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趣谈重庆“龙”地名
趣谈重庆“龙”地名
发布人:  2024-01-16

在重庆乡镇级以上政区地名中,以“龙”作为通名的地名一共有80个,占通名汉字总字次的5.21%。出现频次仅次于通名“溪”“山”字,在数量上居第三位。通名“龙”字用于街道名称中2次,用于乡的名称中9次,用于镇的名称中22次[1]。若就地名用字来说,“龙”字在重庆地名中出现频次最高,并且遥遥领先于第二名。

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自古以来与“龙”相关的事物都受到人们的喜爱。重庆众多“龙”地名也是如此,反映了重庆人对美好吉祥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一、因地形地貌似“龙”而得名

重庆地处川东峡谷,陡崖筑垣,环江为池,地形复杂,地貌丰富。重庆人对山水的各个部位无比清楚,各类地形地貌的后缀名也被广泛使用,造就了独具山地特色的重庆地名文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圣的图腾。龙,可上九天腾云,可入湖海逍遥,神通广大,无所不能。因而,山形水貌凡与龙的形象有相似特征的,人们通常会以“龙”来命名。重庆许多“龙”地名,皆因山形水势等外在轮廓或形状似龙,再结合地形地貌后缀而名之。

 

大足分舆图-龙岗山位置与合川分舆图-龙多山位置[2]

 

以山地地貌为例,重庆不仅有其它地方常见的山、岗、岭、峰、崖、梁之类,还有自己独特的坪、坝、坡、盖、岩、塝、坎、 洞、石之类。以山为后缀名的,如合川的龙多山,山势挺拔峻秀,峰峦起伏,逶迤飞腾,宛若龙蟠;大足的龙岗山,地处大足区城北面,山势环拱,山脊石纹如龙鳞,像龙盘山冈。以坝(平坦的地方)、坡(倾斜的地方)、峡为后缀名的,如石柱的九龙坝,地势平坦,十分开阔,正对面的左右分列着九个山头,像九条巨龙伏地,是为风水宝地;重庆主城区九龙坡,据《巴县志》记载境内王坪山岩上,镌有九龙滩古迹五个大字(注:九龙滩石刻为三普文物点),滩在江心,有九石翘首若龙,得名九龙滩;巫溪的龙门峡,系大宁河庙峡峡口处山梁对立形成的一道天然峡门,峡口外有一座红色小山,如一条红色鲤鱼,此景也叫做“鲤鱼跃龙门”。

长寿龙溪河(网络图片)

 

与水势地貌有关的地名,主要有溪、沟、湾、沱(可以停船的水湾)、浩(小港)、凼(水坑、田地里沤肥的小坑)、滩、流等。在重庆“龙”地名以水文特征名词命名的地方星罗棋布。长寿的龙溪河,上游随地形蜿蜒曲折,河床较为开阔平缓,流经狮子滩后,河床悬崖跌落,水流陡、险滩多,形成多级瀑布和多处滩头,犹如一条莽莽巨龙奔腾咆哮滚滚向前。南岸的龙门浩,此处水中有二巨石横江壁立,狭仅容舟,若千帆竞来,唯勇胜者可入,有游鱼化龙之龙门神功之叹,并且巴人称小港为浩,浩在龙门回水之处,可见养蓄之力,亦在这千回百折、盘马弯弓之中(注:龙门浩题刻及造像为三普文物点)。酉阳的龙潭,因两个状似“龙眼”的籴水洞常年积水成潭,又自“龙眼”之间穿过,形似“龙鼻”,千文聚薮,百龙归潭。秀山的龙池,据传街旁曾有一个约4000平方米的塘,塘内泉水久旱不干,人们谓为龙泉,塘的外缘有一对上下平衡,大小一致的溢水口被喻为龙眼,塘外农田平坦成坝,名龙潭坝,后龙泉的面积因被改成农田而缩小为池,得名龙池[3](注:龙池大水井为三普文物点)。

除了山形水势等外在轮廓或形状命名外,许多奇特景观也被赋予了“龙”名称。巫溪的白龙过江,每逢暴雨水涨,山上石洞中有飞瀑倾泻而出,直接飞越宽近百米的大宁河,宛如一条矫健的白龙掠过江面,落在另一边岸上。丰都的玉龙洞,位于丰都天坑南边的峭壁半崖上,因洞内钟乳石酷似龙而得名,更奇特的是天坑中石壁半腰有一股泉水飞泻而下,如卧龙吐水一般,从龙口中喷涌而出。南岸的龙脊山,因山脊上怪石嶙峋,山岩的外观纹路酷似龙脊而得名。石柱的公龙背(三普文物点),位于石柱境内长江南岸,长江自西流至此由于有一石脊突起阻隔,故而形成西北向东南的转折,石脊自南而北延伸入江中,有如一条卧龙,因而得名。

 

 

巫溪白龙过江(网络图片)

 

 

丰都玉龙洞(网络图片)

 

南岸龙脊山(网络图片)

 

 

二、与皇帝有关的“龙”地名

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炎帝、黄帝、尧帝及夏代的开国帝王大禹,都有龙之名、龙之誉。历代帝王无不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龙文化便是中华民族地位显赫的官方文化。《重庆掌故》[4]中提到,明成祖朱棣攻陷南京时,侄儿建文帝仓皇出逃,为躲避追杀一路颠沛流离,从云南进入四川,到达重庆,来到当年尚属荒凉的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到处都有这个落难皇帝的传说。重庆不少“龙”地名的起源就与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有关。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网络图片)

 

龙隐镇里龙隐寺,龙隐寺外龙隐门。磁器口,如今重庆主城一处“非去不可”的旅游景点,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名为龙隐镇,据说与建文帝朱允炆有关。民间传言,当年建文帝流落巴渝一带,在梦中受白胡子仙翁指点,在白岩场的宝轮寺出家为和尚,隐匿于此长达四五年。后世人知情后,便将建文帝隐匿的宝轮寺改名为龙隐寺(注:磁器口宝轮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碑刻为三普文物点),白岩场改称为龙隐镇,码头处也有了龙隐门。直到20世纪30年代,重庆水运便利、商业发达,此地是物资中转集散的重要水运码头,并且又盛产瓷器,才将“龙隐镇”改名为“瓷器口”,后因“瓷”和“磁”通音,就叫成了磁器口。

 

 

磁器口---龙隐门(网络图片,现改为迎龙门)

 

龙隐路,龙影原是建文帝朱允炆[5]。在重庆渝中区化龙桥西接沙坪坝土湾的地方,有一条路叫做“龙隐路”。传说建文帝朱允炆在重庆时,扮成游方和尚,经过化龙桥一带时向一农家讨水喝。农家主人心特好,让他喝了水又给了两个麦耙。和尚道谢后,转身离去。此时正是盛夏六月,农家主人仿佛看见和尚头上有条玉龙盘绕,顿时周身清凉,但又不见有风吹过。此时,不远处一个道士隐身在竹林下,像是在跟踪那和尚。农家主人觉得奇怪,便悄悄跟在后面看个究竟。眼见道士就要追上了,正要伸手去抓,那和尚却突然不见了。农家主人上前询问,道士才说,刚刚那和尚身上有金龙浮现,是建文帝朱允炆,便想抓他去报官领赏。多年后,此事慢慢传开了,当年建文帝走过的那条路就被称为龙隐路。

除“龙隐”命名的地方外,在重庆还有多处关于建文帝朱允炆“龙”地名的踪迹。元末明初,隆兴为一小集市。相传,建文帝逃亡到达太洪江沱湾后,穿越悬崖峭壁的洞溪峡,沿河西岸逃奔邻水县幺滩,途中夜宿隆兴一小庙,黎明起身,行至场外桥边,察觉后有追兵将近,便返回小庙,藏于神龛下石洞中,因而得以脱险。后小庙更名为龙藏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经扩建后更名为龙藏宫。清道光年间,人们认为有龙到此,必然兴旺发达,故将“隆兴场”改名为“龙兴场”。此外,江津的龙登山,渝中的化龙桥,江北的驿龙庙(注:驿龙庙遗址为三普文物点)等地名皆与建文帝朱允炆有关。

 

 

渝北龙兴镇龙藏寺(三普照片)

 

 

三、与历史、神话人物有关的“龙”地名

从地名的传承角度来看,除了皇帝之外,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有功于社稷、有惠于民众而受景仰的英雄人物常常也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又神圣的色彩。

 

奉节飞龙寺(网络图片)

 

作为水系十分发达的重庆,不得不提的神话人物便是大禹。传说大禹带领部落氏族外出治水,顺着雅砻江、岷江东下,度量地势,开峡排堵,疏导洪水,一路“随山刊木”,来到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江州(今重庆),与土居的涂山女成亲生子。在华夏文化中,龙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龙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就是水神,龙作为水神被赋予了“定河山,沟通天地”的能力。因此,重庆这片土地上传承着许多大禹治水的“龙”地名。相传奉节瞿塘峡北岸飞龙寺之名便由大禹所取[6]。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出生前夜,他寄宿在一座破庙里,晚上梦见一条白龙飞入家中,没过多久,便得知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大禹十分高兴,将此处的破庙重新修葺,并命名为飞龙寺。与此相关的“龙”地名还有万州的盐井龙洞。传说是大禹之子白龙因在三峡水患时有所懈怠,大禹惩罚他在万州白水溪边的洞中修炼,此洞最初便叫作白龙洞。除此之外,由大禹治水除恶龙所得的“龙”地名也不少。位于云阳境长江中的龙脊石(又名龙潜石),系一长形砂岩石,丰水潜枯水露,宛如一条白龙于江中,其名字便因大禹惩治恶龙的传说而得。相传东海一条触犯天条的恶龙逃入长江,沿途兴风作浪,残害生灵,途经云阳境时,遇到了在此治水的大禹。大禹挥斧砍中了恶龙脖颈,又抛出神针直刺恶龙。最后恶龙被神针钉在了江心,化为铁石,故称龙脊石(注:龙脊石题刻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龙脊石上还有一孔直径约一尺深不可测的圆洞,民间相传是大禹惩治恶龙留下的针孔。另一处位于巫山境长江错开峡的斩龙台、锁龙柱,也因大禹石台斩恶龙命名。又说一条恶龙想经长江回归东海,却因牧童指错路被困于巫山境内重重大山和长江之中。恶龙震怒,在此地劈山卷浪,因而错开了一峡,取名为错开峡。恰逢大禹治水来此,在错开峡西岸的大石台上斩杀了恶龙,后人便管那石鼓似的大石台叫做斩龙台。错开峡东岸一座高约100米与斩龙台隔峡相对的大石柱,民间称其为大禹锁住恶龙的锁龙柱(注:锁龙遗址为三普文物点)。

 

 

云阳龙脊石(三普照片)

 

巫山锁龙柱(网络图片)

 

重庆曾是蜀汉人物频繁活动地之一,关于刘备、关羽、赵云、张飞、诸葛亮等蜀汉英雄的地名也世代流传。此篇整理重庆“龙”地名时,也发现不少关于三国英雄的“龙”地名。渝中区的白龙池,便取自赵云饮马的故事[7]。据说刘备入川建立蜀汉,命赵云坐镇江州(今重庆)。赵云所骑的马叫做玉兰白龙驹,其通体雪白,能日行千里。赵云江州都督府前有一水池,作饮马之用。一日,赵云半夜醒来准备寻马出城,在系马的水池旁却不见白龙驹的踪影。赵云心中疑惑,便打了一声口哨。顿时,池水翻腾,白龙马从池中一跃而出。后来此事传开,人们就把那水池称为白龙池。奉节的卧龙山,因诸葛亮号伏龙而得名。奉节民间传言诸葛亮曾在此屯兵以备吴,后人便将此山称为卧龙山,山的最高处称为卧龙岗,上面建有武侯祠及寺观[8]。此卧龙山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如陆游、黄庭坚、杜甫、王十朋等。杜甫《上卿翁请修诸葛庙》诗云:“尚有西郊诸葛庙,卧龙无首对江濆。”明夔州知府吴潜仿照潇湘八景而品定出夔州十二景,其中龙冈矗秀、武侯阵图皆与诸葛亮相关。 

 

龙岗矗秀《奉节县志》绘图[9]

 

 

四、民间传说中的“龙”地名

在古人心目中,龙是不易见到的,即使显现也见首不见尾,神秘莫测。龙是古人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被当作风调雨顺的征兆和天下太平的象征。重庆许多“龙”地名皆源于重庆人“尚龙文化”的故事传说。

其中不乏神龙降雨护民的传说。相传巫山大宁河小三峡的龙雾山上,住着两条飞龙。一年,天有大旱,双龙违背了玉帝圣旨为当地施云布雨,因而受到惩罚,百姓为铭记双龙的恩德,将山下的小镇取名为双龙场(今双龙镇)。铜梁巴岳山有一处香炉峰,峰顶有一处巨石名天灯石,峰下有一处三丰洞,往西几公里处有一个玉龙场,这些地名便取自民间流传的白龙与张三丰护民的故事[10]。相传玉帝为惩罚布网猎鸟的恶徒,下令火烧巴岳山。天庭当值的白龙知道后,与在当地修炼的张三丰使用妙计,让当地百姓在门前挂上大红灯笼,在田野、山头上燃起火把,造成巴岳大地火光冲天的假象,避免了一场生灵涂炭的灾难。百姓为感谢白龙保护之恩,年年大办龙灯会,张灯赏灯、扎龙祭祀、迎龙舞龙,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铜梁龙灯节(网络图片)

 

在农耕社会,一些丰土良田之地也被染上“龙”色彩。奉节、巫溪一带的蛐龙坡便是如此。据民间传说,一只蛐蛐走蛟时,请求农家主人关好鸡圈以免自己被吃。蛐蛐变成蛟龙后,为报答主人,便造田以谢[6]。此后,当地梯田层层,旱涝保收,盛产大米,成为富饶之地。

重庆先民认为有水的地方,特别是常年水流不断之处汇聚灵气,有龙盘桓,因此,许多常年出水稳定且水质好的井和泉被赋予“龙”名,例如巴南白龙池古井(三普文物点),顶面砌筑石堡坎将水井三面围护,北立面为石质仿木结构,额匾题“白龙池”,横枋浮雕三星,中部雕“北斗七星图”,为7个圆形凸出呈烟斗状布局,井沿北侧中部圆雕乌龟一只;丰都龙泉(三普文物点),该井的形制与结构为全石制,两侧石柱上雕有一浮雕狮子头,口衔环,下垂一副对联,为“谒□不难为饮,取之则逢其源”,两角呈挑花状,井门上口为曲坡状,门楣中间有一扇形石匾,井内有条石呈“丁字状”放置,以供人们放置盛水容器之用;涪陵龙泉井(三普文物点),井沿为八棱形,井壁内刻有石雕龙盘绕,井底有棱形窗花图案的石雕刻,龙泉井冬暖夏凉,严冬时节烟气沸腾。

巴南白龙池古井(三普照片,上图为古井全景,下图为古井石刻)

 

丰都龙泉(三普照片,左图为龙泉全景,右图为龙泉正立面示意图)

 

 

涪陵龙泉井(三普照片)

重庆多姿多彩的“龙”地名命名方式表达了人们对龙的喜爱和崇敬。除前文提到的“龙”地名外,还有许多,例如具有吉祥意义的地名:接龙镇、来龙巷、龙祥街、望龙门等;与颜色有关的:丹龙路、黄龙路、青龙咀、金龙寨、黑龙池等;与数字有关的:九龙镇、双龙路、双龙巷、八龙桥等。

 

2024年是农历甲辰龙年

与龙有关的地名让人倍感亲切

你还知道哪些“龙”地名吗?

快来评论区和大家分享吧~

参考文献

[1]周文德:《重庆市政区地名通名再探》,《重庆与世界》2011年第28卷第1期,第1-4页。

[2]《重庆历史地图集》编纂委员会:《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 古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3年,第296-297页。

[3]张睿、刘睿、秦海田:《重庆地名文化故事【渝东南·第一卷】》,重庆出版社,2019年,第335页。

[4]章创生、范时勇、何洋:《重庆掌故》,重庆出版社,2013年,第94-96页。

[5]陈翰新、向泽君、郑运松:《重庆地名文化故事【主城区·第一卷】》,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年,第277-278页。

[6]陈翰新、向泽君、郑运松:《重庆地名文化故事【渝东北·第一卷】》,重庆出版社,2019年,第335页。

[7]李正权:《重庆市渝中区消失地名录》,重庆市渝中区民政局印,第35页。

[8]王前程:《三峡地区三国地名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324-325页。

[9]曾秀翘主纂、杨得坤撰:《奉节县志(清·光绪十九年版)》,四川省奉节县印刷厂印刷,1985年。

[10]张治清、吴勇、杨鑫:《重庆地名文化故事【渝西·第一卷】》,重庆出版社,2019年,第335-337页。

图文:周遵逸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