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文物焕彩
——重庆考古科技工作者实践巡礼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5月30日,恰逢第六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如何实现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全链条”布局,着力科技赋能、智慧助力,解锁文物“重生”密码,更好展现中国精神、中国智慧、中国力量,让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这都离不开“科技+人才”双轮驱动战略下考古文物保护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作为重庆市科技考古、科技保护的主力队伍,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始终坚持“科研兴院、人才强院”的工作思路,推动建成一支围绕文物考古软科学和硬科学并重的高层次、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队伍,为重庆文物考古事业科学、蓬勃、向上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一是打造“三级人才链”。开创领军人才、骨干支撑、基础团队整体构建的理念,打造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型人才的“三级人才链”——聚集一批重庆市“英才计划•名家名师”等学术技术带头人,发挥英才引领示范作用;培育一批考古项目负责人、文物保护责任工程师等专业领域紧缺“高精尖”技术人才;培养一批重庆市技能竞赛“金牌班组”考古和文物修复等技术型新生力量。
二是建立专家精准服务机制。成立“英才工作室”建立专家精准联系服务机制。成功申报《重庆地区青铜时代文化——巴史的考古学研究》、《钓鱼城遗址考古发现与保护利用研究》等省部级重点课题。同时注重充分发挥专家在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科研项目启动成果、重要项目开展方面的引领作用。
三是实施青年人才培育工程。明确支持青年科研人员凝练科学研究关键课题、重大课题,成果申报国家和市级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技术基金多个项目;实施青年人才进修计划,出台院《专业技术人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管理办法》《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等制度;创立青年骨干导师制度,“一对一”对学员进行授课和培养;共建培养青年技术力量,与20余家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通过项目合作、委托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高层次人才。
四是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白九江文物保护修复创新工作室”,推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创新,攻克文物修复技术难题,培养高质量文物修复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深入探索建立师徒传承培养的“五”种新型关系——师徒关系、传承关系、福利关系、考核关系、职级关系,搭建文物修复技能型人才梯队,培养文物修复技术人才。
五是探索“项目+人才”协同模式。以院建3000平方米的文物保护实验楼、上千万元考古文物科技保护设备为基础,以与国内三十余家科研院所建立的合作关系为平台,涵盖测绘数字化迭代升级、物质材料常态化解析、古人类学分子级研究、动植物微观化考古、考古信息智慧平台、保护修复新材料研发、古代科技工艺论证等各类科研项目,带动研究人才和团队的成长壮大,着力建设文物材质分析实验室、动物考古实验室、植物考古实验室、传统修复工艺研究室等,打造具备一定分析检测能力和研究水平的实验室体系。
六是构建考古科技创新体系。针对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的现状,要解决“做不做科研一个样,有没有成果一个样,成果转不转化一个样”的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构建科技创新生态、高品质营造创新环境。综合考虑服务国家战略部署,发挥重庆资源优势,遵循以考古为中心,技术、成果逐层突破创新的原则,构建链条清晰、功能完备、系统高效的考古科技创新体系。从统筹规划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技术创新实验室和工作室、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育科技人才、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聚焦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精准发力,凝聚推进科技创新的共识和力量,为重庆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重庆大地上这一群文物考古科技工作者们,他们行走于崇山峻岭、高峡平湖之间,经历着餐风露宿、青灯黄卷的日常,从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的责任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定力,践行着习总书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要求,一生择一业,一业专一生。
天上星辰指引着光亮和方向,大地需要星火照亮前进的道路。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他们或扎根于基层,或投身于开辟新的道路,他们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亦为新时代创造出新希望,他们便是这大地上的星火。在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来临之际,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向所有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致敬!(沈修 叶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