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专家讲坛丨刘建国: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
专家讲坛丨刘建国: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
发布人:  2023-07-18

2023年7月12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国研究员到我院枇杷山书院做题为《江汉平原史前治水文明》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考古研究所李大地所长主持,在院的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聆听了本次讲座。

 

讲座现场

刘建国研究员的讲座主要分为概述、采用的技术与方法、重要聚落遗址分析、相关问题探讨等四部分内容。

在概述部分,首先强调了水的自然特点以及水资源对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然后介绍了江汉平原的气候地貌特点,刘建国研究员从行星风系的原理以及日常生活经验、辅以近三年6-7月的降水量天气预报介绍了江汉平原的气候特征,提出对于水稻种植而言,江汉平原的夏季气候并非我们认知的“雨热同季”,而是雨热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江汉平原北高南低、河网密布,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较为密切。

 

江汉平原史前遗址分布(刘建国 供图)

 

以屈家岭遗址为例,介绍了相关研究所采用的技术与方法。主要是运用无人机拍摄生成的1米分辨率数字表面模型、研究区域30米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以及早期航片作为研究材料,将研究区域的遗址分为5个小的区域,将各个遗址置入小的环境中进行考察。

 

无人机三维重建(刘建国 供图)

 

其后,刘建国研究员在重要遗址聚落分析一节中,介绍了鸡鸣城遗址、荆家城遗址、城河遗址、石家河遗址群、屈家岭遗址等遗址的个案研究过程和思路。通过复原遗址形成前的原始环境、分析遗址与周围河流的位置关系、遗址相对水体洪水期高度等因素推理史前人类对遗址地貌的改造,模拟洪水淹没区域验证江汉平原史前人类居住选址,复原水体流向揭示史前先民治水思路。指出江汉平原遗址是否存在城壕的关键在于聚落的地理位置与防洪需要。

 

模拟城河遗址淹没情况(刘建国 供图)

 

最后,刘建国研究员总结到,治水是定居农业聚落的重要活动,不同的遗址有不同的治水方法和治水模式。史前先民在治水中达成人与自然的平衡,即和谐的人地关系。史前治水文明可以为聚落安全和农业丰收提供保障,可以促进人口增长、聚落发展和阶层分化,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江汉平原史前遗址发现的植物遗存证明,江汉平原汉水以东新石器晚期以来主要的农业种植体系是以稻为主,以粟为辅。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主持人李大地所长对刘建国研究员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并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学习刘建国研究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努力拓宽学术视野。

整理:李萌葳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