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市合川区长土遗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重庆市合川区长土遗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发布人:  2022-12-16

一、遗址概况

长土遗址位于合川区钱塘镇湖塘村三社,地处嘉陵江左岸一级台地边缘,南部约750米为牛黄坝遗址。遗址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1′14.2″,东经106°12′06.6″,海拔约220米。2022年5月底,为配合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出包括窑炉、房址、沟渠、瓦砾堆积、灰坑、柱洞在内的较多遗迹,出土较为丰富的文化遗物,现将发掘情况介绍如下:

 

长土遗址位置示意图

 

二、典型地层

长土遗址的发掘区分为坎上、下两部分,坎上、下地层堆积较为一致。其中,坎上部分主要分为五层,坎下部分主要分为四层,现以坎上TN47E23南壁、坎下TN45E21北壁为例进行介绍。

 

TN47E23南壁

①层:厚0.8-0.25米,灰褐色黏沙土,土质松软,夹杂少许红烧土颗粒、碳粒及较多植物根系等;②层:深0.8-0.25米,厚0-0.30米,红烧土层,土质较致密,夹杂有大量红烧土、碳粒、少量鹅卵石子等;③层:深0.8-0.20米,厚0.8-0.15米,浅褐色黏沙土,土质较致密,夹杂少许红烧土颗粒、碳粒、鹅卵石子等,出土有少许瓷片、瓦片;④层:深0.20-0.35米,厚0-0.25米,浅灰褐色黏沙土,土质较致密,夹杂有少许红烧土颗粒、碳粒等,出土少许陶片、瓦片、青花瓷片;⑤层:深0.30-0.50米,厚0.20-0.35米,青褐色黏沙土,土质较致密,夹杂少许红烧土颗粒、碳粒等,出土少许陶片、瓦片、青花瓷片;⑤层下为黄褐色生土。

 

TN47E23南壁地层剖面

 

TN45E21北壁

①层:厚0.10-0.45米,灰褐色黏沙土,土质松软,夹杂有大量植物根系,出土有少许碳粒、瓦片等;②层: 深0.10-0.45米,厚0-0.14米,浅灰褐色黏沙土,土质略硬呈块状,夹杂有少许碳粒和红烧土颗粒,出土有少许青灰瓦片;③层:深0.40-0.62米,厚0-0.19米,青灰色沙土,土质松散,较纯净;④层: 深0.25-0.66米,厚0-0.16米,红褐色黏沙土,土质较致密,夹杂有较多红烧土颗粒和碳粒,出土有少许瓦片、青花瓷片;④层下为黄褐色生土。

 

TN45E21北壁地层剖面

 

三、重要遗迹

 

 长土遗址遗迹平面图

 

长土遗址此次考古工作,共发现各类遗迹22处,包括窑炉4座(Y1-Y4),房址1座(F1)、沟2条(G1-G2)、灰坑8个(H1-H8)、瓦砾堆积1处,柱洞6个(D1-D6)。现将重要遗迹介绍如下:

 

Y1全景

 

Y1窑壁

 

Y1烟囱

 

Y1  保存较完整,由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烧火坑等组成。其中,窑门面宽0.64、进深1.38、残高1.50米,两侧有八字挡墙,底部平铺六排青砖。火塘平面呈长方形,长0.90、宽0.66、高0.94米,壁面用条石和青砖砌筑,底部略呈内高外低的坡状,四角可见4个对称的椭圆形柱洞。窑床平面呈椭圆形,长3.80、宽2.60米,床面较平整光滑,呈斜坡状,可见厚约0.04米的青灰色烧结面。窑壁用青砖侧筑,砖长0.25、宽0.16、厚0.1米。烟囱共3个,平面略呈长方形,长0.84-1.0、宽0.5-0.58、残高0.95-1.30米,底部呈弧形,低于窑床0.35米。烧火坑位于窑门前部,呈圆形锅底状,直径1.48-1.52、深0.68米。

 

Y2  前半部分被破坏,现存平面呈半圆形,由窑室、烟囱等组成。窑室,长2.2、残宽1.6、残高0.44-0.56米,窑壁略斜直,壁面可见灰黑色烧结面,烧结面厚薄不均。底部为窑床,残存着大量碳屑,局部可见大块木炭残块。烟囱位于窑室后部,略呈长方形,长0.2、宽0.14米,与窑壁相接处残存两块竖立板瓦,其上抹有耐火泥,底部与窑床相接处有排烟孔。所用板瓦长25、两端宽17-19.5、厚1.5厘米。

 

Y2全景

 

Y2烟囱

 

F1  前半部分被破坏,现存平面呈半圆形,由部分砖墙、活动面及板瓦堆积组成。砖墙,自上而下残存有4-6层,所用砖块为青色半砖,与Y1窑壁所用青砖完全一致。活动面,长4.2、残宽1.7、厚0.01-0.1米,表面平坦,厚度稍有起伏。板瓦堆积,紧邻砖墙,现分上下两层,下层竖直放置,上层斜置,应为砖墙破坏后堆砌而成。

 

F1全景

 

F1墙壁

 

F1垫土堆积

 

G2  两端被破坏,现存平面略呈┏┓形,长约8.5、宽约0.5、深约0.3米。坑壁斜弧,壁面较光滑,底呈南高北低状。沟内填土,土色略呈深灰色,土质疏松,可见大量的瓦片。

 

G2全景

 

瓦砾堆积1  平面呈椭圆形,长1.3米,宽0.88米。坑壁粗糙,坑底凹凸不平,无明显加工痕迹。坑内出土有大量的瓦片,较为杂乱。

 

瓦砾堆积1全景

 

瓦砾堆积1剖面

 

H7  平面呈不规则状,北部呈长条形,南部略呈方形,长7.38、宽2.72、深0-0.34米。坑壁略斜弧,底部高低不平,无明显加工痕迹。坑内堆积可分三层:①层,厚0-0.30米。深灰色黏沙土,土质略疏松,夹杂有较多的碳粒和少量的红烧土颗粒,出土有一定的瓦片;②层,厚0-0.34米。黄褐色黏沙土,土质较致密,夹杂有少量的碳粒;③层,厚0-0.34米。黑褐色黏沙土,土质较疏松,夹杂有大量的草木灰和少量的红烧土颗粒等。

 

H7全景

 

H7剖面

 

四、出土遗物

长土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中,分陶、瓷等类别。其中,陶器以板瓦为主,还有少量的砖块、滴水等。板瓦胎质较为细腻,多夹有细沙;陶色由于窑温不同呈深灰、灰、灰褐、红褐等色;纹饰一般外侧上端有捆绑留下的弦纹,中间有腰线,内壁多有布纹;尺寸长约21、两端多宽17-19、厚1厘米。砖发现不多,可分两种,一种长24、宽16、厚10厘米;一种长24、宽18、厚3厘米。前者主要为窑室用砖,后者为铺地砖。滴水仅发现1件。瓷器发现较少,主要为青花瓷器,多发现于窑址废弃后的地层堆积内,其种类既有较为精致景德镇窑产品,又有本地窑口所烧制较为粗劣的青花瓷产品,其时代为明清。

 

板瓦

 

 

 

板瓦(烧流)

 

 

青花

 

五、初步认识

 

1.分组与分期

长土遗址本次考古工作共发现窑炉4座,房址1座、沟2条、灰坑8个、瓦砾堆积1处,柱洞6个。其中,Y2、Y3、Y4(未清理)形制结构完全相同,应为同一时期的窑业遗存。Y1打破Y4,其年代应晚于Y2、Y3、Y4。F1墙体青砖与Y1窑壁所用青砖形制、纹饰等完全相同,应为同一时期的遗存。至于F1板瓦堆积叠压在砖墙之上,可能是砖墙遭损坏后垒砌而成。D1-D6整体分布较为分散,无遗物出土,结合其主要位于Y1窑前且紧紧围绕在周围分布的情况,我们认为两者也应为同一时期。另外G2出土有大量的板瓦片,与F1板瓦堆积、瓦砾堆积1以及Y1窑内堆积等所出板瓦基本一致,应均为Y1烧制而成。分析综上,长土遗址的窑业遗存主要分为两期:第一期,遗迹有Y2、Y3、Y4;第二期,遗迹主要有Y1、F1、G2、D1-D6等。

 

丰都镇江河梁子遗址Y1全景

 

2.遗存年代

关于长土遗址第一期遗存,其年代应为明代。从窑炉形态看,同种形制的窑炉在丰都镇江河梁子遗址明代遗存[1]中也有发现,后者窑室、烟囱、火膛、烟囱等形制结构保存更为完整。从出土遗物看,Y2、Y3窑内堆积出土遗物较少,年代特征不明显,不过两窑烟囱所用板瓦,与长土遗址出土的板瓦差距较大,其特征明显表现出较长较厚的特点,与紧邻的牛黄坝遗址明代窑炉Y1所出板瓦基本一致,年代应均为明代。关于长土遗址第二期遗存,我们主要通过Y1来确定这一组遗存的年代。目前,见诸报告的与长土遗址Y1同种形制的窑炉主要有万州石地塝墓地Y1[2]、忠县老鸹冲遗址Y1[3]、巴东吴家坝遗址Y1[4]等。其中吴家坝遗址Y1被认为明代窑业遗存,我们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相比于长土遗址Y1,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火膛上,前者火膛略呈半圆形,在云阳乔家坝子遗址Y6[5]、巴东吴家坝遗址Y4[6]、万州荷包丘墓群遗址Y1[7]等明代窑业遗存中非常常见,与长土遗址Y1长方形火膛之间应为年代上的演变。此外,长土遗址出土的板瓦,目前暂未发现可兹比较的材料,不过考虑到明清时期板瓦越来越窄薄的特点,长土遗址出土的板瓦年代应略晚些。由此我们认为长土遗址第二期遗存应在第一期明代遗存之后,有可能为清代。

 

3.用途与布局

从发掘情况看,Y2、Y3窑室及烟囱壁面上可见灰黑色烧结面,窑床上残存着大量碳屑,局部可见大块木炭残块,表明长土遗址第一期遗存Y2、Y3、Y4应是用木柴做燃料。关于其用途,参照丰都河梁子遗址的发现情况,再加上该遗址附近发现有同时期的明代瓦窑,我们认为长土遗址第一期窑炉也应为烧制木炭,进而为周邻瓦窑提供燃料。以Y1为主体的第二期遗存是此次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该时期相关遗存发现较多,文化遗物也较为丰富。出土的遗物中,绝大部分为板瓦,部分可见烧流情况,表明Y1应是用来烧制板瓦的。需要指出的是,在Y1周围分布着同时期诸多遗迹,其右侧为F1,左侧为G1,窑前为D1-D6,这些遗迹与Y1板瓦烧制关系密切,应为Y1的附属设施,并与其共同呈现了长土遗址板瓦烧制的生产流程。

 

4.重要价值

近年来,考古人员在嘉陵江下游地区进行调查时,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明清时期砖瓦窑业遗存,长土遗址是该地区瓦窑遗存的典型代表。通过此次长土遗址的考古工作,清理出包括窑炉、房址、沟渠、柱洞在内的较为丰富的窑业遗存,基本厘清了该遗址明清时期各窑业遗存的分期、年代、用途与布局,进一步充实了该地区明清时期窑业遗存的考古材料。需要指出的是,以Y2、Y3为代表的烧制木炭的圆形窑为该地区的首次发现,在重庆地区也较为少见,为我们研究明代此类形制的窑炉提供了新材料。Y1保存较完整,由窑门、火膛、窑床、烟囱、烧火坑等组成,其年代晚于Y2、Y3,与巴东吴家坝遗址Y1同类型窑炉有一定的承袭关系,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此类形制的窑炉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在Y1周围还发现有F1、G2、D1-D6等附属设施,基本呈现了窑工烧制板瓦的生产工艺流程,为研究该地区板瓦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注释:

[1]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丰都镇江汉至六朝墓群》,科学出版社,2013年。

[2]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复旦大学文博系、重庆市文物局:《万州石地塝墓地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

[3]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文物局:《忠县老鸹冲遗址(居址部分)发掘简报》,《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

[4]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东县吴家坝遗址(西区)2006年发掘报告》,《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四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

[5]西北大学考古队、万州博物馆:《重庆云阳县乔家院子遗址六朝及明代窑址的发掘》,《考古》2006年第5期。

[6]岳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巴东县博物馆:《巴东吴家坝遗址2006年发掘简报》,《湖北库区考古报告集·第六卷》,科学出版社,2010年。

[7]重庆市博物馆、南京市文物研究所、重庆市文物局:《万州荷包丘墓群发掘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2000卷》,科学出版社,2007年。

执笔:王洪领 李萌葳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