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长江三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一般指由奉节县白帝城至巫山县大溪这一段。巫峡,则自巫山县东大宁河起,至巴东县官渡口止。西陵峡西起秭归县西香溪口,东止南津关。
为求生存,为商贸、行旅方便,为舟行安全,开凿三峡纤道是三峡人的梦想,整治三峡古道、纤道、险滩,是历代三峡人接力的事业。
晋鲍陋于白帝山南脚凿栈道下江取水,郦道元记之:“惟马岭小差委迤,犹斩山为路,羊肠数四,然后得上。益州刺史鲍陋镇此,为谯道福所围。城里无泉,乃南开水门,凿石为函道,上施木天公,直下至江中,有似臂相牵,引汲然后得水。”[1]《方舆胜览》亦记鲍陋“凿石开道以汲引……开凿之迹今犹存”[2]。
北周王褒《上庸公陆腾勒功碑》:“巫峡使君之滩,沦波洽没;建平督邮之道,栈径威纡。”[3]
北齐《魏书》载:“又有冉氏、向氏者,陬落尤盛。余则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僭称王侯。屯据二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4]
所谓“假道”,即借道,水路被阻,即借助荆蜀间古道、小道过三峡至夔。这些所谓“道”,应为山间小道,抑或即“栈道”,上引王褒文中的“栈径”,即“栈道”。上水之舟过峡时应有纤夫,上引赤甲山“犹斩山为路,羊肠数四”,“建平督邮之道,栈径威纡”,可证南北朝时期瞿塘峡、巫峡有栈道、纤道。
北宋初,乾德二年(964)“伐蜀……由归州进讨……连破……巫山等寨……夔州有锁江为浮梁……师至,距锁江三十里,舍舟步进,先夺其桥,复牵舟而上,破州城”[5]。“距锁江三十里”,即在瞿塘峡虎须子下游5千米处“牵舟而上”。所谓“牵舟而上”,当是纤道,“牵舟”即纤舟。可证唐时瞿塘峡有纤道。虎须子,在状元堆下2千米。
唐代诗人钱起有《江行无题》诗百首,言及白帝、西陵、荆州等,其第十九首云:“牵路沿江狭,沙崩岸不平。”杜甫《送十五弟侍御使蜀》诗:“数杯巫峡酒,百丈内江船。”戴叔伦《巫山高》诗:“云梯岂可进,百丈那能牵。”[6]《经巴东岭》诗:“巴山不可上……旧栈歌难度。”张祜《送曾黯游夔州》诗:“不远夔州路……下来千里峡……何堪正危侧,百丈半山颠。”杨炯《广溪峡》诗:“广溪三峡首,旷望兼川陆。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又,宋人赵排《下牢津》诗:“拖舟百丈苦攀跻,一过牢津恍似迷。”
以上引文,表明南北朝、唐时三峡已有纤道。明正德刘缨、吴彦华整治夔峡古道之后,至明末清初,因战乱、移民,再鲜见整治古道、纤道、险滩的文献记载。清乾隆初,又恢复整治,直至清末。本文择选略记宋元明清三峡险滩、古道、纤道整治之壮举,以志前人整治之功。
二、北宋景祐年间,秭归知县陈起疏凿新滩,舟赖以安
新滩,又名青滩,三峡中最大险滩,在兵书宝剑峡与牛肝马肺峡之间。
陈起在任秭归知县时曾疏凿新滩。陈起,字辅圣,沅江人,景祐元年(1034)进士历知宁乡、秭归、湘乡、萍乡等县,嘉祐间为永州通判。关于陈起疏凿新滩的文献有限,笔者仅在明余寅编《同姓名录》、雍正《湖广通志》中找到有关文字:“宋陈起,沅江人,举进士,调宁乡令,改任秭归、湘乡,皆有政声。在秭归,日疏凿新滩,舟行以安,欧阳修铭其功于石。”[7]“在秭归,(陈起)日疏凿新滩,舟赖以安。”[8]
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坐贬峡州夷陵令,陈起疏凿新滩之举,欧阳修当悉知,惜欧阳修为陈起疏凿新滩所作碑铭今不存。嘉靖、万历、乾隆、同治、光绪《归州志》皆无陈起事迹之记载。
三、北宋皇祐三年(1051),归州知州赵諴疏凿新滩,舟楫复通
北宋皇祐三年赵諴开凿新滩。
赵諴[9](?~1072),字希中(一作希平),晋江人。“天圣五年进士,历抚州通判。……改知归州。州有淫祠曰巴王,岁夕杀人以祭。諴毁祠,投像于江。州东三十里有新滩,前后溺载不可计。屡议疏凿,傍滩大姓射阻险之利,辄以游言沮挠。諴条奏利害,结庐视役,既成,人号赵江,就所庐祀焉。”[10]
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赵諴开凿新滩事,陆云:乾道六年(1170)十月“十三日,舟上新滩……十四日,留驿中。晚,以小舟渡江南,登山,至江渎南庙。新修未毕,有一碑,前进士曾华旦撰。言:因山崩石壅,成此滩,害舟不可计,于是着令,自十月至二月禁行舟。知归州尚书都官员外郎赵諴闻于朝,疏凿之,用工八十日,而滩害始去,皇祐三年也”[11]
嘉靖二十八年(1549)《归州志·宦绩》及《明一统志》等皆记载有赵諴开凿新滩功绩,主要是:“山颓江石断流,诚(諴)附薪石根,纵火裂石,不半载而功成,江开舟济,名曰‘赵江’,有磨崖铭。”[12]“天圣中……颓石壅江流不通,遂成新滩,诚(諴)积薪石根,纵火焚之,不半载而石渤江开,舟行无滞,名曰‘赵江’,有磨崖碑志其事。”[13]“皇祐三年知州赵公诚(諴)始为开凿,舟楫复通。”[14]
《舆地纪胜》:“皇祐间,郡守赵诚(諴)首以此留意,躬亲督责,附薪石根,火纵石裂,不半载而功成,江开舟济,名曰‘赵江’,有《摩崖铭》。……自赵诚(諴)凿开新滩之后,沿诉无易舟之苦,皆赵君诚(諴)之功。”[15]即赵諴开凿江中磐石的方法是“附薪石根,火纵石裂”,在磐石下部置木柴,以火烧之,使磐石温度升高,再浇水,使石崩裂,易于施工。这种办法,在汉代开凿陕西汉中石门时已运用。
“天圣中”,指北宋天圣四年(1026)西陵峡山体崩塌,堵塞江道。陆游明确指出赵諴疏凿新滩的时间为“皇祐三年也”,即江道堵塞二十余年后赵諴整治新滩。
“自赵諴凿开新滩之后,沿诉无易舟之苦,皆赵君諴之功”,人们称此段江为“赵江”。至于“赵諴首以此留意”,笔者以为陈起疏凿新滩之举当在之前,且欧阳修为作碑铭。赵諴“结庐视役”“躬亲督责”,循吏也,故归州士民“即其庐祀焉”。“有磨崖碑志其事”,惜磨崖碑不存。
陈起、赵諴疏凿新滩的时间很接近。
四、南宋乾道初,吴璘建议修西陵峡栈道,未果
乾道初,四川宣抚使吴璘建议修西陵峡栈道。李心传在《建炎杂记甲集》中记载此事。
南宋马政,每年在四川等地购置马匹,百匹编为一纲,由长江水路运往江南京师等处,然因西陵峡险滩,马舟常覆没,乾道初吴璘曾建议凿归峡(西陵峡)栈道,不果。吴璘,陇干人,南宋四川宣抚使。宋李心传《建炎杂记甲集》卷十八《纲马皆陆路》载:“枢密汪明远乞令诸军,以马舟泛大江而下。上曰:‘大江风涛或作,即数日不可行,自鄂州遵陆可也。’……上命夔路造舟与之,张真父帅夔,力言其不可……(吴璘)又请修归、峡栈道。宰相洪景伯曰:‘归、峡道路险峻,人犹不可行,马岂可行也。’”
遗憾的是,吴璘建议未果。
五、南宋隆兴元年(1163),僧人德宝于西陵峡麻线堆山脚开栈道
范成大有《麻线堆》诗,其序有“(归)峡口驿前,大山崛起”字样。“麻线堆,在(归)州东南,归峡口。”[16]位于西陵峡中端北岸,两岸峭壁千仞,隔江相峙,有束长江一线之势,故名“麻线堆”。归峡,又名归州峡,即西陵峡。
隆兴元年,僧人德宝于西陵峡麻线堆山脚伐木开新路。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受命入蜀知成都府、权四川制置使,自广西经零陵、衡州等地抵荆州,沿秭归、巴东入蜀。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被召还,仍取水路东下。东下时,作《麻线堆》诗,序云:“峡口驿前,大山崛起,旧路攀援而上,萦纡如线。十五年前,浮图德宝始沿涧伐木作新路。”“十五年前”,即隆兴元年(1163)僧人德宝已开凿西陵峡麻线堆山崖“新路”。
范氏东下,在《吴船录》中写道:
泊归州……余前入蜀时,亦以江涨不可溯,自此路来,极天下之艰险,乃告峡州守管鉴、归州守叶默,停熊浩,及夔漕沈作砺,请略修治。先是过麻线堆下,人告余不须登山,有浮屠法宝于山脚刊木开路,尽避麻线之厄,县尉孙某作小记,龛道旁石壁上。余感之……乃作《麻线堆诗》以遗四君。是时,余改成都路制置使,号令不及峡中,故以诗道之,继而四君皆相听,许以盐米,募村夫凿石、治梯级。[17]
管、叶、熊、沈“四君皆相听……募村夫凿石、治梯级”,即四君继僧德宝后再次开凿麻线堆小道。
所谓“刊木开路”“伐木作新路”“石绵阶梯”“治梯级”,这个“阶梯”“新路”,就是栈道。
六、南宋淳熙三年(1176),范成大开凿夔峡栈道
南宋淳熙元年(1174)十月,范成大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淳熙二年(1175)正月自桂林动身,夏抵成都,淳熙四年(1177)夏五月因病离川,从成都出发,沿岷江入长江,过三峡。关于范成大开凿瞿塘峡“山路”,我们看看文献史料:“淳熙元年十月,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稍凿夔峡山路,以避湍险,人以为便。”[18]“范成大,淳熙初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凿夔山路,以避湍险。”[19]
据史料,此处是“凿夔峡山路”“凿夔山路”,规模不大,是“稍凿”,且“以避湍险,人以为便”。既然是“凿路”,笔者以为应是凿纤道。在长江三峡,一般来说,栈道亦是纤道[20]。
史料未记载范成大“凿夔峡山路”的具体位置。本文后面将谈到明刘缨、吴彦华整治瞿塘峡北岸古道,该古道“坍败已久”,清道光年间李本忠再整治,包括黑石滩至白果背一线。笔者以为,“坍败已久”的古道或即范成大开凿瞿塘峡“山路”的某一段。
范成大“凿夔山路”“以避湍险,人以为便”,而后刘缨等整治瞿塘峡古道是“人得陆行”“行免水患”,与范成大之举类似,可能是范成大所凿山路较以前海拔较低的“山路”提高了位置,洪水季节就不被淹没了。
范氏在蜀仅两年,“凿夔峡山路”应在淳熙三年(1176)。其《瞿唐行》诗序云“七月十九日至夔子”,诗中有“凿峡疏川狠石破……黑石黄嵌[21]拼命轻……人间险路此奇绝”句。“凿峡疏川”当指“凿夔山路”事。
七、元致和元年(1328),开凿西陵峡秭归雷鸣洞上口
雷鸣洞,在西陵峡叱滩中,“雷鸣洞,秭归县大江之左,骇浪激石,声若雷鸣”[22]。叱滩,即所谓人鲱瓮,亦名黄魔滩。雷鸣洞在北岸。
关于元代致和元年开凿雷鸣洞上口的历史文献文字,笔者仅见于万历《归州志》(图一):
图一 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卷—《山川·叱滩》
雷鸣洞为中叱……宋寇莱公经此舟覆,有神护之,获济,详具《黄魔神庙记》。元致和元年,开凿雷鸣洞上口。万历三十五年抚治都御史黄公纪贤檄知州张尚儒开凿雷鸣洞下口,以杀其势……凿去大横石梁……将新旧口中大石块尽凿,则江水直绕州城。[23]
万历《归州志》关于元代致和元年开凿雷鸣洞上口险滩的记载,是十分珍贵的史料,使我们知道了元代对西陵峡中险滩的整治,这是三峡险滩治理史的重要一段。
黄纪贤,四川荣县人,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张尚儒,和州人,万历中巴东县令,以政绩迁归州知州。
南宋周辉在其所撰《清波别志》卷二中曾写道:“归州西门蜀江叱滩,俗号人鲱瓮,大石四五横截江道,夏秋舟行多罹其害,若候水落开凿滩石,庶少避覆溺。”周辉谓“若候水落开凿滩石”,或不知陈起、赵諴疏凿新滩事。
《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谓:“据《归州志·修黄魔神庙记》记载,元朝致和元年(1328),曾开凿了雷鸣洞上口。”[24]乾隆、同治《归州志》皆收录有明崇祯三年(1630)知归州周昌期的《修黄魔神庙记》,但《修黄魔神庙记》中并无致和元年(1328)开凿雷鸣洞上口文字,该文有断句标点之误也。
八、明正德二年(1507),刘缨、吴彦华、王璟整治瞿塘峡石板岬、黑石滩古道
《皇明大政纪》载有巡抚四川都御史刘缨奏议“辟荆夔道路”事:正德二年十二月,“刘瑾诬巡抚湖广都御史刘缨擅辟荆夔道路,不先奏请,诏狱,赖廷臣论救,释之”[25]。
文徵明在《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刑部尚书刘公行状》中写道:
公(刘缨)在蜀,以夔峡水势湍急,岁尝泛溢覆舟,傍有小径,盗出没其间,商旅不敢行,岁歉,假贷湖峡,大费转输,议自夔抵荆,辟为大道,公私便利。至是,御史王璟以闻,时逆瑾方用事,恨公不先闻,矫诏逮公下诏狱,公上章自理,会廷臣亦交章论救,得释。[26]
《明武宗毅皇实录》有关文字(图二):
图二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局部)
先是[27],巡抚四川都御史刘缨、巡按御史杨璋及参政吴彦华、副使张贯、参议郭祥鹏等建议,谓蜀僻一隅,道路难通,北有连云之阻,东有三峡之险,而巫山县与夷陵接境,有间道可以抵夔,请开道置。传奏未下,缨、璋、贯、祥鹏俱去任,彦华即兴工开道。既而有旨报罢。御史王璟代璋复以请,盖未闻报也。遂以违旨,械系缨等,皆下锦衣狱鞫问,拟赎杖。得旨,彦华革职为民,缨罚俸半年,祥鹏降三级为金华府同知,璋冠带闲住,贯、璟如拟。[28]
清乾隆《江南通志》有关文字:
吴彦华,字汝和,江宁人,成化辛丑进士,历户部郎,出守荆州。州多水患,筑堤二十余里,户口岁增,百亩加辟。擢四川参政,开瞿塘三峡古道,人得陆行,无风波患。事闻刘瑾,以功不由己,黜归。瑾诛,复官浙江布政。[29]
正德二年,刘缨、杨璋、张贯、郭祥鹏、吴彦华等建议,“蜀僻一隅,道路难通……巫山县与夷陵接境,有间道可以抵夔,请开道置”。刘缨等的奏折,在“传奏未下”,即皇帝尚未批下之时,刘缨、杨璋、张贯、郭祥鹏即“俱去任”(离任)了,但吴彦华依然坚持并“兴工开道”。不久,“有旨报罢”,即皇帝批复,此事作罢。这时,“御史王璟代璋复以请,盖未闻报也”,即王璟代替杨璋再作奏折“开道”,却“未闻报也”,未报上去。结果是吴彦华因“兴工开道”,刘瑾“矫诏逮公(刘缨)下诏狱”,“违旨,械系(刘)缨等,皆下锦衣狱鞫问,拟赎杖”,“彦华革职为民”。实际上,此事是由权宦刘瑾处理的,刘瑾认为吴彦华“开道”“功不由己”,于是“黜归”。刘瑾伏诛后,吴彦华“复官浙江布政”。
吴彦华“兴工开道”,“开瞿塘三峡古道”,不会是凭空随意开道,一定是为省工省时省费而在“古道”的基础上另“开道”。
除刘缨、吴彦华外,史料中唯王璟有治瞿塘峡路的简略记载。王璟,“弘治庚戌进士,授怀宁知县,实心实政,兴学治水,以最闻。
正德初,征为御史,激扬风纪。时刘瑾擅权,公抗疏力诋,朝中以‘真御史’目之。按蜀缮兵,番人慑服。改路瞿塘,行免水患。绩载蜀总志,祀名宦。”[30]“字明伸,建水人……正德初征为御史……后巡按四川,清戎伍之籍,改瞿塘之路。”[31]
所谓“御史王璟”“清戎伍之籍”,即正德《四川志·清军御史题名》所载:“王璟,云南临安人[32],由进士,弘治十八年,正德元年、二年。”[33]王璟在怀宁县时即“治水”,正德初为清军御史,后巡按四川。
前引文献中之“荆夔道路”“间道”“小径”“辟为大道”“开道”“开瞿塘三峡古道”,可知在正德年之前,“间道”“小径”“古道”已存在。因狭窄逼仄不便通行,故有“开道”之议。“人得陆行”“行免水患”,表明原部分“古道”海拔较低,洪水季节易被淹没,“改路”上移后则“行免水患”“无风波患”了。
尽管吴彦华“开瞿塘三峡古道”造福了地方,但结果是与刘缨、杨璋、张贯、郭祥鹏、王璟一同被处分。
刘缨、吴彦华、王璟事,雍正、嘉庆《四川通志》,诸版《夔州府志》及《奉节县志》均无载。
上引《明实录》中有关人物简介:
刘缨(1442~1523),字与清,号铁柯,清江人,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历官武陵、滕县知县,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广东,都察院右金都御史巡抚四川,南京大理寺卿,终南京刑部尚书。
杨璋,孝感人,进士,正德初巡按四川。
张贯,蠡县人,成化进士,四川副使。
郭祥鹏,泰和人,成化进士,四川参议。
《皇明大政纪》《甫田集》《明实录》《江南通志》《建水县志》《云南通志》关于刘缨、吴彦华、王璟的记载,十分珍贵,以往有关撰著皆未引用过。
王璟“改路瞿塘”“改瞿塘之路”在瞿塘峡何处?笔者以为,应即石板岬古道至黑石滩古道这一段(见后述)。前述范成大“稍凿”“凿夔峡山路”,抑或即此中某段。参见后李本忠整治黑石滩文。
九、清乾隆七年(1742),武宏绪整治巫峡库套子险滩
库套子滩在巫山县东,道光《夔州府志》之《署夔州府杜枢修滩纤路记》(下简称《纤路记》)文字节录如下:“巫峡库套子,险滩也。凡夏秋水涨,上则悬崖峭壁,下则急浪惊涛,乘舟而来者,率皆望洋阻矣。……商旅及舡户水手佥曰:‘巫峡,库套子最险,乾隆七年间,驿宪捐费兴修,迄今帆樯无恙,靡不载德。”[34]
《纤路记》中所谓“驿宪”,指武宏绪,一作“武洪绪”:“武洪绪,乾隆十一年任(四川)驿盐茶道。”[35]《平定金川方略》谓其乾隆十三年(1748)“身为(四川)驿道”“专司(四川)驿传”,且“年已就衰”。武氏为大同人,监生,早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任长沙府知府。
《纤路记》为乾隆十三年杜枢所撰,即是年武氏专司驿传驿道事。笔者尚未见历史文献中关于武宏绪整治巫峡库套子险滩的更多文字。
十、清乾隆十三年(1748),杜枢整治库套子滩上危岩纤道
乾隆十三年,署夔州府事杜枢重修库套子滩上危岩纤道。此事在道光《夔州府志》有记载:
库套子滩,在(巫山)县东。《署夔州府杜枢修滩纤路记》:巫峡库套子,险滩也。……乾隆庚申,余(杜枢)摄夔篆,奉驿宪武公命,履勘斯滩。舟非纤不上,纤非路莫行,古人虽除道,短而窄,往往有虞意外者,请修治之。未几,余卸事回任,窃有志焉,而未逮也。戊辰,又摄夔篆。商旅及舡户水手金曰:“……唯(滩)上有岩头一处,再削六尺之危,辟五寸之仄,俾挽纤者益前进而用力。乞转请。”余思美弗彰,盛弗继,司土者之过也,毋庸请,爱毅然重修。估工八百,捐金五十,聊以体惠恤之政、宏利济之仁云尔。工竣,镌于石曰:乾隆七年十一月,四川驿宪公宏绪兴修。乾隆十三年九月,署夔州府事杜枢重修,知巫山县事赵愿敏、桂蓁先后监修。[36]
在乾隆七年(1742)武宏绪整治巫峡库套子险滩前,乾隆五年(1740),杜枢即奉武宏绪命“履勘”库套子滩。库套子滩“舟非纤不上,纤非路莫行,古人虽除道,短而窄”,表明古人已在库套子滩开过“纤道”。
杜枢因“卸事回任”。八年后,乾隆十三年(1748),杜枢“又摄夔篆”,“商旅及舡户水手金曰:‘……唯(滩)上有岩头一处,再削六尺之危,辟五寸之仄,俾挽纤者益前进而用力。乞转请。’”杜枢闻后,“毅然重修”。“再削六尺之危,辟五寸之仄,俾挽纤者益前进而用力”,即以前纤道只有“六尺”,约两米,杜枢嫌窄了,且“危”,欲加以拓宽。所谓“五寸”,是夸张形容“六尺”过于狭窄,即“仄”。竣工后,特意注明“乾隆七年十一月,四川驿宪公宏绪兴修。乾隆十三年九月,署夔州府事杜枢重修”。这次举动,是继乾隆七年武宏绪“兴修”后的“重修”。亦可知,武宏绪“兴修”时,也曾对危岩纤道做过整治。
雍正《巫山县志》“滩”名中无“库套子滩”,而乾隆十二年(1747)《大清会典则例》已有“巫山县大黑石、虎须子、库套子、大小磨、三揽子、下马滩、老鼠判、香炉滩”等险滩名,道光《夔州府志》卷六《山川》亦有库套子滩名,谓“在县东”。
“库套子”,1977年《长江上游航行参考图》作“裤套子”,在巫峡“孔明碑”上游2千米处,上距巫山14千米。
关于杜枢,其自谓:“余两摄夔篆。……大清乾隆十四年岁次己巳孟夏月夔州知府朔方杜枢重建。”[37]“乾隆庚申之秋,余自叙永摄夔篆……余卸事回任,阅八载,戊辰秋,又摄夔篆。”[38]
赵愿敏,福建举人,雍正七年(1729)任巫山知县。桂蓁,山西沁州人,进士,乾隆九年(1744)任巫山知县。
《署夔州府杜枢修滩纤路记》是库套子险滩整治的完整记录,是巫峡险滩治理的重要文献,也是地方史的珍贵史料。
十一、清道光三年(1823)至五年(1825),李本忠整治瞿塘峡黑石滩,将白果背十余千米纤道悉修而平之
黑石滩在巫山县治西南40千米,在奉节县东15千米,即黑石滩在两县交界处。大黑石属巫山,小黑石属奉节。“黑石滩在滟濒堆下,瞿塘峡内,不止一处。小黑石、石板夹(岬)、扇子石、燕须槽、台子角、白果背,皆大石。”[39]所谓“石板夹”, 《奉节县志》云:“石板峡(岬)滩,在江下游,离(奉节县)城二十里,该滩两岸俱悬崖峭壁,生有石板形,如鳞甲,对面上连台子角,下接倒吊和尚。每年自四月起,至十月止,江水泛涨,水淹半崖,台子角水势直冲石板峡(岬),倒吊和尚滚起渍漩,浪大汹涌。”[40]
按自石板夹至巫山县城,由上游至下游顺序:石板夹江对面南岸即台子角,台子角下0.5千米即倒吊和尚。石板夹下0.5千米即“天梯津隶”。“天梯津竦”下1.5千米即扇子石、黄金兜,黄金兜下紧邻燕须槽,黄金兜江对面南岸即小黑石(属奉节),燕须槽紧邻大黑石(属巫山)。燕须槽下1.5千米即白果背(又名白鸽背)。白果背下2千米即状元堆。状元堆下2千米即虎须子,虎须子下23.5千米即巫山县城。道光《夔州府志》有关“小黑石、石板夹……”文字不甚准确。
道光四年(1824)奉节知县万承荫撰《赠李君修凿瞿塘险滩序》(下简称《险滩序》)、道光《夔州府志》有大量相关记载。所谓“李君”,字凌汉,号尽已,湖北汉阳人,即李本忠[41]:
蜀江之险甲天下,自渝而东,千有余里。夹岸壁立,水以束缚为驰骤……其中最险者,尤莫如瞿塘诸峡……行旅往来,以命殉之者多矣。……然而人定胜天之说,岂梦也哉?汉皋李君凌汉,贸迁川中数十年,于此间水道既悉,爱以重资,募工凿之,每日集人夫百余,两载始能蒇事,所费难以数计。盖蜀中山石多沙砾,独自瞿塘滟濒堆而下,曰石板峡(岬)、曰黑石峡(岬),巨石横江,色如铁,坚亦似之,锤凿无可加,乃先炙以炭而后碎,而运诸深潭,此法君所自创,石工未之知也。今兹工尚未竣,而覆舟之患已十去其六七矣。……旁有纤道绵亘二十余里,坍败已久,足力不能施,君悉修而平之,由是,石不能为害于水底,人可以用力于途间。……然而君之利济,不自瞿塘始也,自宜昌而上,险滩鳞次,君捐数万金治之,果有效,故益信修凿之功。而君之乐善,又不仅凿滩已也。如设义渡,掩道碰,散寒衣,施药饵,盛德之事不可枚举,世所称善人者,非耶?……今年近七旬。……是为序,时道光四年十一月。[42]
同样是《夔州府志》,也有记载:“道光三年,邑令万承荫招募湖北职员李本忠,捐资将黑石滩内石板夹(岬)、扇子石、燕须槽、台子角等石一一凿去,并将白果背数十里纤道一一划平,用银一万三千余两。现在水势较平,挽纤得力,商民赖之。”[43]
李本忠“乃先炙以炭而后碎,而运诸深潭,此法君所自创”。所谓“此法君所自创”,非是,前面已谈到宋代赵諴开凿江中磐石的方法即“附薪石根,纵火裂石”。
《险滩序》谓:“旁有纤道绵亘二十余里,坍败已久,足力不能施,君悉修而平之。”此“纤道”“悉修而平之”,即《夔州府志》所载之李本忠“并将白果背数十里纤道一一划平”[44]。
李本忠的整治结果是“石不能为害于水底,人可以用力于途间”,“现在水势较平,挽纤得力,商民赖之”。万承荫云:“人定胜天之说,岂梦也哉?”
笔者以为,“坍败已久”的纤道,应即明吴彦华“开瞿塘三峡古道”的石板岬至黑石滩古道这一段,因吴彦华开的“古道”“坍败已久”。
关于李本忠,清洪良品《巴船纪程》云:“同治八年,十月十一日,余有渝州之行。……(十二月十四日)由滚口广木沱进巫峡。……两岸铁壁夹立,有若斧劈。岩际多作洞穴形,其上羊肠萦绕,铁锁横空。纤夫背负百丈,手缘索练,鱼贯而升,冉冉入云际。舟人为言,石向无路,汉阳大贾李某,募人凿石为窦,穿贯铁索,以资纤夫攀陟。又以各处滩石碍舟,乃于水涸石出时,烧以烈火,淬以油醋,举椎碎之,石皆应手碎落,著有《平滩纪略》一书(图三)。殆亦如明符锡之开峡山栈道治钓鱼台也。”所谓“汉阳大贾李某”,即李本忠。
图三 李本忠著《平滩纪略》
李本忠整治白果背纤道后,官方在大溪立有《护路告示碑》,碑石渤蚀,文字有:
监督夔渝两关税务加二级记录十二次玉为……商农事。照得湖北汉阳县职员李本忠……自白果背至风箱峡等处,无有路经,船难……修理纤道,请示在案,前经修造纤路,因匡定……字匠工人等,将路上石板撬去,经众处罚所……之路,并颓塌,各处仍雇工匠复兴,修补齐整,诚……之徒,复行毁坏,合行出示晓谕,为此,示仰该处……等知悉,自示知后,倘敢仍蹈前辙,将纤路石板……该船户水手及地方约保,立即扭禀,以凭尽法……不姑宽,各宜凛遵毋违。特示。右谕通知。告示。……一日,实贴白果背,晓谕勿损。[45]
护路,即护“纤道”或“纤路”。碑文谓“自白果背至风箱峡等处,无有路经”,非是,而“修理纤道”“复兴,修补齐整”,乃是事实,即旧纤道颓塌,再行整治。因渤蚀严重,该告示碑文字不完整,然既有“湖北汉阳县职员李本忠”字样,则可据道光《夔州府志》卷六《山川》“道光三年,邑令万承荫招募湖北职员李本忠……将白果背数十里纤道一一划平”文字,且定《护路告示碑》为道光三年(1823)。
据《平滩纪略》载,早在嘉庆十年(1805)李本忠就开始整治牛口滩、溲滩,十余年间治不止,道光十八年(1838)因李本忠“不惜重资,期于人定胜天,化险为夷”“行旅皆安”,川楚黎庶皆向官方“恳示勒石”,以彰李本忠善行。《平滩纪略》卷六有《李公凿滩纪功碑记》,可以说,李本忠是第一位捐巨资整治川、楚两省险滩和纤道的民间人士,丰功伟绩不朽。
这里有必要谈谈上面述及的“符锡”。《三峡古栈道》一书云:“据史料称,明成化年间可能就已经有了栈道。这从清人笔记中也可以看出。清人洪良品《巴船纪程》记巫峡云:‘两岸铁壁夹立,有若斧劈。’……如此,则巫峡之古道亦非清汪鉴所为,而是在明代就有了。据上书所云,系明符锡之所开。”[46]此说误,符锡,非“符锡之”,乃明嘉靖年间人,非成化年间。《巴船纪程》谓“殆亦如明符锡之开峡山栈道治钓鱼台也”,实即嘉靖十七年(1538)前后韶州知府符锡“栈浈峡”,修筑韶州北江栈道,即今浈阳峡附近的栈道。又,符锡在广东英德市南10千米峡山铺“开凿峡路”,立“所芨亭”,刻石以志之。可见,符锡未开巫峡栈道。
“符锡,新喻人,嘉靖初通判韶州,毁淫祠,兴社学,剿平九连山贼李英等,改征银发驿,以绝驿传科扰,至今便之。”[47]后以太仆丞擢知临江府。符锡修有《韶州府新志》十卷。
十二、清同治年间,奉节胡绍兴补修白果背、黑石、黄金兜、风箱峡等纤道,整治风箱峡至铁柱溪陆路
关于胡绍兴,光绪《奉节县志》有介绍:
胡绍兴,家中资,性慷慨好施,其最著者,同治二年补修白果背、黑石、黄金兜、风箱峡等路,费工资五百串。又,见风箱峡至铁柱溪陆路不通,于沙市募化凑成钱九百余串,四年春兴工开修,六年竣事,费工资三千八百串有奇。其数不敷,独力捐之。九年,洪水泛涨,路多倒塌,共计补修费资二千五百余串,至今成为坦途。[48]
文中谈到胡绍兴在同治二年至九年(1863~1870)做了三件事:补修白果背、黑石、黄金兜、风箱峡等路,整治风箱峡至铁柱溪陆路,补修倒塌之路。
前述道光《夔州府志》载李本忠“将白果背数十里纤道一一划平”,时在道光四年(1824),胡绍兴补修白果背等路,在同治二年(1863),因“洪水泛涨,路多倒塌”,故同治九年(1870)再补修,前后相距近五十年。
奉节民间人士胡绍兴整治瞿塘峡纤道,乃义举,故列名《奉节县志》之《人物·忠义》中。
所谓“铁柱溪”,即南宋夔州守将徐宗武在长江南岸凿石穿孔,在白帝城下立铁柱,以铁链横江阻挡元兵,铁柱所在之草堂河,亦称“铁柱溪”。
十三、清光绪十四(1888)、十五(1889)年,汪鉴整治夔、巫两峡纤路,自白帝城起,下至大溪之对面状元堆止,约十五千米
光绪《奉节县志》所载刘秉璋奏折,详细报告了汪鉴整治夔、巫两峡纤路、轿路、桥道事之经过,是一份整治两峡纤路的重要历史文献。节录于下:
光绪十五年,汪郡伯鉴倡仪开修峡路,告厥成功。伟人伟事,千古仅见。督部堂刘秉璋奏折云:奏为夔州府知府汪鉴开修夔、巫两峡纤路、轿路、桥道事竣。……凡此三峡,峭壁插天,悬崖千仞,并无山径可通,蜀道之难,于斯为最。……上下行船,绝无纤路。……光绪十四年九月间,夔州府汪鉴立志捐廉禀请开修。经臣批准,先从夔峡开工,自白帝城起,下至大溪之对面状元堆止,曲折迂回,约三十里。施工之始,工匠无所凭借,乃对壁凿孔,层累而上。……旋炸旋凿,使千仞峭壁之腰,嵌成五六尺宽平坦路,纤、轿可以并行。其中分造沟涧平桥十九道。自状元堆至巫山县城九十里,中造平桥二道,拱桥四道。……夔峡,于去夏工竣,迄今两年。当盛涨封峡之时,行人往来山路,肩挑臂负,络绎称便。而舟行有纤路,亦少覆溺之患。巫峡,于十五年十月开工,自巫山对岸起,下至川楚交界之编鱼溪、青莲溪止,计七十五里,地段较长,经费较巨。计造大拱桥四道,迤逦开凿,变险岩为康庄,今已一律告成。……汪鉴捐银一万两……该府汪鉴有志竟成……仰恳天恩,准将夔州府知府汪鉴降旨嘉奖。[49]
汪鉴整治夔、巫两峡纤路,自西而东,一是“自白帝城起,下至大溪之对面状元堆止”;二是“自状元堆至巫山县城九十里”,“夔峡,于去夏工竣”,去夏,即光绪十四年(1888);三是“巫峡,于十五年十月开工,自巫山对岸起,下至川楚交界之编鱼溪、青莲溪止”。
汪鉴整治的两峡纤路,下至状元堆止,即清道光年间李本忠将白果背数十千米一一划平的纤路。
前述李本忠整治黑石滩时,将“坍败已久”的纤道“修而平之”。六十五年后,则又坍败,汪鉴再整治。奏折中所谓“平桥十九道”,其中十道桥即“白果背桥”。
当然,刘秉璋所谓“绝无纤路”“数千年来,未能经营开凿者”,实乃夸张,夔、巫两峡纤路,历代皆有整治,并非汪鉴始创。
竣工后,汪鉴命工在纤道崖壁上刻“开辟奇功”四大字,前有“大清光绪十五年夔郡太守汪公创开峡路”等小字。又在瞿塘峡七道门处石壁刻有“天梯津竦”四大字,后有题款:“大清光绪戊子、己丑集资创开夔巫两峡桥道,均逾年乃成。”
汪鉴,字晓潭,安徽旌德县人,由御使简放夔州。丰裁惊然,不畏强御,临事剖决如流,幕友、门丁一切谢绝。尝望夔门险隘,欲疏通,以便行旅,因筹款数万金奏请创开峡路,百余里,为从来所未有。[50]
刘秉璋奏折,记录了光绪十四、十五年汪鉴整治夔巫两峡纤路的具体经过,是整个峡区险滩、纤道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晚清对三峡险滩、纤道整治的重要史料,应是真实可靠的。
十四、结语
古代三峡,“舟非纤不上,纤非路莫行”,有多少舟毁人亡的惨剧发生,为商旅方便、舟行安全,三峡人要找一条“活路”,一代代三峡人接力,整治古道,开凿纤道,凿平险滩,终于使得“舟行有纤路”,“挽纤得力”,“舟行以安”,“石不能为害于水底,人可以用力于途间”。
宋、元、明时期整治三峡古道、纤道、险滩皆是零星记录,而清道光年间李本忠将其历次整治的时间、范围、申请、批示、费用等皆记录在案,成《平滩纪略》一书,是历史上首次。其与光绪间刘秉璋奏折,皆是整治三峡纤道险滩的重要历史文献。
李本忠、汪鉴整治纤道险滩的范围规模远远超过宋、元、明时期。万承荫在《赠李君修凿瞿塘险滩序》中提出了“人定胜天之说,岂梦也哉”,刘秉璋奏折谓汪鉴之举为“伟人伟事,千古仅见”,并“仰恳天恩,准将夔州府知府汪鉴降旨嘉奖”。整治三峡纤道险滩之事直接向皇帝报告,此乃笔者所仅见。正因为是“伟人伟事”,所以在崖壁上刻“开辟奇功”“天梯津竦”大字以后纪其功。
本文将宋、元、明、清对三峡古道、纤道、险滩的整治做了一番梳理(图四),共十二项[51]。事实上,历代的整治岂止此十二项,只是未留下详细的文字记载。有明一代270余年难道仅有刘缨、吴彦华一次整治之举?嘉靖二十八年(1549)知归州王锡疏凿新滩北岸漕口,张时撰有《王公滩记》记之[52]。空般峡滩中有“大石”,万历二十八年(1600)归州“知州吴守忠始凿平之,乃改曰通般峡。”[53]天启四年(1624)知归州杨奇珍即整治新滩黄板石、点灯石等,天启五年(1625)乔拱壁撰有《重凿新滩碑记》记之[54]。另外,明崇祯八年(1635)陈计长还拓宽了巴县铜锣峡野猪岩纤道[55]。
整治三峡古道、纤道、险滩,费工、费时、费钱,由上述十项整治举措来看,历来都是“官办”行为(清奉节胡绍兴补修白果背等纤道乃义举)。湖北富商李本忠数次整治之举,皆向官方报告申请,待批准后施行(见《平滩纪略》)。明刘缨、吴彦华整治之举,是向朝廷“建议”“请开道置”,然“有旨报罢”。清汪鉴整治之举,乃有刘秉璋奏折向皇帝报告。
前述北宋陈起、赵諴疏凿的是西陵峡新滩,元开凿的是西陵峡雷鸣洞上口。又述及南北朝时期瞿塘峡、巫峡应有纤道,唐代杜甫、戴叔伦已经看到了夔巫间拉纤的“百丈”,那么,有南北朝、唐代开凿三峡纤道的史料吗?笔者希望学界今后有更多的史料发现,那将会大大充实对三峡交通史的研究。
图四 部分三峡古纤道及险滩位置示意图
注释:
[1]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26页。
[2] (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2003年,第1017页。
[3] (明)张溥编:《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之王褒《王司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3页。吴景帝永安三年(260)分宜都郡置建平郡,治信陵县,魏灭蜀,置建平都尉,治巫县。使君滩,在万县东1千米。
[4]《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62册,史部二O正史类《魏书》卷一百一《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471页。《北史》《周书》《通志》《文献通考》等皆谓“屯据三峡”。
[5] (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五十九《刘廷让传》,中华书局,1977年,第7418页。
[6] 所谓“百丈者,所以挽船,今南人用麻绳,北人以竹为之。陆游曰:‘蜀人百丈,以巨竹四破为之,大如人臂。’”《资治通鉴》卷一百十八《晋纪四十》,中华书局,1982年,第八册,第3703页。
[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64册,子部二七〇类书类,明余寅《同姓名录》卷十一,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278页。
[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3册,《史部二九一·地理类》之雍正《湖广通志》卷五十六《人物志·常德府》,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288页。
[9] 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卷二《官师志·赵諴》:“諴,旧误作诚,考之《江渎庙碑》,改正。”然诸书作赵诚。諴音xián。
[10] (清)陆心源:《宋史翼》卷十八《赵諴传》,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84页。
[11] (宋)陆游:《陆游集》第五册《渭南文集》卷四十七《入蜀记》,中华书局,1976年,第2456页。
[12]《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3册,《史部二三一·地理类》之《明一统志》卷六十二《荆州府·名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297页。
[13]《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0册,《史部二三八·地理类》之《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三《宜昌府·名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340页。
[14] 清同治五年《归州志》卷十上《艺文志》有乔拱璧《重凿新滩碑记》
[15]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十四《荆湖北路归州·官吏》,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879页。
[16] 清同治五年《归州志》卷一《险隘》。
[17] (南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下,《丛书集成新编》第95册《江苏地理》之《吴船录》二卷,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5年,第24页。
[18]《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7册,《集部八六·别集类》之周必大《文忠集》卷六十一《资政殿大学士赠银青光禄大夫范公(成大)神道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288页。
[1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73册,《史部二三一·地理类》之《明一统志》卷六十七《成都府·名宦·范成大》,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427页。
[20] 参见王风竹:《古栈道与纤道》,《文物天地》2003年第6期。
[21] 黑石黄嵌,即黑石滩、黄嵌滩。“黄嵌”又作“黄龛”,巴蜀方言嵌、龛同音。《水经注》云:“峡中有瞿塘、黄龛二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527页。
[22] (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十四《荆湖北路》,中华书局,1992年,第2465页。
[23] 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卷一《山川·叱滩》
[24]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三峡湖北段沿江石刻》,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51页。
[25]《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8册,《皇明大政纪》十九卷,齐鲁书社,1996年,第485页。
[26]《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73册,《集部二一二·别集类》之《甫田集》卷二十六《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南京刑部尚书刘公行状》,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193页。
[27] “先是”,指正德二年十二月刘缨辟荆夔道路事。
[28]《明实录》之《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三十四“正德三年正月”,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年,第837页。
[29]《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11册,《史部二六九·地理类》之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三十九《人物志·宦绩一·江宁府》,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76页。
[30] 清雍正九年《建水县志》卷七《乡贤》,《中国方志丛书》,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第608页。
[31] 清乾隆《云南通志》卷二十一之一《人物》。
[32] 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明洪武间改临安府,府治迁至建水州。
[33] 明正德《四川志》,《四川大学图书馆馆藏珍稀四川地方志丛刊》,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57页。
[34] 清道光《夔州府志》卷六《山川·巫山县》。
[35] 清嘉庆《四川通志》卷百三《职官·题名·通省盐茶道》,巴蜀书社,1984年,第五册,第234页。
[36] 清道光《夔州府志》卷六《山川·巫山县》。
[37] 清道光《夔州府志》卷三十六《艺文》之杜枢《夔州重建先少陵祠记》。
[38] 清光绪十九年《奉节县志》卷三十六《艺文》之杜枢《便民视井制产记》。
[39] 清道光《夔州府志》卷六《山川志·奉节县》。
[40] 清光绪十九年《奉节县志》卷七《山川》。
[41] 清光绪十七年补刻道光《夔州府志》卷六《山川》。
[42] 清道光《夔州府志》卷三十六《艺文》 。
[43] 清道光《夔州府志》卷六《山川》
[44] 清光绪十七年补刻道光《夔州府志》卷六《山川》。
[45]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三峡古栈道上·瞿塘峡栈道》,2006年,文物出版社,第435页。
[46] 重庆市文物局、重庆市移民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三峡古栈道上·瞿塘峡栈道》,2006年,文物出版社,第188页。洪良品:《巴船纪程》,《古今游记丛钞》第七册卷之三十《四川省》,中华书局,1936年,第29页。
[47]《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82册,《史部二四○·地理类》之《大清一统志》卷三百四十一《名宦·韶州府》,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影印本,第75页。
[48] 清光绪十九年《奉节县志》卷二十八《人物·忠义·胡绍兴》。
[49] 清光绪十九年《奉节县志》卷七《山川》。
[50] 清光绪十九年《奉节县志》卷二十五《政绩》。
[51] 北宋陈起疏凿新滩、北宋赵諴疏凿新滩、南宋吴璘议修西陵峡栈道、南宋德宝于西陵峡麻线堆开新路、南宋范成大开凿夔峡栈道、元开凿西陵峡秭归雷鸣洞上口、明刘缨等整治瞿塘峡古道、清武宏绪整治巫峡库套子险滩、清杜枢整治库套子滩上危岩纤道、清李本忠整治瞿塘峡黑石滩、清胡绍兴补修白果背等纤道、清汪鉴整治夔、巫两峡纤路。
[52] 明嘉靖四十三年《归州志》卷五《艺文》。
[53] (清)许鸿磐:《许氏方舆考证一百卷》卷六十《湖北四·宜昌府·山川》,华鉴阁本,1933年。吴守忠于万历十七年任归州知州,辑有《三峡通志》。
[54] 清同治五年《归州志》卷十上《艺文》。
[55] (清)陈计长:《野猪岩修路记》,道光二十四年《江北厅志》卷七《艺文》。
本文原刊于《西南文物考古》第二辑
文稿:胡昌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