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清庙遗址隶属重庆市合川区铜溪镇纱帽村二社,地处涪江与临渡河交汇处的二级阶地(涪江右岸),北隔涪江与合川区合阳城相望,东隔临渡河与石鼓坝遗址相邻,西隔石梯沟与唐家坝遗址相连(图一)。该遗址发现于2004年,最初称为“后溪庙遗址”。2008年进行了再次发掘,发掘面积2445平方米,更名为“猴清庙遗址”。[1]
图一 猴清庙遗址位置示意图
2013—2014年,为配合合川区白鹿山西片区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合川区文物管理所对猴清庙遗址进行了再次发掘。发掘区域可分为北、南、西三个区,总面积1200平方米。北区位于涪江南岸的护坡带和滨江路之间的小块平地上,布设5米×5米的探方8个,发掘面积200平方米,以商周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遗存为主。南区紧靠滨江路南侧,布设5米×5米的探方19个,发掘面积475平方米,以宋代和明清时期文化遗存为主。西区位于滨江路南侧,布设5米×5米的探方22个,发掘面积525平方米,以宋代和明清时期文化遗存为主(图二)。现将此次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二 探方分布图
一、地层堆积
猴清庙遗址整体地势较为平缓,东北高、西南低,即临江区域地势稍高,台地后缘地势稍低。北区位于遗址东北部的台地边缘,靠近涪江,地势略高(图三、图四),地层堆积可分为5层:第①层为表土层;第②层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层,发现有房址、灰坑、灰沟、灶坑等遗迹,出土网坠、陶瓷片、砖块等;第③层为商周时期文化层,发现有房址、柱洞、灰坑等遗迹,出土有泥质与夹砂陶片,可辨器型有罐、尖底杯、平底器等;第④层为商周时期文化层,出土较多陶片,大致与第③层相似,另出土有石斧、石刀等,该层下未发现遗迹现象;第⑤层为商周时期文化层,出土少量夹砂陶片和泥质灰陶片,该层下未发现遗迹现象。
图三 北区商周时期遗迹分布图
图四 北区两晋南北朝及明清时期遗迹分布图
现以T2405为例对北区地层堆积介绍如下:
第①层 受工程施工影响,土呈灰褐色,土质坚硬,地表多卵石。包含有大量杂草、石块以及建筑垃圾等。厚10~20厘米。
第②层 黄灰色土,土质较硬。包含有红烧土颗粒、炭粒等,出土有泥质灰陶片,可辨器型有盆。厚15~30厘米。该层下有灶、灰沟、柱洞等遗迹。
第③层 黄褐色土,土质坚硬。包含有褐色绳纹陶片、灰褐色素面陶片、素面泥质黑陶片、细绳纹陶片等,其中还夹杂有石块、红烧土颗粒等。厚15~32厘米。该层下发现有柱洞和墙基槽。
第④层 浅黄褐色土,土质坚硬。包含有少量夹砂灰陶片和夹砂黑陶片等,陶片多碎小。厚40~55厘米。该层下未发现遗迹。
第⑤层 浅黄色土,土质坚硬,较为纯净。包含有极少的碎陶片、石块等。厚20~35厘米。该层下未发现遗迹。
第⑤层下为黄色生土(图五)。
图五 T2405西壁剖面图
西区和南区距江边稍远,地势低洼,文化堆积基本相同,时代包含宋代和明清两个时期(图六、图七)。西区和南区的地层堆积可分为7层:第①层为表土层;第②、③层为明清时期文化层,发现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有青花瓷片等;第④~⑦层为宋代文化层,多淤土,发现有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物多为瓷片,器型有瓷碗、瓷盏等。
图六 西区遗迹分布图
图七 南区遗迹分布图
现以T2819为例对西区和南区的地层堆积介绍如下:
第①层 红褐色土,因机械碾压原因,土质较硬,呈块状。包含石块、植物根系等,出土有青花瓷片。厚12~18厘米。
第②层 浅灰褐色土,土质略硬。包含少量青花瓷片、瓦片,其间夹杂有红烧土粒。厚12~16厘米。H17、G2开口于该层下。
第③层 浅褐色土,土质较硬,呈块状。包含少许炭粒,出土有灰白釉瓷片、黑釉瓷片、青花瓷片,可辨器型有碗。厚18~43厘米。
第④层 红褐色土,土质较硬,结构细腻,黏性大。包含有白釉、黑釉、粗瓷片及少量泥质灰陶片,其间还夹杂有红烧土粒、炭粒等。可辨器型有碗、罐、钵、灯形盏等。厚20~34厘米。G6开口于该层下。
第⑤层 米黄色土,土质略硬,粉砂土。包含少量瓷片、青灰瓦片,夹杂有炭粒、石块等。厚28~35厘米。G7开口于该层下。
第⑥层 红褐色土,土质略硬,细腻,黏性大。包含少量红褐色粗瓷片,部分施酱黄釉,以及泥质灰陶片、泥质灰褐色陶片、白釉瓷片、砖块等。可辨器型有碗、罐。厚18~34厘米。
第⑦层 浅黄色粉砂土,土质稍硬。仅见一块灰白釉碗底残片,土中夹杂有炭粒。厚10~15厘米。
第⑦层下为浅黄色淤积土(图八)。
图八 T2819西壁剖面图
二、商周时期遗存
商周时期文化遗存分布在北区,在临近涪江边缘的探方内均有分布,地层单位为北区第③~⑤层,发现有基槽、灰坑、柱洞等遗迹,出土较多陶片。
(一)遗迹
1.基槽 1个
JC1 位于北区T2505偏西处,开口于③层下,打破④层,开口距地表约0.55米。基槽残存部分平面略呈弧形,基槽内分布有3个柱洞。基槽长3、宽0.12~0.16、深0.1米,较大的柱洞直径为0.24~0.3、深0.16~0.23米,较小的柱洞直径为0.1~0.12、深0.06~0.12米(图九)。
图九 JC1平、剖面图
2.灰坑 2个。
H4 位于北区T2707东北部,开口于④层下。填土呈深灰色,土质较硬,夹杂有炭粒。灰坑东北部被断崖破坏,暴露部分近半圆形,周壁较直且光滑,底部略凹凸不平,暴露部分长径0.9、短径0.35、深0.62米(图一〇)。
图一〇 H4平、剖面图
H10 位于北区T2505北部,开口于③层下。填土呈青灰色。平面近长方形,直壁,平底,长0.6、宽0.5、深0.18米。未出土遗物(图一一)。
图一一 H10平、剖面图
(二)出土器物
基本出自地层堆积内,以陶器为主,另有个别石器。
1.陶器
陶器依质地可分为泥质和夹砂两类,以泥质陶为主,占比达80.33%;夹砂陶数量较少,占比19.67%。出土陶器的颜色以灰褐色和黑色为主,占比53.3%,另有灰色、红色、红褐色、黄褐色等。出土陶器以素面为主,占比73.2%,其次为细绳纹,占比22.5%,此外还有少量粗绳纹、弦纹、刻划纹、菱格纹等。出土陶器基本都是残片,可辨器型有罐、钵、杯、盆、平底器、器盖、器钮等。(附表一、二、三)
附表一 北区③层(商周时期)出土陶片陶质、陶色、纹饰统计表
|
夹砂陶 |
泥质陶 |
合计 |
百分比(%) |
||||||||||
红褐 |
黄褐 |
灰褐 |
黑褐 |
灰 |
红 |
灰 |
黑 |
黑衣 |
黄褐 |
灰褐 |
红褐 |
|
|
|
素面 |
6 |
|
2 |
5 |
2 |
4 |
30 |
19 |
|
17 |
50 |
6 |
141 |
66.82 |
粗绳纹 |
2 |
|
3 |
|
|
|
|
|
|
|
|
1 |
6 |
2.84 |
细绳纹 |
2 |
|
1 |
1 |
|
|
3 |
2 |
|
3 |
23 |
25 |
60 |
28.44 |
弦纹 |
|
|
|
|
|
|
|
|
|
|
1 |
|
1 |
0.47 |
刻划纹 |
|
|
|
|
|
|
|
|
|
|
1 |
|
1 |
0.47 |
附加堆纹 |
|
|
|
|
|
|
|
1 |
|
|
|
1 |
2 |
0.95 |
小计 |
10 |
|
6 |
6 |
2 |
4 |
33 |
22 |
|
20 |
75 |
33 |
共计211 |
|
百分比(%) |
41.67 |
|
25 |
25 |
8.33 |
2.14 |
17.65 |
11.76 |
|
10.7 |
40.15 |
17.65 |
||
合计 |
24 |
187 |
||||||||||||
百分比(%) |
11.34 |
88.63 |
附表二 北区④层(商周时期)出土陶片陶质、陶色、纹饰统计表
|
夹砂陶 |
泥质陶 |
合计 |
百分比(%) |
|||||||||||
红褐 |
黄褐 |
灰褐 |
黑褐 |
灰 |
红 |
灰 |
黑 |
黑衣 |
黄褐 |
灰褐 |
红褐 |
|
|
||
素面 |
30 |
8 |
13 |
26 |
12 |
2 |
69 |
265 |
20 |
79 |
177 |
36 |
737 |
74.6 |
|
粗绳纹 |
|
|
|
|
|
|
7 |
|
|
|
|
1 |
8 |
0.81 |
|
细绳纹 |
17 |
21 |
25 |
8 |
1 |
1 |
1 |
32 |
1 |
23 |
49 |
31 |
210 |
21.26 |
|
弦纹 |
|
|
|
|
|
|
1 |
1 |
|
|
2 |
|
4 |
0.4 |
|
刻划纹 |
|
|
|
1 |
|
|
|
1 |
|
1 |
|
|
3 |
0.3 |
|
附加堆纹 |
2 |
1 |
|
1 |
|
|
|
4 |
2 |
|
|
|
10 |
1.01 |
|
戳印纹 |
|
|
1 |
|
|
|
|
|
|
|
|
|
1 |
0.1 |
|
弦断绳纹 |
|
|
|
|
|
|
|
|
|
1 |
|
|
1 |
0.1 |
|
菱格纹 |
1 |
|
|
|
|
|
|
|
|
|
9 |
|
10 |
1.01 |
|
瓦棱纹 |
|
|
|
|
|
|
|
2 |
|
|
|
|
2 |
0.2 |
|
花边口沿 |
1 |
|
1 |
|
|
|
|
|
|
|
|
|
2 |
0.2 |
|
小计 |
51 |
30 |
40 |
36 |
13 |
3 |
78 |
305 |
23 |
104 |
237 |
68 |
共计988 |
||
百分比(%) |
30 |
17.65 |
23.53 |
21.18 |
7.65 |
0.37 |
9.54 |
37.29 |
2.81 |
12.71 |
28.97 |
8.31 |
|||
合计 |
170 |
818 |
|||||||||||||
百分比(%) |
17.21 |
82.79 |
附表三 北区⑤层(商周时期)出土陶片陶质、陶色、纹饰统计表
|
夹砂陶 |
泥质陶 |
合计 |
百分比(%) |
|||||||
红褐 |
黄褐 |
灰褐 |
黑褐 |
灰 |
黑 |
黄褐 |
灰褐 |
红褐 |
|
|
|
素面 |
3 |
2 |
|
2 |
11 |
16 |
5 |
4 |
1 |
44 |
72.13 |
细绳纹 |
|
|
1 |
|
|
6 |
|
|
1 |
8 |
13.15 |
弦纹 |
|
|
|
1 |
|
|
|
|
|
1 |
1.6 |
附加堆纹 |
|
|
2 |
|
|
1 |
|
|
|
3 |
4.92 |
弦断绳纹 |
|
|
|
|
|
1 |
|
|
|
1 |
1.6 |
菱格纹 |
|
|
1 |
|
|
|
1 |
|
|
2 |
3.28 |
瓦棱纹 |
|
|
|
|
|
2 |
|
|
|
2 |
3.28 |
小计 |
3 |
2 |
4 |
3 |
11 |
26 |
6 |
4 |
2 |
共计 61 |
|
百分比(%) |
25 |
16.67 |
33.33 |
25 |
22.45 |
53.06 |
12.25 |
8.16 |
4.08 |
||
合计 |
12 |
49 |
|||||||||
百分比(%) |
19.67 |
80.33 |
罐 16件。是出土陶器中数量最多的器型,大多为口沿残片,个别是底部残片。根据残存部分可将陶罐分为卷沿罐、折沿罐、圜底罐、尖底罐、小平底罐、高领罐、矮领罐、敞口罐、敛口罐等。
卷沿罐 2件。侈口,尖圆唇,束颈,溜肩。轮制。T2505④:8,夹细砂红褐陶。残高3.6厘米(图一二:9)。T2607④:5,泥质灰褐陶。残高3.2厘米(图一二:10)。
折沿罐 2件。侈口,微折沿,圆唇,束颈。轮制。T2305④:3,泥质黄褐陶。残高2.8厘米(图一二:12)。T2707④:3,夹细砂灰陶。溜肩。残高3.5厘米(图一二:13)。
侈口罐 2件。泥质陶。侈口,卷沿,尖圆唇,束颈,溜肩。颈部以下饰绳纹。T2304③:3,红褐陶。口径11.6、残高4.8厘米(图一二:7)。T2406④:1,黑褐陶。颈内壁似手指按压痕。口径9.2、残高4.8厘米(图一二:6)。
小平底罐 1件。T2606④:3,泥质红褐陶。下腹斜直,内底略坦,外底小平。底径1.2、残高3.6厘米(图一二:14)。
尖底罐 1件。T2304③:2,泥质黄褐陶。斜弧壁,尖底略圜。壁内有数道泥条盘筑痕迹。手制。残高2.4厘米(图一二:15)。
高领罐 4件。均为泥质陶。依据口沿、唇部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2件。侈口,卷沿,圆唇。轮制。T2505④:4,灰陶。口径16、残高8.3厘米(图一二:2)。T2505④:6,红褐陶。口径16、残高5.2厘米(图一二:5)。
B型 2件。灰褐陶。侈口,卷沿,斜方唇,唇面内凹,略呈子母口。胎体较厚。轮制。T2505④:7,残高7.5厘米(图一二:3)。T2606④:2,残高8.6厘米(图一二:4)。
矮领罐 1件。T2405③:1,泥质黄褐陶。侈口,卷沿,圆唇,束颈,圆肩。轮制。口径16.8、残高11.3厘米(图一二:1)。
敛口罐 1件。T2304③:4,泥质红褐陶。敛口,卷沿外翻,圆唇,斜肩。口径15.8、残高3.6厘米(图一二:8)。
敞口罐 2件。泥质黄褐陶。卷沿,圆唇,束颈。轮制。T2305④:4,残高2.2厘米(图一二:11)。T2305④:2,残高4.2厘米(图一二:16)。
图一二 商周时期陶器(一)
1.矮领罐(T2405③:1) 2、5.A型高领罐(T2505④:4、T2505④:6) 3、4.B型高领罐(T2505④:7、T2606④:2) 6、7.圜底罐(T2406④:1、T2304③:3) 8.敛口罐(T2304③:4) 9、10.卷沿罐(T2505④:8、T2607④:5) 11、16.敞口罐(T2305④:4、T2305④:2) 12、13.折沿罐(T2305④:3、T2707④:3) 14.小平底罐(T2606④:3) 15.尖底罐(T2304③:2)
尖底杯 3件。依据整体形状的不同,可分为二型。
A型 2件。整体似炮弹。泥质陶。下部斜弧,尖底。外壁呈灰褐色,内壁有泥条盘筑痕迹。T2505④:9,黑褐陶。内呈黑灰色。残高2.5厘米(图一三:1)。T2607④:4,灰褐陶。内呈浅黄色,残高2.2厘米(图一三:2)。
B型 1件。整体似羊角。T2304③:1,泥质红陶。角状尖底,内壁有泥条盘筑痕迹。残高5.3厘米(图一三:5)。
钵 2件。泥质陶。敛口,圆唇,弧腹。轮制。T2607④:2,红褐陶。残高3.4厘米(图一三:3)。T2707④:4,黄褐陶。残高3.4厘米(图一三:4)。
盆 1件。T2405④:1,泥质灰陶。敞口,沿面平折,圆唇。轮制。残高2.8厘米(图一三:8)。
器盖 1件。T2607④:1,泥质黄褐陶。圈形钮。喇叭口,尖圆唇,束腰。下部残。纽径9、残高3.6厘米(图一三:6)。
器钮 1件。T2606④:7,泥质黄褐陶。柱状纽。顶为喇叭口形,圆唇,平沿,束腰,中部有螺旋形手模棱。纽径2.8、残高4.4厘米(图一三:7)。
图一三 商周时期陶器(二)
1、2.A型尖底杯(T2505④:9、T2607④:4) 3、4钵(T2607④:2、T2707④:4) 5.B型尖底杯(T2304③:1) 6.器盖(T2607④:1) 7.器钮(T2606④:7) 8.盆(T2405④:1)
2.石器
斧 2件。青灰色。平面近长方形。侧锋,刃部微弧,有使用残痕。均系用砾石打片后,经修理通体磨光而成。T2606④:1,长6.5、宽5.2、厚1.1厘米(图一四:1)。T2505④:1,长4.5、宽6.1、厚1.4厘米(图一四:2)。
刀 1件。T2505④:3,青灰色。平面近半圆形。扁平状,把较宽,刃略平,可见使用痕迹。有纵向纹理,两面均保留有卵石自然面,顶部可见打击台面。长18.7、宽10.8、厚2.5厘米(图一四:3)。
铲 1件。T1712②:1,青灰色。通体磨光。肩上有手握石把,刃微弧,刃部可见使用痕迹,中锋。长8.9、肩宽6.2、刃宽7.7、厚2.1厘米(图一四:4、图一五)。
图一四 商周时期石器
1、2.斧(T2606④:1、T2505④:1) 3.刀(T2505④:3) 4.铲(T1712②:1)
图一五 商周时期石铲(T1712②:1)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遗存
(一)遗迹
1.房址 1个
F2 位于北区T2305、T2405、T2406内,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残存有10个柱洞,从柱洞的分布判断,F2残存部分平面呈梯形,东南宽、西北窄,朝向为西南→东北。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面阔5.4、进深2.8~3.8米,面积近20平方米。柱洞平面均呈圆形,直筒状,直径0.22~0.42、深0.32~0.4米。在F2内西北部有两大一小共3个圆形坑,大致呈南北向排列,平面呈圆形,弧壁,圜底。小坑直径0.36、大坑直径0.5、深0.08~0.16米(图一六)。
图一六 F2平、剖面图
2.灰坑 1个
H2 位于北区T2606东北角,部分叠压于东隔梁下,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暴露部分平面近半圆形,斜弧壁,圜底。坑壁较粗糙。南北宽1.2、东西长1.3、最深处0.18米。坑内填土呈深灰色,土质较硬,包含大量草木灰、炭粒及少许红烧土块、石块等,出土有青砖残件、陶片、青釉瓷片、绳纹瓦片等,可辨器型有瓷碗、瓷罐、陶钵、陶平底器、陶网坠等(图一七)。
图一七 H2平、剖视图
瓷罐 1件。H2:7,直口,圆唇,矮领,圆肩。肩部饰对称桥形耳。内外施青绿釉。轮制。口径18.6、残高6厘米(图二一:1)。
瓷碗 1件。H2:6,斜弧腹,饼足。外底中心有刮削小圆圈。灰白胎。施青绿釉。轮制。底径3.2、残高2.8厘米(图二一:5)。
陶钵 1件。H2:3,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弧腹。轮制。口径6.8、残高1.7厘米(图二一:7)。
陶平底器 1件。H2:5,泥质灰陶。下壁斜直内收,平底。残高6厘米(图二一:9)。
陶网坠 2件。近橄榄形。中空,外壁中间部分略鼓起。H2:1,泥质黄褐陶。外径1.7、中孔径0.4、长4厘米(图二一:14)。H2:2,泥质灰陶。外径1.3、中孔径0.3、长3.4厘米(图二一:15)。
3.灰沟 1条
G3 位于北区T2405、T2305,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及G4。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平面呈不规则长条形,西南高、东北低。暴露部分长5.5、宽0.32~0.52、深0.1~0.16米。沟内填土为红褐色黏土,土质较硬。包含有炭粒,出土有动物骨骼、残瓷片、陶网坠等(图一八)。
图一八 G3平、剖面图
瓷盏 1件。G3:2,侈口,尖圆唇,弧腹。灰白胎。青白釉。轮制。口径6.8、残高2厘米(图二一:6)。
陶网坠 1件。G3:1,泥质灰陶。近圆柱形,中空,外部中鼓。外径1.4、中孔径0.5、长3.7厘米(图二一:13)。
4.灶 1个
Z1 位于北区T2405、T2406内,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由操作间、火门和灶坑三部分构成,灶坑周壁斜弧,底部微凹,坑壁和底部有0.02~0.03米厚的红褐色烧结面。灶通长2米。操作间平面近梯形,长1.4、宽0.7~0.8、深0.34米;火门平面呈长方形,宽0.3、高0.26米;灶坑平面近圆形,口径0.5~0.54、深0.3米。灶坑内填土呈红褐色,夹杂有红烧土块,底部有黑色灰烬。火门与操作间相接处灰烬较多。填土内出土1件陶网坠(图一九、图二〇)。
陶网坠 1件。Z1:1,泥质灰陶。近圆柱形,中空,外部中鼓。外径1.6、中孔径0.6、长3.7厘米(图二一:12)。
图一九 Z1平、剖面图
图二〇 Z1(东→西)
(二)地层出土器物
地层出土器物较少,均为泥质陶,器型有盆、钵、壶、平底器、灯、网坠等。
盆 1件。T2406②:2,灰陶。口微敛,卷沿,圆唇,上腹微弧。肩部饰对称牛鼻形耳。轮制。口径35、残高9.8厘米(图二一:2)。
灯 1件。T2820②:1,黄褐陶。盏部为敞口,浅弧腹,腹壁较厚。中心有一小孔通向柄部。残高3.5厘米(图二一:3)。
钵 1件。T2406②:3,灰陶。口略直,圆唇,上腹微弧。轮制。残高2.8厘米(图二一:4)。
壶 1件。T2707②:2,灰褐陶。敞口,折沿,尖唇。轮制。口径14.4、残高4厘米(图二一:8)。
平底器 1件。T2707②:3,灰陶。下腹壁斜直内收,平底。底径16.4、残高2厘米(图二一:10)。
网坠 1件。T2717⑤:1,红陶。橄榄形。中空,外部中鼓。外径1.4、中孔径0.3、长2.7厘米(图二一:11)。
图二一 两晋南北朝时期陶瓷器
1.瓷罐(H2:7) 2.盆(T2406②:2) 3.陶灯(T2820②:1) 4.钵(T2406②:3) 5.瓷碗(H2:6)、6.瓷盏(G3:2) 7.陶钵(H2:3) 8.陶壶(T2707②:2) 9、10.陶平底器(H2:5、T2707②:3) 11~15.陶网坠(T2717⑤:1、Z1:1、G3:1、H2:1、H2:2)
四、宋代文化遗存
(一)遗迹
1.灰坑 1个
H16 位于T2817西北部,开口于④层下,打破⑤层。灰坑局部被隔梁叠压。暴露部分平面近半圆形,弧壁,平底。暴露部分长径1.38、短径0.45、深0.16米。坑内填土为红褐色土,出土1件瓷碗(图二二)。
图二二 H16平、剖面图
瓷碗 1件。H16:1,敞口,尖圆唇,弧腹略下垂,涩圈,圈足。灰白胎。黑釉,外施半釉。口径12.8、底径5.8、高4厘米(图二五:6)。
2.灰沟 2条
G13 位于T2817、T2718、T2719、T2720、T2721内,开口于④层下,打破⑤层。平面呈弧形长条状,侧壁略斜弧,底部呈弧形。通长20.75、宽0.15~0.25、深0.1~0.2米。沟内填土为红褐色,土质疏松,夹杂有贝壳(图二三)。
图二三 G13平、剖面图
G24 位于T1611、T1511内,开口于⑤层下,打破⑥层。灰沟暴露部分呈长条状,西高东低,斜直壁,底部微凹。通长9、宽0.5~0.8、深0.25~0.35米。沟内填土为红褐色,土质较硬,出土3件瓷碗(图二四)。
图二四 G24平、剖面图
瓷碗 3件。G24:1,敞口,尖唇,斜直腹微外弧,圈足。灰白胎。内外施白釉,外施釉不及底。内底有一圈粘结疤痕。口径13.6、足径5.2、高4.8厘米(图二五:9)。G24:2,敞口,尖唇,斜直腹微外弧,圈足。上腹外壁饰有三道轮弦纹。灰白胎。青白釉,外施半釉。口径15、足径6.1、高4.4厘米(图二五:10)。G24:3,圆唇,弧腹略下垂,假圈足。红褐胎。酱黄釉,外壁仅上腹部施釉。口径13.6、底径5.4、高4.5厘米(图二五:5)。
(二)地层出土器物
陶壶 1件。T0512⑦:7,泥质灰陶。圆肩,弧腹。肩部设圆形直流。残高12.8厘米(图二六:11)。
瓷碗 8件。碗是出土瓷器中数量最多的器型,其中以黑釉瓷碗为大宗,另有少量白釉、青白釉、酱釉等。根据碗的形制可以大致分为弧腹碗、弇口碗、浅腹碗、直腹碗四种类型。
瓷弧腹碗 2件。敞口,腹部外弧,圈足。有涩圈。灰白胎。施黑釉。T2817④:2,方唇。外施釉不及底。口径17.8、足径7.2、高6.4厘米(图二五:1、图二七:3)。T2406①:1,尖唇。内壁饰五道竖线纹。外施半釉。口径18.4、足径6.8、高6.8厘米(图二五:2)。
瓷弇口碗 2件。口沿外折呈弇口,尖圆唇,弧腹,假圈足。T1611⑤:5,红褐胎。白釉,外施半釉。口径17、足径4.4、高5.8厘米(图二五:3)。T2406①:2,灰白胎。黑釉,外施釉不及底。口径12.3、足径4.4、高5.6厘米(图二五:4、图二七:5)。
瓷浅腹碗 2件。敞口,尖圆唇,斜弧腹,腹较浅,矮圈足。灰白胎。T2817④:5,酱釉,外施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口径15.4、足径6.8、高3.4厘米(图二五:7)。T2817④:6,黄白色釉,内满釉,外施半釉。口径16.4、足径6.4、高4厘米(图二五:8)。
瓷直腹碗 2件。敞口,尖圆唇,斜直腹微弧,圈足。灰白胎。外壁施半釉。T1611⑤:6,有涩圈。黑釉。口径17、足径6.4、高4.8厘米(图二五:11)。T1611⑤:4,外底心呈乳突状。青白釉。口径14.4、足径4.4、高4.8厘米(图二五:12、图二七:6)。
图二五 宋代瓷碗
1、2、5、6.弧腹碗(T2817④:2、T2406①:1、G24:3、H16:1) 3、4.弇口碗(T1611⑤:5、T2406①:2) 7、8.浅腹碗(T2817④:5、T2817④:6) 9~12.直腹碗(G24:1、G24:2、T1611⑤:6、T1611⑤:4)
瓷碟形灯 4件。粗瓷。敞口,斜腹,假圈足。T1611⑤:2,方唇,唇下沿凸出。灰褐胎。芒口。内施酱黄釉。口径11.2、足径4.2、高3.1厘米(图二六:1)。T0512①:5,方圆唇,内腹浅弧。灰胎。口径8、足径4、高3厘米(图二六:2)。T2405①:1,方圆唇,唇下沿凸出,内腹浅弧。红褐胎。芒口。内施酱黄釉。口径8.6、足径3.6、高3厘米(图二六:3)。T1812③:1,方唇,内腹浅弧,外底内凹。红褐胎。内外施黄白釉。口径9.2、足径4.4、高3厘米(图二六:4、图二七:1)。
瓷盏 2件。敞口,圆唇,弧腹,假圈足。T2817④:7,灰白胎。黑釉,外施半釉。口径9.8、足径3.4、高4.3厘米(图二六:5)。T0512⑤:1,红褐胎。黄釉,外施半釉。口径7、足径3.6、高2.7厘米(图二六:9)。
瓷擂钵 1件。T1611⑤:7,粗瓷。下腹斜直,平底。内壁饰有数道凹弦纹与纵向蓖划纹。红褐胎。底径5.6、残高5.2厘米(图二六:6)。
瓷盘 2件,均可复原。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灰白胎。内外施青釉,釉面光亮有冰裂纹。T1511③:2,口径13.2、足径7.2、高3.4厘米(图二六:7、图二七:2)。T1711③:1,口径12.1、足径5.6、高3厘米(图二六:8)。
瓷杯 1件。T2717③:2,敞口,尖圆唇,弧腹,圈足,足略外撇。青灰胎。青釉,内外施半釉。口径5.6、足径2.6、高2.5厘米(图二六:10)。
瓷罐 1件。T0512⑦:6,粗瓷。下腹斜直内收,平底。灰胎。底径13.2、残高13厘米(图二六:12)。
图二六 宋代器物
1~4.碟形灯(T1611⑤:2、T0512①:5、T2405①:1、T1812③:1) 5、9.盏(T2817④:7、T0512⑤:1) 6.擂钵(T1611⑤:7) 7、8.盘(T1511③:2、T1711③:1) 10.杯(T2717③:2) 11.壶(T0512⑦:7) 12.罐(T0512⑦:6)
1
3
5
2
4
6
图二七 宋代瓷器
1.碟形灯(T1812③:1) 2.盘(T1511③:2) 3.弧腹碗(T2817④:2) 4.浅腹碗(T2817④∶5) 5.弇口碗(T2406①:2) 6.直腹碗(T1611⑤:4)
五、明清时期遗存
(一)遗迹
1.墓葬 1座。
M6 位于西区T1611内,开口于③层下。墓向290°。竖穴土坑墓,平面呈圆角长方形,口部略大,周壁斜直,底部平整。墓口长2.24、宽0.76米,墓底长2.18、宽0.7米,残深0.26米。墓室内填土为浅灰色五花土,土质较疏松,包含有瓦片、青花瓷片等。墓室底部残存有部分棺木和铁钉,可知其葬具为木棺。未发现随葬品(图二八)。
图二八 M6平、剖面图
2.灰沟 1条
G1 位于北区T2707北部,开口于①层下,打破②层。灰沟大致呈南北向,北部被隔梁叠压、南部被现代坑打破。暴露部分呈长条状,东壁较直,西壁上部较直、下部斜弧内收,底部呈弧形,残长1.3、宽0.45~0.6、深0.38~0.7米。沟内填土呈灰褐色,土质较疏松,夹杂有炭粒、石块等,出土有砚台、筒瓦残片、瓷片等(图二九)。
砚台 1件。G1:1,泥质灰陶。平面呈长方形。一端雕刻有长条形墨槽,另一端残。中间略凹。残长10、宽8、厚2.4厘米(图三一:7)。
图二九 G1平、剖面图
3.池 1个
C1 位于T1413内,开口于③层下,打破④层。平面呈长方形,四壁及底部用加工规整的石板砌筑,内壁光滑平整,外壁较粗糙。其中三个侧壁用楔子石加固,底部用石板铺砌。通长1.62、宽1.56、深0.4、壁板厚0.08、底板厚0.1米。池内填土呈黑色,出土有瓦片和瓷片(图三〇)。
图三〇 C1平、剖视图
(二)地层出土器物
瓷碗 3件。均为青花瓷。侈口,卷沿,尖圆唇,弧腹,圈足。灰白胎。T1613⑤:4,内底饰双圈弦纹,线内画梅花图案,外壁画松、竹、梅等花草纹。口径14、足径6、高6.4厘米(图三一:1)。T1511③:1,内底略坦,底有烧结形成的灰褐色疤痕。内底饰菊花纹,外壁饰折枝草叶纹。口径13.2、足径5.2、高6厘米(图三一:2、图三二:1)。T1711②:2,内底饰宝杵纹,外壁饰花草纹。口径14、足径5.2、高6厘米(图三一:3、图三二:2)。
瓷盘 1件。T1713④:1,敞口,平折沿,圆唇,花边。浅腹微弧,内底较坦,圈足,足外壁内收。内底饰青花龙纹,沿部饰缠枝卷草纹。灰白胎。外施青釉。口径21.2、足径8.8、高3厘米(图三一:4)。
瓷罐 1件。T1711②:1,粗瓷。直口微敛,圆唇,溜肩,腹微鼓,平底。肩及下腹饰有数周轮弦纹。灰褐胎。口径6.8、底径7.6、高14厘米(图三一:6)。
陶熏炉 1件。T1512③:1,泥质灰陶。折腹,腹较直。顶部呈圆弧形,中开圆孔,四周分布铜钱形镂孔。器壁较厚。残高9.2厘米(图三一:5)。
石柱础 1件。T1811②:2,砂岩石质。下部残。整体呈鼓形,略下凹,周壁呈弧形,外鼓。平面直径13.8、残高9.6厘米(图三一:12)。
铜簪 2件。呈细圆锥长条形,断面呈圆形,簪顶平面呈圆形。T1711③:3,残长10.8厘米(图三一:9)。T1513③:1,残长11.4厘米(图三一:10)。
图三一 明清时期遗物
1~3.碗(T1613③:4、T1511③:1、T1711②:2) 4.盘(T1713③:1) 5.熏炉(T1512③:1) 6.罐(T1711②:1) 7.砚台(G1:1) 8.柱础(T1811②:2)9、10.铜簪( T1711③:3、T1513③:1)
1
2
图三二 明清时期青花瓷碗
1.T1511③:1 2.T1711②:2
六、结语
(一)分期
2013—2014年度发掘的猴清庙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四期,第一期为商周时期,第二期为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期为宋代,第四期为明清时期。
第一期商周时期的遗存分布在发掘区北区,文化层为③~⑤层,遗迹单位包括JC1、H10、H4等。从出土陶片的陶质、陶色及纹饰看,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占少部分,且以素面为最多,细绳纹次之。但泥质陶中,③层以泥质灰褐陶为主,④、⑤层以泥质黑陶为主,具有一定的区别。从器型来看,③层有卷沿罐、矮领罐、敛口罐、尖底罐、B型尖底杯(羊角形)、平底器等;④层有卷沿罐、高领罐、敞口罐、折沿罐、小平底罐、A型尖底杯(炮弹形)、钵、盆、平底器、器盖、器钮、石斧、石刀等,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整体来说,第一期可以依据地层出土的遗物的不同分为早、晚两个阶段,④、⑤层为早段,③层为晚段。
第二期两晋南北朝的遗存分布于发掘区北区,文化层为②层,遗迹单位包括F2、H2、G3、Z1等。根据层位关系判断,Z1开口于表土层下,打破②层,时代最晚;②层其次;F2、H2、G3均开口于②层下,打破③层,时代最早。出土器物有盆、钵、壶、网坠、平底器等陶器,有盏、罐等青瓷器。
第三期宋代遗存分布于西区和南区,在北区无存,文化层为④~⑦层,遗迹单位有H16、G13、G24等。根据层位关系判断,H16、G13开口于④层下,G24开口于⑤层下。出土遗物以瓷碗、瓷碟形灯为主,在各地层和遗迹均有分布,无明显差别。
第四期明清时期遗存布于西区和南区,在北区无存,文化层为②、③层,遗迹单位有M6、C1、G1等。出土遗物较少,以青花瓷为主。根据遗迹和遗物判断,其时代集中单一,为同一时期的遗存。
(二)年代
第一期遗存出土的遗物中,具有明显代表性的器物为尖底杯,早段以A型炮弹形尖底杯为代表,晚段以B型角状尖底杯为代表。早段出土的A型炮弹形尖底杯中,T2505④:9与石地坝Bb型I式尖底杯T1330⑨∶99、T2607④:4与石地坝Bc型尖底杯(T1430⑧∶43)、T2505④:2与石地坝Ba型尖底杯形制一致,年代相当于石地坝文化第一期,即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2]。晚段出土的B型角状尖底杯T2304③∶1与石地坝Aa型尖底杯一致,在2001年度和2002年度的石地坝遗址中均有出土[3],石地坝Aa型角状尖底杯从一期延续至二期,沿用时间较长,相当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4]。总而言之,2013、2014年度猴清庙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可分为早晚两段,均属石地坝文化遗存,时代相当于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
第二期遗存出土的碗、盏、罐、盆等青瓷器的器型、釉色及胎质等要素均具有南北朝时期的特征,其中的瓷饼足碗、瓷盏、陶平底器与重庆丰都汇南墓群出土的器物类似,如瓷盏(G3:2)与汇南墓群JM3:23、DM19:13等形制相近,其时代大致相当,应属南北朝时期[5]。综合而言,第二期遗存的时代相当于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期遗存出土的瓷碗、瓷碟形灯、瓷盘等器型最为典型,数量也最多,这些器型均见于重庆涂山窑[6]。碟形灯在2008年度猴清庙遗址③a层中有出土,③a层还出土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祥符通宝等,可知其时代相当于北宋中晚期[7]。
第四期遗存出土的青花瓷是明清时期的典型器物,M6的竖穴土坑形制也符合清代墓葬的特征,综合判断可知第四期遗存的时代为明清时期,其主体为清代遗存。
表一 2013、2014年度猴清庙遗址文化遗存分期与年代表
期、段 |
典型单位 |
文化属性 |
年代 |
|
第一期 |
第一段 |
北区④、⑤层 |
石地坝文化 |
商代晚期 |
|
第二段 |
北区③层 |
|
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 |
第二期 |
北区②层、H2 |
|
两晋南北朝 |
|
第三期 |
南区和西区④~⑦层 |
|
北宋中晚期 |
|
第五期 |
南区和西区②、③层及M6 |
|
明清 |
(三)小结
综合2008年度、2013和2014年的发掘成果,猴清庙遗址分布有新石器、商周、唐、宋、明清等多个时期的遗存,延续时间长,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构建这一区域文化序列具有重要价值。猴清庙遗址是涪江下游、嘉陵江下游地区一处重要的遗址,对研究嘉陵江流域的历史文化面貌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商周时期的遗存属三峡地区广泛分布的石地坝文化,表明商周时期嘉陵江下游地区与三峡地区同属一个文化系统,对于三峡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猴清庙遗址所处区域的地势是靠近涪江的地势较高,越往内地势越低,以致形成洼地。根据猴清庙遗址不同时期遗存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新石器、商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遗存分布于最靠近涪江的地势较高的台地,而宋、明、清时期的遗存主要分布于离江较远的台地内部地势低洼的区域。这种情况对研究古人对于生产生活区的选择及古人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川区猴清庙遗址发掘报告》,《嘉陵江下游考古报告集》,第51页,2015年,科学出版社。
[2]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丰都石地坝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发掘报告》,《重庆库区报告集·1999卷》,第702页,2006年,科学出版社。
[3] a.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市文物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丰都石地坝遗址发掘简报》,《重庆库区报告集·2001卷》,第1613页,2007年,科学出版社;b.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丰都石地坝遗址第四次发掘报告》,《重庆库区报告集·2002卷》,第1201页,2010年,科学出版社。
[4]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丰都石地坝遗址商周时期遗存发掘报告》,《重庆库区报告集·1999卷》,第702页,2006年,科学出版社。
[5] a.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文化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市丰都县汇南墓群2001年度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2年第2期;b.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文化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市丰都县汇南墓群2002年度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2年第6期;c.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重庆市文化局、丰都县文物管理所:《重庆市丰都县汇南墓群2003年度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2年第6期。
[6] 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涂山窑》,第396页,科学出版社,2006年。
[7]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合川区猴清庙遗址发掘报告》,《嘉陵江下游考古报告集》,第51页,2015年,科学出版社。
文稿:杨鹏强 白九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