是瓷艺大师们长期积累而创新的杰作。它打破了吉州窑独有玳瑁斑釉的说法,其成就与吉州窑对应,且并不逊于吉州窑,尤以西坝窑的蓝白色兔毫纹、黑蓝黄褐釉窑变花釉,色彩斑斓,纹饰美伦美奂,超越南北黑釉瓷窑变纹饰。

 

图7 酱釉黄斑双耳葫芦瓶

 

图8 玳瑁釉茶盅(杯)

 

图9 黑釉玳瑁斑纹窑变碗

 

图10 酱釉玳瑁斑茶盏

 

图11 酱黑釉玳瑁斑窑变直腹钵

 

图12 玳瑁釉直颈瓶

 

图13 窑变釉双耳瓶(残)

 

图14 窑变釉花口瓶

 

图15 窑变釉鼓腹直颈瓶

 

图16 鹧鸪斑釉茶盏

 

图17 窑变釉蓝色兔毫杯

 

图18 蓝色窑变直腹钵

 

图19 窑变釉高足花口瓶

 

图20 窑变釉尊瓶

 

图21 玳瑁釉茶盏

 

图22 玳瑁窑变釉双耳罐

 

图23 酱红釉米黄斑茶盏

 

图24 鹧鸪斑釉直颈瓶

 

图25 茶盏

 

图26 窑变釉宝顶执壶

 

涂山窑大体位于重庆南岸区黄桷垭涂山湖至鸡冠石一带,东西长13公里左右,遗存堆积13处。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中国华西大学博物馆首任馆长葛维汉先生曾调查并撰文《重庆建窑遗址》。1980年,中国古陶瓷学者、中国古陶瓷首任会长、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先生调查时认定其为宋元时的黑釉瓷窑址。

1982-1988年及2003-2005年,重庆市文物考古部门配合基本建设,对涂山窑进行抢救性田野考古发掘,共出土石结构马蹄形馒头窑28座,均以煤为燃料,出土瓷器以黑釉瓷为主,仅有少许的青白瓷(图27)和内青外黑褐釉 (图28)。黑釉瓷有漆黑、绀黑、黑褐、酱色、柿色、银灰黑色等。器形以碗、盘、盏、罐为主,其次是杯、盏托、灯、碟、壶、瓶、香炉、小瓷动物等。其纹饰有刻划、堆贴印花、画花,釉中装饰以虹彩、曜变纹最美。

 

图27            

图28

从出土瓷器与传世品来看,其造型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双系罐原多大口,无肩,深鼓腹,至南宋晚期到元代则创新为小口,丰肩,圆鼓腹及直壁圆腹,耳系由扁形耳创新为卷云耳(图29-30)。又如圈足杯,至元代圈足创新为高喇叭圈足或为鸡心底以及玉壶春瓶,宋流行的侈口,束颈,胆形腹圈足体,到南宋末至元代,则创新为侈口,直颈,带座的高圈足,使器物更加端稳。

 

图29

图30

 

装饰艺术约有三种:一是坯胎装饰,二是绘画装饰,三是釉中装饰。

(一)坯胎装饰

在坯体上刻画、堆贴纹饰。如在器体上刻画菊花、方格纹,然后再填黄色或褐色(图31-32)。堆贴纹简洁清晰,在器体上贴附乳钉联珠纹、文字,或于口沿刻削五出或六出葵花口。最美的是在碗、盘上的印花装饰,印花纹多为三组对称的折枝绽放牡丹或莲花纹,花纹组合多为盛开的三重或四重花瓣,有的在初开与绽放花朵中配饰三组对称、含苞欲放的花蕾,其枝叶数量有四枝或五枝,中心部位印菊花、宝相花等,全图饱满丰盈,和谐生动,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

图31

图32

(二)绘画装饰

仅在乳白釉碗上绘褐黄色的两枝花草纹对称于碗的内壁。虽花纹简略,但用笔闲熟,逸笔草草,在似与不似之间,耐人寻味。再者是在黑釉或黑褐釉及玳瑁釉的碗、盘之口沿加饰一白色边,这种装饰在中原称之为“白覆轮”装饰,工艺过程虽简单,但艺术效果别添奇趣。

(三)釉中装饰

是涂山窑中最具地域特色的窑变纹,在建窑黑釉的引领下,一般黑釉瓷窑中具有的兔毫纹、油滴纹、鹧鸪斑纹、玳瑁纹(图33-34)这些纹饰,在我国南北各地黑釉瓷窑中都有类似纹样出土。其地方特色的纹饰,突出的有鳝皮纹、孔雀尾羽纹、礼花、火焰纹、星点纹、五至八瓣花朵纹、辐射状花朵纹。这类辐射状花朵纹,在花瓣中闪烁呈现褐黑或黑红,以及在黑褐釉中呈现花瓣状的淡红、淡蓝色熔融,给人一种美的感受。此外,还有在黑釉杯的内壁呈现淡红色,内口沿为蓝灰色似镶边非镶边的、似菊花纹非菊花纹的窑变花釉。外壁亦在黑釉上呈深红色为主,蓝灰色镶边不定形的窑变花釉,其色彩亮丽、雍容雅典,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图35-36),这类优美的窑变花釉,主要装饰于精细的茶盏。其器物均光洁亮丽无斑疵,据小湾窑燃烧之煤进行化验分析,此煤属于低分炭(20.6AgI)、低硫(SQg0.86),属高温卡的无烟煤。根据历来烧瓷经验,许多器件上形成的斑疵,多因燃料中的硫所致。小湾窑产品斑疵少,这与采用低炭低硫煤有极大的关系。由此可见,宋元时期重庆涂山窑中小湾窑的瓷艺大师们已经掌握了根据燃料的选择从而提高产量的规律。

图33

图34

图35

图36

涂山窑最艳丽的釉中纹饰,还有“虹彩纹”“曜变纹”。所谓虹彩纹,是指在黑釉、灰黑釉、酱釉中呈现如雷雨后,天空中的虹霞似的、五光十色的彩斑,其纹饰并不规范,有的似条形晕圈,有的霞光闪闪,有的呈大小、长短不等的红、黄、绿、蓝、紫色相互渗融,晕光闪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在涂山窑小湾遗址中不仅盏有虹彩,其碗、盘也多有。

所谓曜变纹,根据曜字的含意,“曜”即图耀,其意是指在光照之下呈现的异彩,谓之“曜变”。关于“曜变”这一名称,源于日本,早在14至16世纪的《禅林小歌》《能阿弥相传集》和《君台观左右帐记》等文献中都有明确记载。又日本小山富士夫撰《天目》文说:“曜变,是在挂有浓厚黑釉的建盏里面,浮现出大小不同的结晶,而其周围带有日晕状的光彩者,所以‘曜变’一作‘耀变’是因为它含有光辉照耀之意。”以及山奇一雄在《特种天目茶盏,曜变和油滴的科学研究》中,指出日本四件国宝级的曜变天目茶盏中的“大佛次郎先生碗”,“碗内斑点的颜色随入射光方向而变,如果垂直地看这些斑点,它们呈蓝色,倾斜看金光闪闪。”涂山窑小湾遗址出土的曜变纹有在黑釉盏、碟内壁呈现红、绿、蓝、黄色交融,长短大小不同,色彩纷呈的晕圈;有在碗的内底中心,在淡蓝色的釉面上,呈现金黄深蓝葱绿白色晕圈,色彩令人眩目。另外在褐釉盏上饰六瓣黑色花朵,或褐釉窑变纹盏中闪现数不清的红黄蓝紫交融的小晕圈,这类曜变盏在传世品中亦有,观察方向改变,色彩改变,正视看晕圈呈蓝色与金光闪闪,右视呈蓝色,左视则褐色金光闪闪。从这类曜变盏的特点看,它与日本山崎一雄学者所论的“大佛次郎先生碗”的特点较为相同。在过去日本学者均称曜变茶盏独为建窑所产,现在来看,应是不仅建窑能烧造,重庆涂山窑也能烧造。

重庆涂山窑小湾虹彩与曜变纹公布于1998年《四川考古报告集》后,曾引起了广大日本学者的关注与重视,当代仿“曜变天目”较成功的陶艺师长江唿吉读完后,曾于2001年专程来重庆参观调查涂山窑小湾遗址出土的虹彩、曜变纹器,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他的父亲长江悠悸曾于1985年来中国北京参加中国古陶瓷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我们初识于会中,并亲眼观赏了仿制的“曜变天目”碗,造型与纹饰虽有不足,但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然时隔16年,子承父业所仿之器,并未超其父,可见“曜变”纹烧造之难度,同时亦可见当时涂山窑小湾窑址制瓷大师们技巧之高超。

综上所述,西坝窑与涂山窑的窑变花釉及曜变纹,各具特色,但均是在建窑引领下,在南北陶瓷文化交融互鉴中,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与创新。

文稿:陈丽琼 董小陈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