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地名研究丨石柱县名溯源
重庆地名研究丨石柱县名溯源
发布人:  2023-03-28

石柱遍地是宝,若要选择三大宝,我选择秦良玉、黄连、西界沱,也许有人会觉得我不伦不类,但我有我的理由。

秦良玉为石柱土司马千乘之妻,身处明末,竟以一己之力为大明王朝支撑起了半壁河山。特别是在马千乘冤死狱中之后,她还能继续忠君爱国,其德行足可以感天动地!她的白杆兵狂奔万里勤王,御敌于辽东,震撼后金。诗人曰:“石柱白杆兵,勤王万里行。”石柱的黄连,质量好,产量高,闻名天下,我就不饶舌了。西沱古镇以规模大,保存完好,且极富地域特征,故而是我最爱。

因为做地名研究,曾经查看过石柱由来,一看,我就止步了。石柱一名,仿佛是一汪清水,清澈见底,完全不可能挖出什么宝藏来。石柱得名有二,一、因男女石柱而得名,二、因石潼关、柱蒲关而得名。石柱得名不仅已经明瞭,而且人家还将选择题都挂出来了,难道我还能找出第三、第四理由,当然不能。于是,不敢行动。我研究石柱县名由来,是我读土家语地名时发现了端倪,于是开始琢磨“石砫”由来——石柱,最初名石砫,后来嫌它太独特,于是改了。我的文章中,今天的石柱、古代的石砫交替出现,这就请大家理解了。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探讨石柱得名原由,最终找到石柱得名的真正原因。

 

图片

石柱万寿山的女石柱(左)与男石柱(作者选自互联网)

 

一、因石柱得名

1、因男女石柱而得名


此说在互联网上流传甚广,石柱当地的书上也是这么说的:“今石柱县城东南万寿山上,两座石峰新立如柱,奇秀壮观,可信当年以此命名,额有深意。现在县人更以美好的想象,喻称两座石峰为男、女石柱,以此为石柱山川多娇的象征。石柱因有男、女石峰而得名的说法,为人所共知并喜闻乐道。”[1]可以清晰地看到,此说来源于一种说法,而非一个故事。

此说,是目前石柱人最愿意说的一种说法。

2、因东方石砫山而得名


此说早有,但只被少数人知道。

《明史》石砫宣慰司条说“洪武八年正月为宣抚司,属重庆卫。……天启元年升为宣慰司。(东有石砫山。又有三江溪,即葫芦溪之上流也。)西南距夔州府七百五十里。”[2]《清一统志•石砫厅》也延续此说:石砫山“在厅东一百二十里,与湖北中路司接界”。这两座山都在东边,有可能是一处。尽管,石柱有石柱山,但还没有古人说石柱县名源于石柱山。现代才有人这么说,这是有所本,还是凭想象呢:“东有石柱山,厅以此名。北有方斗山。南有大峰门山。……”[3]明朝人说的石砫山与清朝说的石砫山是一座山吗?今天的人如果要来说这个话题,你得告诉读者,此山东经多少,北纬多少,具体是什么山,否则,又会成为一个猜想。

石砫山在东方一百二十里处,而男女石柱——万寿山却在东方二十里处,显然不是同一石柱。

3、“司”有石柱峰,石砫本此


因东南方有石柱而得名。

据史书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马定虎曾奉南宋王朝的命令,前往石柱平定“五溪蛮”。“朝命领兵进剿,定虎入川,驻水车坝(今厅东百里,旧城坝)。击之,苗果震慑溃散。捷闻,即以南宾县地官之。县东南六十里有高峰直上,状类砫,乃置石柱安抚司。勅马氏世袭九溪十八峝,为镇服苗蛮之计。”[4]据说《马氏宗谱・马定虎传》中有“捷闻,图其山川形势以献,中有石峰插空”之句,《马氏族谱》在“新置石柱”语下有专注“以山川形势有石柱峰,得名本此”。[5]的话。此说言县东南六十里有石砫峰,因而得名。

宋元时期,石柱为南宾县地,驻水车坝,今天,我们甚至可以找到当年那幢房子,但是我们向东南方向测量六十里,却找不到当年那座“高峰直上,状类柱”的山。是传说,还是史事?这个难题,大概只有留给石柱当地的学者去解决了。

 

二、因石潼关、柱蒲关而得名

此说认为石砫一名来源于石潼关、砫蒲关。“石砫,以石潼关、砫蒲关而名。”[6]顾祖禹的文章证明石柱有石幢山:“石凉伞山(司东北百四十里。形如张盖,或谓之石幢山。又万聚山,……)”[7]漳、幢有差异,但可以理解。古人的说法例也不少:《汉志》说牂牁郡有柱蒲关,《华阳国志》说郡有石潼关,还说石柱之名盖本此云云。如此的东拉西扯,让人生疑。柱蒲关在牂牁郡,相去甚远,可能么?《石柱厅乡土志》置疑说:“按《华阳国志》,且兰县西南有地名石潼关、柱蒲关、石柱得名本此。今厅治西南四十里石凉伞山下有石幢关,柱蒲(关)无考。”[8]且兰县在贵州,远离石柱千里,怎么可能用来为石柱命名呢?现代,也有人怀疑:“因为且兰在贵州,与今石柱县相距千里,其间还有其他郡县与石柱隔断,毫无边界相邻,而且石潼、柱蒲二关在晋代已不详,哪有到了南宋,还会把七、八百年前就已不详的,与石柱毫不相关的且兰的地名来命名石柱,似不足取。柱蒲关远在牂牁郡,当然无考。”[9]

此说毛病多多,早就不应该再提了。

 

三、石柱是土家语,野兽出来之意

当我阅读了大量的有关石柱得名的文章之后,我惊讶得无语了。“石柱”二字,极有可能是土家语,意为“野兽出来”。因为是从土家语翻译过来的,所以用字并不统一,分别被写作实竹、实柱、石住、司租、石柱等等。先看几则引文:

引文一:

实竹坪 si21tsu35phin21,土家语与汉语结合运用的地名。“实竹”是土家语si21tsu35的汉字记音,不过一般记作“石住”;“坪”是汉语,即“坪坝”。因此,这个地名的准确记音应为“石住坪”,按西部区的发音读作“司租坪”。

土家语si21tsu35(石住)系两个音节:si21(石)的汉语义是“兽”,实指“野兽”;tsu35(住)的汉语义是“出”“出来”。si21tsu35(石住)连起来译成汉语是“兽出”。因此,“石住坪”  (实竹坪)就是“兽出坪”,即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

从前,此地尚未开发,山水间树茂草深,各类野兽栖息其间,因而得名。

以si21tsu35(石住)作地名,在土家族居住区到处都有,如贵州有“石柱”,咸丰有“实柱”,字面虽异,其实际发音和含义都完全相同。[10]

引文二:

【实竹坪】释文:“村居山坡小坪,原长有不空心的竹子,俗称实竹,故名。”

据考,“实竹”(si21tsu35)非汉语,而是土家语。土家称野兽为“实”(si21)。这“竹”(tsu35)是“出山”。此地是“山坡小坪”,正是野兽出山寻食的佳境。故“实竹坪”(si21tsu35phin21)就是野兽出山的地方。[11]                                         

引文三:

【石柱】释文:“此处有根长石柱子。”

据考,“石柱”(si21tsu35)是土家语。“石”(si21)是“兽”,“柱”(tsu35)是“柱丢”(tsu35tiu35)的简化,是“出来”或“出山”的意思。“石柱”(si21tsu35)就是“野兽出山”或“野兽出没”。这里以往野兽多,是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12]   

引文四:

石柱,位于贵州,读音si21tsu35,土家语意思:野兽出,翻译成汉语: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13]

我的引文为何要多达四条,并且是不同作者的,其目的就是希望告诉读者,在渝鄂湘黔交界处,“石柱”一词不一定是指石头的柱子。

 

四、石柱得名原因的确认

发现石柱一词源于野兽出没,我惊讶莫名,在反复确认之后,我才敢把它写在文章中。

石柱县的“石砫”,从它诞生之日起,一直都被汉族文人固化为“石头的砫子”,甚至包括这个“砫”字的选用,也明显地包含着这层的意思。如果一定要说是这是“雅化”——让粗俗的地名变得文雅——也算是吧。七百多年过去了,大概已经没人相信、或者敢相信“石砫”一词是从土家语翻译过来的,并且,意思与汉语大相径庭!我翻了那么多书,竟然没有一个专家说石砫县的“石砫”二字原意是“野兽出没”,这就奇了怪了!我猜想,专家可能是不愿意破坏石柱人的浪漫吧——石柱得名于男女石柱。又或者是,石柱一词由来久矣,如果硬要说石柱就是“野兽出没”,会引来一次口诛笔伐,于是,哪个si21tsu35他们都敢说,就是不说石柱县的石柱。后来,我才发现我做了一回小人,度了一次君子之腹:我发现至少有三本书说了:一、彭武麟的《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土家族》[14]、游俊等的《土家文化的圣殿•永顺老司城历史文化研究》[15]、袁晓文等的《交流•互动•发展——全球视野中的西南各少数民族》,[16]他们几乎说的是同样一句话: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的石柱,即野兽出没的地方。

至此,我的意见是:石砫一语源于土家语,其意为野兽出没。

对石砫县名的溯源,虽然辛苦,但也觉得值。这一切,让我们看清了石砫这个地方历史底层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当初领受“石砫”(野兽出没)这个地名的地方,不仅小,而且非常荒凉,而后随着人口的增加,最终成了一个有50余万人的大县的名称。其实,这是人类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人类的城市,最初只有几户人在一个荒凉的地方居住,而后慢慢扩大,成了小镇,小镇再往更远的荒野进发,慢慢成了城市。那些,曾经属于荒凉地界的东西,最终也被包围到城市里来了,如北京的公主坟、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等等。

 

晨曦中的石柱(作者选自互联网)

 

注释:


[1] 石柱县志办公室建置组《<石柱考>征求意见稿》,载政协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文史资料》第4辑第51页,1986年印刷。

[2] 张廷玉撰、王天有标点《明史》(简体字本二十六史)第528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 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第45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道光二十三年镌《补辑石砫厅新志》地理之一、沿革第二页。

[5] 石柱县志办公室建置组《<石柱考>征求意见稿》,载政协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编《文史资料》第4辑第51页,1986年印刷。

[6] 张廷玉撰、王天有标点《明史》(简体字本二十六史)第689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 顾祖禹《读书方舆纪要》第345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

[8] 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石柱县志》第39页,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9] 石柱县志办公室建置组《<石柱考>征求意见稿》,载政协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第4辑第51页,1986年印刷。

[10] 尚立昆,尚立晰《张家界土家语地名诠释·桑植县》第295页,(北京)中,民族出版社,2016年版。

[11] 叶德书、向熙勤《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第177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2] 叶德书、向熙勤《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第37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13] 邓佑玲《民族文化传承的危机与挑战·土家语濒危现象研究》第99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14] 彭武麟《中华民族全书·中国土家族》第23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5] 游俊等《土家文化的圣殿·永顺老司城历史文化研究》第88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16] 袁晓文等《交流、互动、发展:全球视野中的西南各少数民族》第573页,(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

图文:姜孝德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