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江,是嘉陵江右岸第一大支流,因流域内绵阳在汉高祖时称涪县而得名,发源于四川省松潘县与平武县之间的岷山主峰雪宝顶,流经四川省平武县、江油市、绵阳市、三台县、射洪市、遂宁市、重庆市潼南区、铜梁区等区域,在重庆市合川区汇入嘉陵江,全长约700千米,流域面积3.64万平方千米。
春秋战国时期,涪江即为巴国与蜀国的界河;三国时,梁州与益州以此为界。历史上涪江的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凡从东道入蜀欲攻取成都的,到重庆后多分两路西进,一路沿长江、岷江,称“外水”;另一路则是溯涪江而上,经绵阳、广汉到达成都,称“内水”。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入蜀,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刘裕灭西蜀,皆取道涪江入蜀。
涪江流域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扼蜀中之要冲,孕育出灿烂的文化。平武报恩寺、江油窦圌山云岩寺飞天藏、梓潼七曲山大庙、盐亭花林寺、三台云台观、遂宁广德寺、潼南大佛寺、合川钓鱼城等古建遗迹群星璀璨,时代跨越宋元明清。而在涪江下游的潼南、铜梁、合川境内,还悄悄留存着数座名气稍逊的古建遗珍。随着资料的采集和梳理,后期我们将一一介绍给大家,今日先奉上潼南龙兴寺正殿。
图1 涪江流域示意图(引自:知乎-地理珺)
图2 历史上的西进入蜀路线示意图(引自:知乎-地理珺)
图3 潼南、合川元明寺庙位置示意图
图4 龙兴寺正殿复原示意图
一、星霜荏苒——历史沿革
潼南建县较晚,民国元年(1912年),由蓬溪县划出下东乡,遂宁县划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取东乡及上中下安里联合设县之义,成立东安县,治所在梓潼镇(今潼南区梓潼街道)。民国三年(1914年),由于东安县与广东、湖南同名县命名重复,又因其地处潼川府(四川省三台县)之南,遂更名为潼南县。
龙兴寺位于现潼南城区以南约25千米的小渡镇代场坝隆兴村。小渡镇原名三汇场,曾属遂宁县中安里,因地处东流溪(五桂溪)、平滩河与涪江一级支流琼江河三水汇合处而得名。代场坝西距小渡镇4千米,原名大善坝,是延绵丘陵中少有的一块平坝开阔地,也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至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间铜梁县城的所在地。
图5 季春时分的代场坝,柠檬花开,香飘四溢
根据民国四年潼南县志记载:“隆兴寺,县东三汇场内,设有初小校。”此外周围还分布着大善寺、集灵寺、伏龙寺、虎啸寺等一众乡野寺院。时至今日,只有龙兴寺得以幸存。
图6 潼南县志中关于三汇场附近寺庙的记载(引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数字方志)
二、居高临下——空间格局
龙兴寺位于代场坝西侧的小山包上,与周边平坝高差约25米,居高临下,平畴沃野环绕四周,东流溪自南向东蜿蜒而过。寺院坐北朝南略偏东,现仅存正殿和后殿一开间,东北西三面都被民房所包围,南侧为空坝和陡坎。
正殿修建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面阔三间,九檩歇山顶,穿斗挑檐,檐角各有擎檐柱一根。后殿仅残存一开间,为穿斗式结构,带前后廊,悬山顶,相较于正殿的尺度关系推测,应原为五开间。
2010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陈祖林、李果率队,开展龙兴寺正殿的勘测工作,并以此为依据,于2016年修订修缮设计方案,进行了修缮加固。
图7 龙兴寺周边环境关系图
图8 龙兴寺西南侧鸟瞰(拍摄于2024年)
图9 龙兴寺北侧鸟瞰(拍摄于2024年)
三、小材大用——正殿形制
龙兴寺正殿面阔三间18.4米,其中明间宽达7.0米,两次间均为5.70米;进深三间八架椽11.45米,前后进各深2.85米,中进深5.75米,平面呈矩形,与明代蜀地乡野常见的方三间佛殿相比,显得气势更加恢宏。
正殿柱身挺直,柱顶略带收分无卷杀,四根金柱围合佛坛空间直抵中金檩,十二根檐柱直接上彻檐檩,角柱外再施四根擎檐柱共同支撑递角梁伸出挑檐。柱础之间,由一圈高0.25米的地栿石作为拉接,柱础样式为素面方形式;金柱柱础为素面鼓墩式。台阶和室内均采用红砂石错缝铺砌。正殿明间铺地部分保留明代旧物,两侧次间虽不乏后世增改痕迹,但总体而言做法存古,是不可多得的石构精品。
图10 檐柱、金柱、擎檐柱柱网示意图
图11 屋面三视图(歇山顶)
图12 龙兴寺正殿正立面现状(拍摄于2024年)
正殿为歇山顶,收山半间,穿斗式挑檐结构,外檐无斗拱。由于曾作为村小教室,立面被大幅改易。正立面大部分为木制装板墙,背立面明间尚保留了隔扇门六扇,两侧山面和背立面次间下部为条石槛墙,高约1.25米。上部的原纸筋白灰编壁墙被多处改易为直棂窗,以改善教室采光。2016年修缮加固时,对编壁墙和隔扇门窗进行了复原。
图13 龙兴寺正殿爆炸示意图(歇山顶)
图14 前檐檐柱处挑枋
图15 山面檐柱处挑枋
图16 正殿翼角
图17 前檐柱挑枋立面
正殿檐柱间由单层额枋拉结,额枋至角柱直榫出头,前后檐明间额枋断面为椭圆形,前后檐柱与金柱间挑枋伸出檐外,上施平板枋托大斗一枚,斗承双层挑檐枋,下层挑檐枋后尾压在双步梁下,上层挑枋插入檐柱心,共同承托挑檐檩。山面上层挑枋穿透檐柱,后尾压在顺梁之下;下层挑枋插入檐柱心,上下挑枋以瓜柱连接,共同承托挑檐檩。各檐柱间以弯曲挑枋穿透瓜柱,一端承挑檐檩另一端下抵下金枋,类似补间铺作起辅助挑檐作用。其中山面较为特殊,弯曲挑枋后尾上承重栱和替木。
正殿檐椽和飞椽断面均为矩形,出檐较大(1.8~2米),角柱外施擎檐柱共同支撑递角梁伸出挑檐。
图18 龙兴寺正殿构架三视图(歇山顶)
图19 侧剖面梁架结构示意图(歇山顶)
图20 龙兴寺明间东侧梁架(拍摄于2024年)
正殿前、后金柱间施五架梁和五架随梁,梁间施矩形柁墩两个,柁墩上承瓜柱,再将重量传递给顺梁,进而传递到柱上支顶五架梁上方瓜柱。金柱顶开一字槽,五架梁梁头作箍头榫,完全插入金柱头内,金柱头直接承中金檩。三架梁与瓜柱亦作类似的箍头抬担式处理。在梁头和脊瓜柱底部均能看到巴蜀明代建筑常见的钟形卷杀。
图21 后檐柱与金柱之间梁架(拍摄于2024年)
前、后檐柱与金柱之间施挑枋拉结,双步梁上施瓜柱承下金檩,瓜柱与金柱之间施步枋拉结,梁头和瓜柱底亦为钟形卷杀。整体而言,龙兴寺正殿的梁架显得比较纤细,在不采用斗拱,屋盖自重较轻的前提下,用较经济的材料建造出了大空间大跨度的殿宇,结构清晰,每个构件各司其职,又环环相扣,不可谓不巧妙,展现了乡野梓人的胆量和技艺。
图22 后金柱与山面檐柱之间梁架(拍摄于2024年)
图23 山花屋架(拍摄于2010年)
图24 横剖面梁架结构示意图
正殿山面顺梁跨长达5.4米,向上微弯,跨度大,梁径小。因此后世在靠后檐顺梁下补增了支撑柱一根。顺梁均分为四份,上承柁墩承第二层顺梁插入瓜柱中,瓜柱与转角处抹角梁上的交金瓜柱共同承托下金檩。第二层顺梁上再施瓜柱和交金瓜柱各一根,共同支撑中金檩。瓜柱柱头间顺栿方向再施五架梁一根,上承交金瓜柱两根承上金檩。中金檩交金瓜柱之上,有眼可见四条由戗斜贯而上,直插脊檩。由戗是庑殿顶建筑中才会出现的特殊构件,细看上金檩交金瓜柱顶部顺身方向靠山面檩条,存在后期搭接迹象,山面踩步金之上的梁架颜色、用料、制作工艺与原构明显不同,可基本断定正殿曾为庑殿顶,后被改造为歇山顶。
四、生辰八字——墨书题记
有人会问,龙兴寺一座三开间的小殿,究竟有着什么价值?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年代及历史信息。
正殿现存可识别的题记3条,分别位于明间前檐下金枋、中金枋和后檐中金枋下皮。
图25 梁架结构仰视图
题记1:明间前檐下金枋
(从东向西)“奉佛施財現德張九拳 同緣賀氏妙善楊氏玄眞 張九£方氏三男元£元玠元瑫……”
(从西向东)“奉佛施木建殿弟子張££ 程氏妙秀 男元……”
题记2:明间前檐中金枋
(从东向西)“大明天順四年歲次庚辰正月初七日乙酉黃道修造住持比……”
(从西向东)“主盟……各悟菩提”
题记3:明间后檐下金枋
(从东向西)“梓州施財大緣昗春徐氏施木檀越……安增施……” “志恂……伏願 心機造妙手 寵命……”
图26 明间前檐下金枋题记(从东向西)
图27 明间前檐下金枋题记(从西向东)
图28 明间前檐中金枋题记
图29 明间前檐金枋题记2示意图
五、木衣锦绣——正殿彩画
正殿内部梁架上广泛分布彩画,其中明间梁架上的彩画色泽较鲜艳,而两次间的彩画大多已漫漶不清。
图30明间西侧梁架彩画(拍摄于2024年)
图31 东南侧金柱柱头彩画
四根金柱柱头自上而下依次为曲水纹、如意头和琑子纹。
图32 后金柱于檐柱间梁架彩画
五架梁和随梁,双步梁、单步梁和随梁上都能看到典型的箍头+找头+枋心的三段式构图划分。
图33 前檐中间枋彩画
前檐中金枋两侧为曲水箍头和如意头找头,枋心满绘莲华纹。
六、闲谈——庑殿、歇山
龙兴寺正殿中金檩交金瓜柱之上的由戗,是庑殿顶建筑中才会出现的特殊构件,结合建筑整体的大木构架形制,推断龙兴寺正殿原为庑殿顶,后被改造为歇山顶。
针对龙兴寺正殿大木结构的更易,做出以下闲谈:
图34 庑殿顶檐柱、金柱、擎檐柱柱网示意图
1.檐柱与擎檐柱之间的联系,可根据平面空间格局前檐檐柱处挑枋出檐进深及擎檐柱柱础做法材质结构判断,现存擎檐柱不一定是原貌,很有可能是后世添建,明代原貌的正殿应是无擎檐柱。
图35 结构爆炸示意图(庑殿顶复原)
图36 建筑立面三视图(庑殿顶复原)
2.推测原龙兴寺正殿外檐四根擎檐柱省去,顶部举折节点减少,使举折起翘更为自然,前后檐补间挑枋后尾遮挡,内架转角处施抹角梁上瓜柱承由戗,说明穿斗不是原构,原构建筑补间可能是存在斗拱的。
图37 屋面檩椽添建示意
3.庑殿、歇山两种不同形式的建筑,其建筑梁架结构构造大致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山面结构的组成。歇山建筑屋顶四面出檐,其中前后檐檐椽的后尾搭置在前后檐的下金檩上,两山面檐椽的后尾则搭置在山面的一个即非梁又非檩的特殊构件上。其构件为踩步金,踩步金也只有歇山建筑有,龙兴寺正殿山面踩步金之上的梁架构造、颜色、用料、制作工艺与原构明显不同。
图38 正殿建筑构架三视图(庑殿顶)
图39 横、正剖面梁架结构示意图(庑殿顶)
4.庑殿、歇山屋面比例的不同,屋面正脊长约三分之二为歇山顶,三分之一则为庑殿顶。庑殿顶屋面为四坡五脊,前后两坡相交形成横向正脊,左右两坡与前后坡相交,屋檐向上微翘,屋顶坡度低缓,但檐口曲线更为显著,檐柱生起明显,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略长。
综上分析,可以推测龙兴寺正殿两侧山面结构为后世添加,并非原构,故而在2016年修缮时,提出两个方案:(1)保留现存歇山结构,进行加固修缮;(2)恢复龙兴寺原有庑殿顶结构,拆除后世改建的山花、屋面起翘等。因经费受限,同时为减少干预、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各时代修缮的历史信息,并未复原庑殿顶,仍然保留了歇山顶的形态。
七、价值小结
现存的龙兴寺正殿建于明英宗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由张姓施主施财资助建造,距今已有五百六十余年,是具有确切纪年题记的明代木构建筑。正殿采用抬担式梁架和穿斗式挑檐结构,是明代中期巴蜀地区多样化地方营造技法的宝贵遗珍,为理清巴蜀元明至清代木构结构形式嬗变提供了纪年标尺。同时,这座乡村寺庙正殿曾采用过民间极为罕见、等级极高的庑殿顶形制,后续由于某种原因被降等改造为歇山顶,个中缘由囿于文史资料的匮乏已难以一探究竟。此外,建筑还保留了丰富的建筑彩绘和壁画,使得该建筑更加难能可贵,从建筑风格、装饰手法等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使得它不仅是重庆地方建筑史学上的一个重要标本,也是研究重庆地区明清建筑技术和古代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源。
后记:
龙兴寺正殿相关文献及研究资料较少,本文在现场勘测和影像资料拍摄时得到潼南区文物管理所的大力支持,在资料收集、详图绘制、建筑论述方面得到陈祖林、李果两位先生的精心指导和无私帮助,在此以表感谢!
本文论述粗浅,大为闲谈,不足之处请予以批评指正。
图文: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