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基嘴墓群位于重庆市璧山区璧城街道双龙村二社,背依山脊,前有护丘,左右两侧有两条小溪由西向东流经山嘴前端汇合,形成“二龙”夹护的形势(图一)。
图一 生基嘴墓群环境照
一、概况
2022年6~11月,为配合西部(重庆)科技创新小镇工程建设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生基嘴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宋代、明代、清代及近现代不同时期的房址、墓葬、采石场等各类遗迹37个,出土各类遗物164件(套)。
图二 生基嘴墓群发掘区全景
二、主要发现
生基嘴墓群共清理各类遗迹37个,包含房址1座,墓葬34座,采石场2处。其中宋代墓葬2座、明代墓葬28座,清代墓葬1座,近现代墓葬3座。
1.宋代墓葬
宋代墓葬2座,均为竖穴土坑石室墓,单室。墓室整体狭小。人骨有火烧痕迹,且摆放凌乱,局部可见明显的堆挤现象,应为二次迁葬的火葬墓(图三)。随葬器物以壶、罐、盏为组合,并有少量铜、铁钱币(图四)。
图三 29号墓
图四 29号墓出土随葬品
2.明代遗迹
明代遗迹主要是房址和墓葬两类,房址发现1座,保存较差,仅残存房址后部一段,房址结构、尺寸不明。墓葬发现28座,均为竖穴土坑石室墓,有单室、双室和并列多室几类。墓室顶部有藻井顶和平顶两类,部分墓室设有左右侧龛和后龛,部分墓葬墓室由条石叠砌而成,不见侧龛和后龛。封门样式包括整石、对开门两类,以对开门为主。封门有单层门、双重门和三重门几类,多见单层封门,个别墓葬墓门两侧还设有八字挡墙(图五)。部分墓室封门外还见“一”字型封门墙,如M10(指10号墓,下同)、M11、M12、M21、M22。多数墓葬封门墙保存较差(图六)。另外,部分墓葬出现了“包边”现象,应是明代晚期并列多室的石室墓向清代早期石围土冢墓过渡的特征(图七)。
图五 13号墓
图六 12号墓
图七 5、6号墓
葬式、葬具方面,部分墓葬墓室内有木棺残留,显示以木棺为葬具(图八)每个墓室均为单棺,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图九)。个别墓葬在棺床板上平铺一层厚约3~5厘米的白灰,起到防潮作用。
图八 23号墓出土木棺
图九 12号墓1号墓室出土人骨
图十 25号墓
图十一 10号墓出土随葬品
图十二 12号墓出土随葬品
3.清代墓葬
清代遗迹有竖穴土坑墓1座,单室,以木棺为葬具。随葬品以罐、青花瓷碗、瓷碟等为主(图十三)。
图十三 30号墓
三、思考与认识
生基嘴墓群从北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对研究重庆璧山地区宋代至近现代丧葬习俗及墓葬形制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明代墓葬是本次考古发掘的重点,在同一墓地大量聚集而葬的联排式墓葬究竟属于家族墓地还是公共墓地,亦或是二者皆有,这一问题一直是重庆地区明代墓葬考古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过去传统的考古学认为这类联排式墓葬属于家族墓地,但是对于排与排之间的族属关系缺乏深入的探讨和足够的证据支持。
本次发掘的明代墓葬多数保存有人骨遗骸,个别墓室人骨保存较好。下一步我们将开展跨学科综合研究,通过古DNA等技术手段,构建生基嘴墓群人群的遗传结构,分析墓群内部人群之间的遗传关系,尤其是排与排之间的亲缘关系,同一个墓葬不同墓室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而探讨人群的来源及内部构成,阐释墓地的空间分布结构以及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家庭结构和婚丧嫁娶网络。
图文:高磊 / 郎莉 / 杨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