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廊桥故事:渝鄂人民的同心桥——大沙坝凉桥
廊桥故事:渝鄂人民的同心桥——大沙坝凉桥
发布人:  2024-04-26

按照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委印发的《重庆市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的有关精神,根据市文化和旅游委的有关工作部署,2024年3-4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重庆廊桥持续开展专项调查和现状评估工作,具体工作由建筑遗产研究所承担。2024年4月8日,廊桥保护工作小组一行4人前往黔江区开展实地调查,我有幸参与其中。廊桥在渝东南地区多被称为凉桥。根据前期的摸排统计,黔江区共有柏荫桥、大沙坝凉桥、田坝凉桥、深溪河凉桥、小溪沟凉桥、竹林湾凉桥等六处登记在册的廊桥。其中,位于黔江区小南海镇的大沙坝凉桥是我们在本次调查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廊桥,本次廊桥故事也围绕大沙坝凉桥展开。

 

黔江区廊桥分布(审图号:渝S(2021)056号)

 

一、一桥跨两省 两地一家亲

大沙坝凉桥位于黔江区小南海镇桥梁村一组大沙坝,横跨于中坝河支流云崖河上。该凉桥连接了重庆市黔江区小南海镇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大路坝区,是典型的一桥跨两省。据小南海镇赵主任介绍,小南海镇和大路坝区之间通婚现象十分普遍,居民关系亲密融洽,两地的行政边界也因为婚嫁土地调整等原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大沙坝凉桥历史悠久且连接两省市,是当地居民一家亲的象征,因此大沙坝凉桥也被当地称作同心桥。

 

图片

大沙坝凉桥远景照

 

除了民间来往密切外,官方也在积极共谋协同发展。近年来,小南海镇党委和大路坝区工委以“党建引领+”积极探索建立跨省乡镇行政区域的党建协同发展模式,建立基层组织共建、区域协同共治、基础设施共筑、富民产业共兴、民族文化共荣、治理成果共享“六共”机制,以边区融合治理推动两地发展。“群众亲如一家,两地深度相融”是小南海镇和大路坝区的真实写照。大沙坝凉桥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既目睹了两地过去的融合,也将见证两地未来的发展。

 

二、廊底架撑木 屋顶显特色

经现场调查和测量,大沙坝凉桥呈东南-西北走向,桥长12.1米、宽4.7米、高4.5米。桥面宽3.1米,桥栏高0.95—1.05米。西北桥头有7级阶梯与田埂相连,东南桥头有8块阶梯与公路相接。凉桥廊架为抬梁式,4柱3开间,悬山式屋顶。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沙坝凉桥的结构类型为撑木梁桥。所谓撑木梁桥,是指在木梁下方设置有斜撑。撑木能够为木梁提供额外的支点,可以增加梁的跨径,提高梁上荷载,一般用在河流较宽的桥上。在我们已经调查完的廊桥中,只有大沙坝凉桥为撑木结构,表明撑木结构在重庆市内较为少见,也是其一大特色。

 

图片

大沙坝凉桥立面照

 

为深入了解大沙坝凉桥的历史,小南海镇赵主任还为我们请来了当地退休教师李方庆老人。李方庆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大沙坝凉桥的另一特别之处,也就是当地“脊翘角不翘”的建筑特色。大沙坝凉桥檐口没有设置飞檐,即所谓的“角不翘”。为了更加美观,正脊两端和檐口末端用瓦片和石灰做成上翘的造型,即为“脊翘”。“脊翘角不翘”既兼顾了建筑的美观,又节约了建材,体现了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

 

三、古道故事多 凉桥有传说

据明嘉靖版《土民志》记载,大沙坝凉桥所在的小南海和大路坝历来为运输茶盐的重要通道。《咸丰地名故事》提到大路坝的茶盐古道有两条,一条往西南经板甲溪到郁山,另一条往西北经蛇盘溪、龙嘴河最后经郁江到乌江去往重庆。清代“改土归流”后官府把这些古道确定为“官道”加以管理,以茶盐为主的生意更加红火,古道的故事也多如牛毛,其中“陈木匠捡银两修桥拓路”的故事至今仍在小南海和大路坝一带流传[1]。

李方庆老人为我们讲述了这个“陈木匠捡银两修桥拓路”的故事:茶盐古道上河流较多,人们为方便运输便用木头架起简易桥梁,这些木桥通行困难且易被洪水冲毁。1938年秋,大路坝一位陈姓老木匠在茅坝山上伐木修屋,看到天上的飞机掉下来一口大皮箱,他捡起来打开一看,竟全是“袁大脑壳”(银元)。陈老木匠没有用这些飞来横财买田置地,而是在茅坝和大路坝的茶盐古道上修了三座风雨廊桥。时至今日,陈老木匠早已作古,另两座风雨廊桥也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有大沙坝凉桥默默地诉说陈老木匠修桥拓路的善举。

 

图片

李方庆老人讲述廊桥传说

 

四、廊下好歇凉 非遗山歌响

赵主任介绍,小南海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坝山歌”的发源地,小南海和大路坝居民几乎都会传唱。在农闲时节或是夏季傍晚,两地村民有时会聚集在大沙坝凉桥中,感受河上微风,聊聊家长里短,唱响后坝山歌。大沙坝凉桥也因此聆听了百姓的酸甜苦辣,见证了非遗文化的代代传承。

土家十三寨是黔江4A级景区,位于小南海镇新建村,保存着碾房、水车等农耕特色文化和土家原始的生活风貌。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十三寨出了一个会唱山歌的女寨主,她就是以女子之身跻身战国七大富豪之一的巴清。她的歌声被十三寨人们争相传唱,从此人们将十三寨称为“山歌发源地”。由于十三寨位于小南海地震遗址堰塞坝后侧,又称为后坝,因此这里的山歌统称“后坝山歌”。据当地人介绍,后坝山歌源于人们生产生活与情感的交流,有儿歌、情歌、生活歌、劳动歌等多种类型。后坝山歌的歌词,多是见物起兴,现编现唱,以七言四句式居多,涉及土家族民俗文化、民间传说、生产生活以及情感生活等方面。后坝山歌有多种相对固定的腔调和唱法,其演唱形式和腔调独具特色。

 

 

小南海和大路坝的山歌大赛(图片源于网络)

 

五、旅游资源好 文旅融合高

在黔江小南海镇调查过程中,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里的自然风光十分优美,行车途中可以看见高耸的崖壁上瀑布飞流,颇有李白笔下《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韵味;还可以看见蜿蜒曲折的中坝河在高山峡谷和田野间流淌向前,正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所作名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我们在小南海镇的路途中仿佛身心都得到净化,有了“车行青山绿水间,心向禅意与悠然”的境界。

小南海镇和大路坝区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重,文旅融合发展迅猛。赵主任介绍,大沙坝凉桥和田坝凉桥附近分布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桥梁民居、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土家十三寨、大路坝油菜花田、二仙岩、千年古银杏等景区景点,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来观光体验,不仅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也将土家非遗文化和当地历史底蕴传扬出去。两地政府也大力构建自然风光、地质公园、文物景点、非遗文化等精品旅游矩阵,做好旅游宣传。大沙坝凉桥作为小南海和大路坝旅游矩阵中的一环,可以凭借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大沙坝凉桥与远处的崖壁和瀑布

 

六、结语

人文黔江,山水画廊。黔江人杰地灵,有著名知州陈景星、革命烈士李永寿;黔江风景如画,可走进濯水古镇游览世界第一廊桥、泛舟阿蓬江上欣赏神龟峡景。黔江的廊桥故事也引人入胜,除了大沙坝凉桥“陈木匠捡银两修桥拓路”的传说,还有深溪河凉桥上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故事、柏荫桥边黔江巨富罗炳然为穷苦百姓修建公墓地的义举。虽然我们在现场调查的时间短暂,很多故事也仅有只言片语,但只要在路上,便总会有收获。我们的廊桥调查还在继续,还有很多的廊桥故事等着我们去聆听,还有更多的廊桥文化等着我们去传承……

注释:[1]咸丰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咸丰地名故事[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5:82.

文稿:殷顺浪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