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专家讲坛(第6讲)丨范鹏:管窥汉代人类的精神世界 ——以“巴渝神鸟”为中心
专家讲坛(第6讲)丨范鹏:管窥汉代人类的精神世界 ——以“巴渝神鸟”为中心
发布人:  2023-01-13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学术交流会

专家讲坛(第6讲)

管窥汉代人类的精神世界 ——以“巴渝神鸟”为中心

 

专家讲坛第六讲的主讲人是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范鹏研究馆员,他分享了题为“管窥汉代人类的精神世界——以巴渝神鸟为中心”的讲座。

首先,范鹏回顾了巴渝神鸟出土、修复和命名的过程。这件文物2001年出土于丰都县秦家院子墓群毛家包墓地11号墓,出土时保存情况较差。发掘机构市文物考古所组织专业修复团队,在修复材料和修复方法上积极创新,完成了文物的拼对、粘接、补缺、上色等修复工作。并于2002年6月,在重庆市政府在香港举办的“重庆活动周”之《长江文明的华彩乐章——三峡文物保护成果展》中,首次与海内外观众见面,时任重庆市市长包叙定在参观时建议命名为“巴渝神鸟”,象征着重庆的腾飞。“巴渝神鸟”被评选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成为重庆从文博界到社会大众耳熟能详的文化名片。

 

重庆丰都秦家院子墓群毛家包墓地11号墓平剖图(范鹏 供图)

 

 

“巴渝神鸟”修复前后对比(范鹏 供图)

 

其次,范鹏梳理了与巴渝神鸟相关的第一手考古资料,认为出土巴渝神鸟的墓葬是一座经二次扩建的东汉砖室墓,并进一步推论这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血缘家庭多次入葬的需要。围绕巴渝神鸟(M11:26,出土器物编号,下同)、红陶器座(M11:33)、西王母器座(M11:58)、陶马(M11:57)等4件出土品,通过对比同时期川渝地区的汉代画像材料,认为巴渝神鸟与凤鸟相同,主要寓意仙界象征和引导求仙,与天门和西王母有着密切联系;红陶器座上的兽首人物应为守卫天门的开明兽,正中的长方形孔,形象与画像中的“半开门”类似,是神灵居所的实物化载体;西王母器座与陶马应可拼合为一件器物,器座所表现的为西王母及昆仑山,寓意为求仙主神及其所在的仙境;陶马的形制与汉墓中作为明器的陶马形制不同,与西王母及昆仑山表现在同一件器物上,表明其应为求仙过程中翻越昆仑山的天马。若将巴渝神鸟、半开门及开明兽“器座”、天马及西王母“器座”联系到一起,这组器物均是围绕这一时期的求仙这一主题而设计,与同时期的四川盆地汉代画像一样,是求仙思想在丧葬行为中的实物载体,寓意葬者通过求仙获取长生的强烈夙愿。

 

半开门开明兽器座(M11:33)(范鹏 供图)

 

四川合江县15号画像石棺上的半开门与天门(范鹏 供图)

 

龙虎座西王母昆仑天马雕塑(M11:57、58)(范鹏 供图)

 

四川彭山3号画像石棺上的天马  (范鹏 供图)

 

再次,范鹏在凤鸟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证了巴渝神鸟的原型应为凤皇(凰),并对其缺失的尾部予以想象性复原。围绕巴渝神鸟衔珠的形象,介绍了与之接近的湖北、河南、安徽、贵州等地出土的凤皇(凰)衔珠的相关例证,结合文献和之前的推论认为巴渝神鸟所衔之珠即为长生之药。

最后,范鹏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解释了巴渝神鸟出现的原因。汉代神仙学说盛行,求仙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从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的题材来看,最常见的为凤鸟、双阙、西王母等,基本围绕着求仙获得长生之药这一主题展开,这种高度的统一性证明求仙行为最晚在东汉时期的四川盆地已经有了所谓“求仙学说”的理论支撑,尽管这是汉代先民所臆想的,但仍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进而在与生死紧密相关的丧葬领域中广泛应用。巴渝神鸟在直观表现了葬者对于长生不老极度渴望的同时,也是同时期求仙思想以图像这种表达方式以外,在随葬品这一实物载体上应用的具体例证。

整理:卫亚晶     

(本文经范鹏审定)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