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工业遗产原真性保护探索 ——以遂宁锦华厂更新改造为例
工业遗产原真性保护探索 ——以遂宁锦华厂更新改造为例
发布人:  2023-02-03

当前随着交通、通训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已经从工业时代的生产型城市演变为信息时代的消费型城市。大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城市正在发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生产方式变革、城市发展转型等变化,传统的钢铁、纺织、冶金等工业区逐渐衰落废弃,退出历史舞台。如何客观认识和正确对待这些留存下来的,曾经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城市工业遗产和城市工业遗产社区,并且合理利用,已成为当下各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

近年来国内城市出现了大量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工业遗产更新改造项目。这些更新改造项目主要以改造旧厂房,注入文创产业、休闲娱乐产品等方式来适应新时代经济消费的需求,但它们大多都忽视了工业遗产的原真性,丢失了其最珍贵的灵魂。工业遗产更新改造并非简单的物质改造和功能置换,如何使其能维持原真性、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仍能顺应当前多元化的消费型社会,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工业遗产新定义

1.1 工业遗产概念及内涵界定

国际组织对工业遗产的界定以《下塔吉尔宪章》中的阐释为主,即工业遗产主要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1]。因此,工业遗产不仅是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这些工业文化的载体除了由工业生产场所构成的狭义上的工业遗产外,还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统及其社会生活场所等形成的工业遗产社区[2]。由于我国工业时期距当前时间较短,这类工业遗产社区仍居住着大量“原住民”,而且维持着工业时期的社会关系结构,俨然一副活态工业时期“清明上河图”。然而,当下大量工业遗产社区并未像工业遗产(此处指狭义上的工业遗产,即工业生产场所)那样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认识,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通常被迫整体拆迁,原先的邻里认同被彻底瓦解。城市地道、原真的工业遗产文化正在被破坏,社区空间所承载的集体场所记忆也正在丧失。

1.2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

若二十世纪城市的主要发展目标为工业生产型城市,二十一世纪则以文化城市为成功城市的标准[3]。在西方学术界,城市规划理论学家芒福德总结到,“城市不只是建筑的群体......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结”[4];在国内,单霁翔亦明确提出从“功能城市”到“文化城市”的重要观点[5]。

城市从建立伊始便开始谱写自身独有的地域文化。由于我国的工业遗产距今时间较短,并且很多还同现在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并不能像历史文化遗产一样受到重视。即便如此,这些工业遗产却承载了城市近现代工业时期的历史记忆,真实地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具有极高的历史、社会、科学甚至艺术价值。

当今社会文化力量日趋显著,原真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吸引着众多文化消费者,也作为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力量,以此获取所在群体的认同[6]。工业遗产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对其原真性的理解能促进工业遗产文化价值的认知,也有助于工业遗产文化的研究与保护。

1.3 工业遗产研究背景

从1955年英国Michael提出“工业考古”这一概念,开始关注工业遗产保护,到2003年第一份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性共识文件《下塔吉尔宪章》开始注重工业遗产管理[1],再到近年来对工业遗产再利用和旅游开发的探究,国际上对工业遗产价值的认知已基本形成共识,保护工作逐渐走向系统化。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对工业遗产的关注较晚,但也走过了从民间呼吁到国家重视的历程,并且发布了《无锡建议》(2006)、《杭州共识》(2012)、《黄石共识》(2016)等一系列办法和导则,初步体现出系统性。

国内对工业遗产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对工业遗产内涵和价值的认识与讨论;二是归纳分析工业遗产的分类与分布;三是探索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7]。近两年来,随着存量规划、城市提质增效等政策的提出,城市工业遗产社区成为了各界学者对工业遗产研究的新方向。杨丽着重分析了工人村案例的空间社会关系[10];陈敏对工业遗产社区的再造进行了研究[8];周旭影从物质环境、实施机制方面探讨了针对工业遗产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特点的保护与更新方法[9];丁新军探讨了工业遗产社区生产区域与遗产区域的社会网络变迁及其空间响应[11]。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视角提供了一些研究案例和针对性办法、策略,但仍然不足。工业遗产更新改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许多研究做了改造前后的两种对比,但很少有学者研究改造过程中的变化,特别是对原住民和绅士化改造后的入驻者的描写刻画。

 

2 原真性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和通讯设备的不断发展,文化、时尚以及饮食等符号性经济已对城市的发展和更新有了较大的影响。文化媒体和消费者品味等文化力量已逐步成为影响城市场所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下,对“原真性”的渴望吸引着大量年轻人和文化消费者,成为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力量。

2.1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概念

国际文件中,文化遗产“原真性”的概念最早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中萌发,即使没有明确提出“原真性”一词,但其强调了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整体性,关注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物质构成。1994年《奈良原真性文件》对原真性第一次进行了相对详细的解释,《威尼斯宪章》在对文物建筑物质保护的基础上补充了对文化遗产“内涵价值”的关注。2003年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ICCROM)在曼谷开会[12]总结出:文化遗产存在形式是一个动态过程,强调地方社区在保护过程中的作用,应从社区发展和社区人群的生活角度,活态性地保护文化遗产,其原真性才能得以存续。

2.2 简·雅各布斯式城市生活的原真性

简·雅各布斯对城市生活的理解诠释了城市既不会成为勒·柯布西耶提倡的机械式的“垂直城市”,也不会成为霍德华提出的乌托邦式的“田园城市”。她也反对丹尼尔·伯纳姆那些鹤立鸡群、分离于城市其他部分的“标志性建筑”。她把城市看作复杂的系统,倡导城市设计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混合功能的使用。

雅各布斯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开篇引用小奥利弗·W·霍姆斯的诗“……文明最伟大之处在于这芸芸众生都能直接感受到的事物……文明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方式更加复杂……因为更复杂、更深入的思考意味着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旺盛的生命”,表达了她对城市生活原真性的理解——“生活本身就是目的”[13]。她从使用者、生活者的角度出发,以一种具有人文精神的视角和自下而上的民主意识,用一些平常的、普通的事情,刻画出一幅幅安全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

2.3 莎伦·佐金的原真性权利战场

不同于简·雅各布斯所处的时代,现代社会,在现代全球经济增长、移民和绅士化的浪潮下,在一些大城市,如纽约、伦敦、上海等,都出现了千篇一律的高容积率塔楼取代富有地域特色的旧街区的问题。莎伦·佐金在《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中明确提出“原真性”一词,并围绕着“什么是原真性”展开讨论。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唯一的答案——“一方面,原真是初始的、历史首创的,或者恪守了某种传统。另一方面,原真,又是指独特的、史上最新的、有创新精神或是有创意的”[14]。不同年代、阶级、背景的人群站在各自不同的角度为其自认为的城市“原真性”发声。特别是近年来,在城市更新这场控制城市场所的争夺赛战场上,“原真性”作为一项文化权利成为了不同利益者强有力的工具。

 

3 遂宁锦华厂更新改造

3.1 项目背景

3.1.1 遂宁城市文化背景

遂宁是位于成渝经济区区域中心以文化为特色的现代生态花园城市,拥有悠久且多元素的历史文化。上百年的古灵泉寺、广德寺和新千年之初修建的宋瓷博物馆等,都是承载遂宁古代文化的物质场所,它们为城市积淀着越来越厚实的记忆。与“观音文化”和“宋瓷文化”相同,遂宁自古以来就是桑麻棉等传统种植物地,“纺织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古蜀国。近现代工业时期,纺织业更是作为振兴遂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当时遂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纺织文化”亦是遂宁近现代历史文化中一张不可或缺的名片。

3.1.2 锦华厂概况

锦华棉纺厂自1958年建厂至今已有60余年,曾是四川乃至西南片区规模最大、装备最精良、产品档次最高、管理最好的棉纺织企业。随着锦华厂2014年被创维收购,2017年整体搬迁至创维西部产业园,如今只留下船山区的旧厂房。锦华厂的兴衰历程与城市发展历程息息相关,是城市历史的重要见证,更是成为遂宁城市内不可多得的工业遗产。

锦华厂遗址位于遂宁河西老城区的传统生产生活中心,小河与大河之间,城市地位价值较高。我国建国初期受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提出了“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规划思想。锦华厂依照苏联城市规划的城市功能分区理念,厂区功能分区清晰,以工业区为中心,生活区、公共服务区在周边配套建设(图1)。六十余年的厂区建设史不仅见证了锦华厂的兴衰,也书写着遂宁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在当地人看来,锦华厂不仅是纺织工厂,也是市民社交活动的场所。从60年代到80年代,体育赛事、文化表演、读书电影等活动定期在此举行。对许多遂宁人来说,锦华厂是他们青春时的集体回忆。放眼整个四川境内甚至重庆地区,这样保留了完整厂区肌理和原住居民生活活态的工业遗产屈指可数,文化遗产价值很高。本文作者有幸参与锦华厂保护规划与有机更新研究,对其遗产原真性保护做了一些探索与研究。

 

图1 锦华厂功能分区图(资料来源:遂宁市锦华厂保护规划及有机更新研究)

 

3.2 锦华社区历史原真体验

根据实地研究调查,锦华厂工人生活社区保存完好,各个年代所建的工人宿舍楼仍有序地屹立在原地。原来为工人们提供休闲体育锻炼的门球场、篮球场和足球场等公共活动空间仍遍布在社区内。锦华工业社区物质空间是锦华厂发展建设过程的产物,其空间生长的过程和结果也是遂宁整个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客观反映。

简·雅各布斯说,要保护街道中的老建筑,保证街道生活的多样性与活力;街道应是安全的、可供交往的,是城市多样生活的主要发生地[13]。锦华工业社区的原真性并不仅仅反映在其遗存下来的历史空间上。当置身于其中时,居住楼底楼的麻将馆、大树底下的象棋堆以及晚饭后空地上的舞蹈队等日常生活形态和社交文化,使人感受到这是具有生命力的社区而非冰冷的遗产博物馆。社区中仍生活着较大比例的“第一代原住民”,即使随着原住民从青年到暮年,部分子女迁出和少量外来人口迁入,原有的社会结构依然持续着。锦华厂住房分配制度属于以业缘关系维护的社会网络。从前单位制社会管理方式给予了社区居民集体归属感,并且在长期工作与生活环境稳定的状态下,居民对于锦华厂工人身份和工厂社区居住环境也具有高度认同感。跟随居民行走在锦华社区里,看着过去锦华公司家属委员会颁布张贴的宿舍安全文明公约,听着他们回忆和讲述过去锦华厂发生的一切,能让人产生一种穿越式的体验,真实地感受到锦华厂的历史人物、故事、生产生活精神仍留存并散布在社区的街道巷角,其原真性随着历史的变迁成为城市记忆的一部分。

3.3 锦华社区以资产为本的价值评估

价值评估是价值认知到价值实现的中介,遗产更新改造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并实现其价值,而价值评估可以使这一过程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本文采取资产为本的理念,从场地既有资产出发,从文化资产、物质资产和社会资产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以及定性定量结合的评估方法对各项因子进行等级评定,实现对锦华纺织厂整体综合价值的合理评估,并提出相应的评估对策(表1)。

表1 锦华厂资产价值评估总结表

资产类型 文化资产 物质资产 社会资产
总体评价 整体价值高 保存质量不一、具有隐匿性 整体相对薄弱
具体内容 不仅具有重要的地区文化代表性,也具有较强的地方文化认同,呈现出较好的文化生态。 老厂房片区由于其较好的建筑质量,特殊的建筑风貌,丰富的景观绿化以及历史意义等要素,具有较高的保护利用价值。而社区由于部分房屋年久失修,公共空间缺乏等因素导致保护价值偏低。 目前社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人口职业单一且普遍教育水平偏低,社区能人丰富但当前作用并不明显。此外社区内部组织尚未成型,外部社会组织入驻缺失,导致社区发展动力不足,不利于社区的长效治理。
评估对策 既要加以利用,使其成为实现地区文化复兴的重要基础,也要重点保护,以实现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发展。 针对不同等级的物质资产明确保护范围及核心工业建筑,以实现物质资产价值利用的最大化。 在保护更新中要依托现有的社区能人的公信力与号召力,构建有效的社区治理机制,加强社区组织的培育以及社会联系的重构,以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4 锦华厂区工业遗产绅士化改造

截止到2018年8月,除了北边一栋生产用房已被拆除外,其余的生产用房、仓储用房、办公用房和居住用房等依然留存着(图2)。整个厂区功能区域分区清晰,并且场地肌理也按功能不同有所区别,道路体系主次分明,街巷空间尺度宜人。厂区整体建筑高度较低,但构筑物高度突出,如水塔等。由于厂区生产建设时间跨度较大,现存建筑分期建设的特点也十分明显,质量参差不齐,建筑结构主要以砖木、砖混结构为主。

 

图2 锦华厂现状建筑用房分布图(2018年)

 

与普通文物遗迹不同,工业遗产的厂房、设备和机器在视觉上算不上艺术品,也没有生命,鲜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也很难按照原貌和原有功能“冷冻保存”。基于遗产现状特征、相关政策背景和遗产资产价值评估,厂区原址被划分为以住宅为主的建设开发区与以商业、办公为主的风貌控制区(图3)。建设开发区包括已经拆除的、部分现状遗留下来的工厂生产用房和部分社区中年代久远、质量较差的宿舍楼。建设开发区将以开发商为主导,打造高端居住区。为保护工业遗产价值,风貌控制区保留了各类纺织工业生产建筑和构筑物,也保留了早期锦华厂的厂区肌理。

 

图3 锦华厂保护分区图

 

即使建设开发区占据了大部分锦华厂原有用地,但仍为遗产余下百余亩空间,让人们追寻锦华厂区工业遗产的“原真性”。一些先有的外墙条件恶劣、不适合精品店或餐馆等新功能的建筑,被扩大了立面开窗面积,并采用精致的深色金属框架和一些新建的多孔砖墙立面。这些砖、金属和玻璃的结合将营造出充满商业感的工业氛围。建筑表面的变化吸引着人们对锦华工业光辉岁月的怀念和追溯,又刺激人们对新文化的需求和消费的欲望。

这些老厂房将被注入新时代的功能成为全新文化艺术的策源地,而那些旧有的厂区生产空间将被转变为全新的国际化生活社区和适应现代人的娱乐休闲空间。原来建筑内部尺度大、采光充足、外立面造型具有工业厂房独特性的生产车间将被改造为艺术馆、展览馆展演厅等复合多功能的大型城市公共空间。原来的仓库区纺织工业风貌特征明显,为保留其建筑群序列感和街巷尺度感,清理修缮了原有建筑用作休闲商业、办公、特色民宿等。那些工业风貌突出的旧有构筑物,如水塔、烟囱,被原貌保护并结合开敞空间和视线廊道形成工业景观标志或观景台等。经过这一系列的更新改造,锦华厂已经不是“原来的”厂区,入驻的精致咖啡馆和全球连锁的餐饮店充分暴露出的是绅士化的品质生活和消费取向,更凸显了资本投资和政府政策的影响。这些更新改造传播出的是锦华社会阶层的变迁,这种动态过程是潜移默化的。人们会认为自己塑造了一种特有的原真性起源,保留了地方感,但实际不过是原有外观弥留下来的“时机影像”,当走进一家店后便荡然无存。

 

3.5 原真性的权利战场

锦华厂的更新改造,虽然出于对遂宁近现代工业遗产原真性的渴望与保护,却因为现实中的许多客观因素和不同利益者的价值考量,有着不同的更新改造衡量标准。“原真性”作为策略工具利用了人们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渴望和旧事物、老地方的情感依赖。尽管不能否认这一切结果也是为了迎合大众品味和消费主义,其所有目的都是为了消费和盈利。二三十元一杯的咖啡,人均消费七八十元的餐馆,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一件商品的精品店,都鼓励着中产阶级人群购物,但并没有欢迎工人阶层的到来。作为一生都生活在此地的社区居民,他们既是遗产地环境守护者,也是工业遗产文化继承者,更是开发建设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但在与政府部门、地产开发商等利益团体的博弈中,他们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地产开发商和政府部门通过将历史沉淀下来的锦华工业遗产转译为品牌化的媒体宣传,并运用新兴中产阶级品味喜好,建立着新时代的“锦华1958”。

锦华厂的更新改造透露了一种矛盾,即现代社会对原真性起源的渴望与原真性新开端本身的矛盾;也产生了一些疑问,即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旗号是否真正保护了工业文化的传承者(这些居住在此的原住民),绅士化改造是否也正在驱赶着他们。此后,原旧有的锦华工人住宅区(生活着许多收入低微、以狭窄的公共空间作为生活街市的居民),将呈现与原工厂旧址上新建的高档小区截然不同的、旧与新的、甚至具有对抗性的张力。

 

4 结语与讨论

观察者莎伦佐金说:“原真性并非苏荷区舞台布景般的历史建筑,或是时代广场的灯光秀;它是一种生活和工作的连续过程,是一种日常体验的逐步积累,一种人们对眼前房子、身边社区每天依然如此的期待。当这种连续性中断,城市就失去了灵魂”[14]。或许,工业遗产社区原真性并不在于强调绝对的原始形态,而在于反映一种延续性的社会文化建构。对原真性的保护并不一定是将它锁定在历史的某一个时空点,更不是将其当作“故纸堆”似的历史研究对象。原真性的保护不仅是历史场景的延续,也是这些主体使用者的城市末层居民日常生活的延续,这也是锦华厂在更新改造过程中不断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仅从锦华工业遗产更新改造的初始阶段开始研究,从非利益者的社区规划师的视角出发,对其初始的、传统的原真性和随时代变化的、新起的原真性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未来能以更长远的和发展的视角,在将来某个时间再重新审视锦华厂原真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Z].2003.

[2] 张健健,克里斯托夫·特威德.工业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更新研究——以英国为例[J].建筑学报,2019(7):94-98.

[3] 21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城市[J]. 领导决策信息,2002(46):18-18.

[4]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1-192.

[5] 单霁翔.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J].中国名城,2008(1):10-14.

[6] 王绍森,镡旭璐.目的地文化与原真性的利用——以厦港片区的沙坡尾更新改造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9(9):162-164.

[7] 张萍.文化旅游视角下沈阳铁西工业遗产原真性游客感知研究[J].现代商业,2017 (24):34-36.

[8] 陈敏.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与社区再造的路径创新[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10):64-65.

[9] 周旭影,张广汉.工业遗产居住型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7):23-30.

[10] 杨丽,左思源,熊婷婷.工业遗产社区的社会空间分析——以武汉红钢城工人村为例[J].城市建筑,2019(16):25-28.

[11] 丁新军,田菲,康嘉,等.城市工业遗产社区社会网络变迁与遗产再利用研究——以唐山市启新1889工业遗产社区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54-56.

[12]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CCROM).Background Paper Prepared for the First Strategy Meeting of ICCROM's Living Heritage Sites Programme[Z].2003.

[13] [加拿大]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金衡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34.

[14] [英] 莎伦·佐金.裸城:原真性城市场所的生与死[M].丘兆达,刘蔚,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

说明:原文刊于《重庆建筑》2020(10):11-14

图文:周遵逸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