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手工业考古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炼锌考古研究成果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手工业考古研究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炼锌考古研究成果
发布人:  2023-04-25

近期,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手工业考古研究再获重要成果,题为《Zinc-Smelting Technology of Chin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Smelting Furnaces》(古代中国炼锌技术——以冶炼炉为中心)的论文发表于国际著名考古学期刊《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论文第一作者为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肖碧瑞馆员,白九江研究馆员、李大地研究馆员为本文的共同作者。通讯作者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玉牛副教授。

 

 

一般认为,金、银、铜、铁、铅、锡、锌、汞是古代人类社会主要利用的八种金属。其中,锌是其中最晚被冶炼成功的一种,其冶炼过程、冶炼炉的形制等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备受手工业考古和冶金史学界的关注。近年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重庆境内的炼锌遗址群进行了系统性、大规模的调查和发掘。其中,忠县临江二队遗址发现了以明代冶炼炉为核心的明代炼锌遗迹,其中L1、L4两座冶炼炉保存最为完好,是目前发现的明代冶炼炉的唯一实证,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古代炼锌技术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证据。

 

 

文章首先从文献和科技史角度梳理了对古代中国炼锌技术近百年的探索历程,然后从上述两座冶炼炉出发,对其形制、使用、维护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并与重庆石柱以及湖南发现的清代冶炼炉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讨论了古代中国炼锌技术的发展演变问题。文章认为,明代单质锌冶炼与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记载不同,采用长条形马槽炉,炉中以炉栅分隔,每个炉栅内竖向放置冶炼罐,冶炼罐上部冷凝区不直接接触冶炼炉温度较高的部位,从而实现冷凝回收锌蒸气。重庆地区清代冶炼炉的形制总体与明代冶炼炉保持一致,只是对局部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矿石的利用率,减少了矿石的浪费。从明代中晚期到清代中晚期,古代中国的炼锌技术均采用“下火上凝法”,不同地区的工匠为了提高冶炼生产效率,根据矿石种类的不同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与改进。

 

 

 

重庆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古代重庆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我院抓住这一文物资源,围绕古代产业考古,在古代石器加工、陶瓷工业、盐业生产以及以炼锌为代表的冶金考古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挖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重庆炼锌遗址群的发现与研究,标志着中国炼锌考古从文献调研和传统工艺调查发展到了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阶段。重庆长江流域炼锌遗址群的发现表明,中国古代炼锌技术并非从国外传播而来,而是具有自己独立的技术体系和发展轨迹。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手工业考古研究团队未来将持续聚焦炼锌考古,深入探讨我国古代炼锌技术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其产生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揭示炼锌行业与当地地方经济的关系乃至三峡地区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介绍:

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 是英国工业考古学协会AIA的会刊,也是Taylor & Francis 旗下同行评议学术期刊,旨在发表工业考古学相关国际研究,包括记录、测量、发掘、解释、保护和保护性立法有关内容,是工业考古学权威期刊。该杂志为半年刊,收录于A & HCI(艺术人文印文索引)之中,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考古学刊物。

 
论文信息:

Birui Xiao, Wan Huang, Lingxiao Ma, Dadi Li, Jiujiang Bai, and  Yuniu Li, Zinc Smelting Technology of China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focusing on the smelting furnaces, Industrial Archaeology Review, Volume 45,Number 1,May 2023,ISSN 0309-0728.

https://doi.org/10.1080/03090728.2022.2143096

 

图文:肖碧瑞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