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川鄂龙阳峒宣抚司考证
川鄂龙阳峒宣抚司考证
发布人:  2024-11-15

明朝时期的川东与鄂西交界地域,曾属龙阳峒土司府治辖领地,前后存续了三百多年。因年代久远,随着朝代更迭,龙阳峒安抚司治所遗址已然消失,这段历史几乎被世人淡忘。2024年10月22日,笔者再次深入实地探访调查,结合古今资料查阅整理,经过客观分析对应求证,得到一些粗浅收获与众分享,以期共同了解源于元末明初的川鄂(今渝鄂)龙阳峒宣抚司的历史脉络及所处社会剪影。

 

一、元末明初“湖广填川”历史背景

历史上,曾有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两次大规模移民运动倍受学界关注,这两次移民运动都发生在朝代更迭动荡阶段。地跨川鄂(今渝鄂)地域的龙阳峒土司领辖施治这段历史,正是发生在元末明初“湖广填川”大规模移民运动前夕的历史背景下。

图片

《四川通志》

 

在历史上,居于四川盆地的巴蜀之地曾被称作天府之国,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百姓安居乐业。据《四川通志》记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到了南宋,这种世外桃源般的社会境况迅速急转直下。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北方金人南下入侵,祸及巴蜀,至端平元年(1234年),巴蜀军民历经长达72年的抗金战乱。还没等喘过气来,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北方觊觎已久的蒙古人又发动了席卷南宋的更大规模战乱,一直持续到南宋灭亡。惨烈持久的抗金和抗蒙战乱,导致巴蜀地区人口数量从1300余万锐减至不足80万,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民生凋敝。据元史记载:“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又据《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著)数据表明,南宋时期,四川纳税约占整个南宋税收总量的三分之一,到了元朝,四川行省向朝廷上交赋税仅占全国税收总额的0.96%,足见四川经济社会在金蒙战乱中已经遭到毁灭性破坏,即便在后来近百年的元朝统治中,也始终没能恢复元气。

 

图片

明玉珍画像

 

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颖州(今安徽阜阳)爆发规模浩大的红巾军起义,刘福通手下一支人马在李喜喜带领下自立青巾军,进入四川攻陷成都,到处侵扰杀掠,肆虐各郡,老百姓死伤严重。公元1362年,明玉珍率红巾军西征入川扫灭青巾军,在重庆称帝,建立大夏政权,大批躲避战乱的楚民也随之西迁入川,拉开元末明初“湖广填川”首次移民的序幕。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1371年,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政权被明王朝统一,明廷下令向川内开展大规模移民屯垦运动。入川移民潮一直持续到明建文三年(1401年),直到明朝末年,四川才勉强恢复上升到400多万人口规模。

元末明初“湖广填川”大规模移民中,以能耕善垦的湖广江浙人居多,其中包括世居楚地麻城孝感的谭氏族人。

 

二、楚地孝感麻城谭氏入川历史考证

渝川鄂三地谭氏宗祠留存下来的清代版《谭氏族谱》线装本上,完整记录了楚地谭姓族人弃楚入川的历史事件。

据清同治三年《谭氏族谱》记载,居住在楚地(时属湖广,今湖北)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的谭氏名门忠立公,经历“忠、孝、正、才、仁、东、全、文、胜、维、贵、思、万、戴、元、玉、朝”等十几辈人,可谓人丁兴盛。忠立公第十三世孙有两子,长子谭玉珍,次子谭玉春。因谭氏先世于宋景定年间(1260~1263年)平定西南夷僚有功,开基龙渊授世袭宣抚司职。谭玉珍承袭父职,在元朝至正五年(1345年)被授予武昌都督元帅,钦封信国公,位列宰相。谭玉春被钦封为轻州都尉、刺史。

谭玉珍与妻向氏生有五子,以福为号,分别是谭朝祯(福一)、谭朝祥(福二)、谭朝献(福三)谭朝瑞(福四)、谭朝禧(福五)。与妻李氏生有四子,以佑为号,分别是谭朝碧(佑一)、谭朝琅(佑二)、谭朝琏(佑三)、谭朝瑚(佑四)。

谭玉春与妻张氏生有五子,以满为号,分别是谭朝富(满一)、谭朝贵(满二)、谭朝荣(满三)、谭朝华(满四)、谭朝宗(满五)。与妻王氏生有三子,以星为号,分别是谭朝福(星一)、谭朝禄(星二)、谭朝寿(星三)。

元末明初之时,“元政不纲”致天下大乱,社会动荡,群雄举义,朝权更迭。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农历三月初二,为躲避战乱,谭氏朝字辈福、佑、满、星四字号十七兄弟及其眷属,在长兄谭朝祯带领下,从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喜鹊河珍珠码头(有研究资料表明,即今麻城市鼓楼办事处沈家庄)出发,踏上弃楚入川的征程。

谭朝祯率众入川抵达地处巫峡的巴东官渡口(又称庐陵渡),正值长江岸边柳树发芽。谭氏十七兄弟及家眷在官渡口挥手道别,各奔东西。临别前,为了同宗同族子孙后嗣将来能相认,谭氏兄弟咬破手指题写一首七言述祖诗句为约——

元朝本是宰相家,洪兵赶散入西涯。

庐陵岸前分携手,时遇江边一柳芽。

咬破指头书血字,一家分作百千家。

若是本家来相会,对得诗合是一家。

这首述祖诗被记入川渝鄂交邻地区所有《谭氏谱书》中,虽然只有短短五十六字,却包含了谭姓兄弟弃楚入川的历史背景、作别情景等信息,成为研究川渝谭氏迁徙及元末明初入川移民运动的重要考证。

 

三、谭朝祯因袭世荫被授龙渊宣抚使

谭氏十七兄弟及家眷在三峡官渡口挥手告别后,陆续奔向川内万县、云阳、垫江、忠县、丰都、石柱等地,也有去往鄂西利川、恩施。谭氏十七兄弟被世人尊为谭氏入川系列始祖。

谭氏十七兄弟中,长兄谭朝祯,字其祥,号福一,生于元朝中叶。自入川在官渡口与众兄弟挥别后,朝祯公先居云阳磁洞沟,后迁万邑龙王坝(又名乐往坝、罗网坝,今重庆市万州区罗田镇马头场)。朝祯公之妻傅氏生一子谭元亨,向氏生一子谭元社,龙氏生一子谭光才(有族谱记为谭元才)。黄氏入川始祖黄富(永辅公,义河之子,原居黄州孝感县)娶朝祯公之女谭氏为妻,谭黄两姓在龙王坝开枝散叶。谭朝祯被世人尊称为谭氏入川福一始祖。

1371年,川内大夏政权被大明王朝统一后,明太祖朱元璋开启“洪武之治”。为加强边远地域统辖,明廷施行“土人治土”羁縻制度,设立龙渊宣抚司,治所万邑龙王坝(今重庆市万州区罗田镇马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西侧)。谭朝祯因袭世荫,被授为龙渊宣抚使(土官),人称谭土司,负责川鄂交界地区军政事务。

龙渊宣抚司治所龙王坝,平均海拔900多米,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坝内地势平坦,幅员开阔,有两条溪流潺湲而过,东边有大寨小寨两高峰天然拱卫,堪称高山世外桃源。谭土司朝祯公励精图治,带领谭黄等姓氏族人在水草丰美、气候适宜的龙王坝上开荒垦土,置地造田,种稻植黍,立下基业。朝祯公辞世后,葬于海拔1400多米的磨刀溪凤凰山上(今湖北省谋道镇政府后山)。

洪武八年(1375年),朝祯公之子谭元亨袭授龙渊宣抚使,改称龙阳峒宣抚司。为保境安民,维护稳定,元亨公除继续在大小寨设立民防,还在川鄂要道上的铜锣关、鱼木寨等咽喉之地置关设卡,构筑军事要塞,谭光才率谭黄两姓兵丁长期驻守。龙阳峒宣抚司听从明廷号令,“凡朝廷有征调,认承悍兵三千,出力报效”。

永乐七年(1409年),龙阳峒安抚司统辖疆界得到进一步拓展,“东齐冷耳阱抵利川河,南至中路司抵岭心,西至白羊坪抵鱼滩河,北至龙驹坝抵岩仑”。龙王坝、褶岩坝(折岩坝)、用坪坝、下岩坝、猪羊坪、瓦砾洞、中咀、百丈沟等地皆属所辖。

正德年间,明廷在铜锣关设立巡检衙门,衙门遗址在铜锣关北侧380米处,遗址地名今称衙基。谭光才、谭永钊、谭兴虎祖孙三代先后挂帅,带领谭、黄两族兵丁驻守铜锣关、鱼木寨、凤凰山、大小寨等军事要塞。这些要塞相互呼应,形成拱卫之势,有古门联为证:“鱼目两开张,瞻前岸铁锁拱朝大小山寨齐拥护;凤毛双济美,顾后脉铜关鼎立上下石级皆惊愕。”谭兴虎特意在铜锣关天子庙中立下“谭黄守卡”石碑,将守关使命代代传承。明嘉靖四年(1525年)四月二十六日,守将谭兴虎在万邑大十甲铜锣关衙内因老告终。

 

四、改土归汉引发鱼木寨铜锣关之战

经谭氏三世谭固贤和四世谭汝珍不断治理巩固,龙阳峒宣抚司富庶一方,尤其是龙王坝、折岩坝、用坪坝等地,当时已有“高山米仓”“天下粮仓”之称。朝祯公世孙枝繁叶茂,人丁兴旺,分居在山区各坝。五世谭万升按明廷旨意,率龙阳峒宣抚司辖地附籍石柱土司,协宰军务。六世谭世朝和七世谭凤,因谭氏领兵协助征剿“九溪夷蛮”和拿获反贼有功,明廷降旨祖昆叔侄仍授冠带,复袭龙阳峒宣抚司,赐世袭插土疆界,镇守铜锣关、鱼木寨、船头寨,大寨、小寨、凤凰山等要塞。因镇守有功,大明隆庆二年(1568年),谭大孝被钦命为未省松藩右军都督府(官授正一品)。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龙阳峒宣抚司谭彦相(八世)率治辖领域改土归汉,附籍万县,奉旨谕允,脱离石柱土司。此举触怒石柱土司马斗斛。万历十六年(1588年),马斗斛以维系“土不出境”祖训为由,遣子马千乘率兵围攻龙阳峒安抚司鱼木寨。

鱼木寨地处川鄂(今渝鄂)交界处,四周群山环绕,悬崖壁立,独立成寨。据清同治五年(1866年)《增修万县志》所载:“鱼木寨山高峻,四周壁立,广约十里,形如鼗鼓,从鼓柄入寨门,其径险仄。”马千乘率兵围攻鱼木寨,断其水源,阻其粮草,欲迫使寨上兵民弹尽粮绝而降。然经数月,谭土司命人每日从寨东岩洞口向寨下抛活鱼以戏之。马千乘望崖兴叹,方知久困无效,遂又引兵攻打铜锣关。

图片

《增修万县志》

铜锣关锁川鄂咽喉,既是川鄂古道上的重要关隘,又是古代巴楚交界之地,被誉为“川鄂第一关”。铜锣关山势险峻,雄绝壁立,上有石鼓石,下有百丈沟,当地有民谣传唱:“铜锣对石鼓,银子五万五。谁人识得破,买下重庆府。”有世人形容铜锣关:“卫士守关燕雀休想混过;土地把门鬼神也得留名!”

马千乘率兵攻打铜锣关再度失败,觉得颜面扫地,盛怒之下便在当地烧杀肆掠。清同治三年《谭氏协石馆祠堂族谱》对此有记载:“土酋马千乘等统聚苗夷围攻县治,烧毁民居至三百余处,杀害良民至百余命。”“县治”是指正德年间大明朝廷在龙阳峒宣抚司设立的铜锣关巡检衙门,为县衙派驻机构,等同县治。

早在附籍石柱土司期间,龙阳峒既承受繁重的捐粮纳税,还时常遭受石柱土司各种滋扰,已经有了积怨。土酋马千乘率兵攻打鱼木寨和铜锣关,致使双方矛盾加深。谭大斛(九世)、谭正常(十世)治辖龙阳峒期间,谭大科、谭大本、谭大孝、谭正心、黄正忠、黄正国等兄弟子侄连续多年向夔州府、四川按察司、四川都察院联名控诉。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这场旷日持久的上诉案才最终引起巡按四川监察御史的重视。由于石柱土司马千乘坚称攻打鱼木寨与铜锣关应归其父马斗斛所为,加上该案积压时间太长,尤其累及铜锣关巡检衙门兹事体大,监察御史不得不奏请朝廷派出钦差,坐镇云阳审结此案,以龙阳峒胜诉告终。经此案后,石柱土司治权遭到大明朝廷的大幅削弱节制。

万历三十年(1602年),龙阳峒宣抚司军民因顾全大局、忠诚守关、保境安民有功,部分将士受到明廷逐一钦点加封重用。其中包括,钦命南京大校场总兵都督府谭正修;钦命南京小校场总镇都督府谭正通;钦差本省镇守远营先锋谭正心;钦差副将谭瑜;钦差参将谭正常;钦命河南都司守备谭铎;勅授涪侯谭文;勅封新津侯谭宏;勅封仁寿侯谭诣;勅授本处平夷伯谭铉;勅封镇国将军谭肖溪。

由此可见,明万历年间,龙阳峒宣抚司谭氏走出众多将帅侯伯。

 

五、龙阳峒谭氏一门三侯与抗清名将

公元1644年(农历甲申年),是大明、大顺、大西、大清四政权交锋之年,其年号纪年分别为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李自成)、大西天命三年(张献忠)、清世祖顺治元年。甲申年天下大乱,崇祯帝(大明)上吊,李自成(大顺)战败,多尔衮(大清)入关,张献忠(大西)进川,征战交锋中,大清逐渐占据上风。这段混乱历史被称为“甲申国难”。

清军入关后,支离破碎的明朝宗室逐渐形成系列地方割据政权,组织开展反清复明运动,规模较大的有川东三谭参加的“夔东十三家”反清复明联盟。

川东三谭,即龙阳峒安抚司龙王坝入川谭氏第十一世(入川始祖谭朝祯之九世孙)谭文、谭弘、谭诣三人。谭文为谭正甫的长子(共四兄弟),谭弘为谭正修的三子(共四兄弟),谭诣为谭正贤的独子。三谭是同堂兄弟,都同在万历三十年(1602年)封侯,有“一门三侯”之说。明朝末年,三谭初随荆国公方国安,后驻守川内。崇祯十二年(1639),在三尖寨击败张献忠,谭文授参将,谭弘、谭诣授游击,镇守达州。1644年5月,三谭组织水军在涪州重创张献忠部后,谭文带兵回撤至龙王坝(马头场)驻守大寨。

1647年,南明(大明宗室在南方建立的延续政权)永历帝即位。永历五年(1651年)东阁大学士文安之前往川东联络夔东十三家反清力量,永历帝授诸将公侯爵位,加授川内明将三谭为总兵。永历九年(1655年),三谭收复夷陵(今湖北宜昌),屯兵黄陵庙,战功赫赫,威名大震。

为抗击清军入川,三谭各据一方,互为犄角。谭文镇守万县,据天子城(天生城);谭弘镇守忠县,据玉印山(石宝寨);谭诣镇守云阳巫山,掌控川东水路。龙阳峒安抚司鱼木寨、铜锣关、大小寨等地设重兵把守。

图片

石宝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军大举进攻黔滇后,南明永历朝廷放弃昆明,计划率部入川。为挽救危局,李定国等人奏请永历帝派五名太监前往川东联络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牵制清军。1658年(顺治十五年,永历十二年)七月,在永历大学士文安之的组织下,川东三谭明军和刘体纯等部进攻重庆,迫使进攻遵义的清将吴三桂回防重庆。因兵力不足,明军首攻重庆城失败。

1658年11月,川东明军再次西攻重庆,由太监潘应龙联络川东三谭和“十三家”水师乘船进发。文安之亲自统领刘体纯、袁宗第、塔天宝、贺珍、马腾云、党守素等全营主力沿长江两岸陆路前进。

十二月初二日,谭文和镇北将军牟胜所部七千人乘船一百五十八艘先行到达重庆城下,分三路进攻:一路攻朝天门,一路攻临江门与千厮门,一路攻南纪门、储奇门和金水门。清重夔镇总兵程廷俊、建昌镇总兵王明德据城顽抗。战至十二月十三日,谭诣率领所部和“十三家”总兵袁尽孝部水师六七千人乘船一百三十艘赶到重庆城下。清四川巡抚高民瞻见明军声势浩大,吓得弃城而逃。

十二月十五日,就在战局走向关键之时,明军突然发生内变。据清文书记载,“谭诣久有归顺之心,苦为文所胁制,故行止不得自由。”谭文从十二月初二进攻重庆起,同清军激战了十二天,谭诣才率部前来,到达重庆城下后又不肯出头厮杀。谭文、牟胜见他形迹可疑,进行诘问。谭诣心中有鬼,即于十五日晚抢先下手刺杀谭文,随即派总兵冯景明到临江门下喊话,进城向清朝官员联系投降事宜。带兵增援重庆的清川陕总督李国英正行至合川,得知消息后喜不自禁。清军重庆守将重赏来使,派人随同前往谭诣营中验视,证实谭文被杀,而明军其他将士都还蒙在鼓里。

十二月十六日,清军出城迎战,谭诣率部突然反戈相向,谭文的部众和袁尽孝所统水师措手不及,“翻船落水者,不知其数”。明军水师大败,顺流东撤出铜锣峡口后,清军才收兵回渝。次日,谭诣引导谭弘降清。

 

六、川鄂龙阳峒宣抚司落下历史帷幕

龙阳峒宣抚司走出的三谭中,反清复明立场最为坚定的抗清名将、大明敕授涪侯谭文,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因内讧被害,后厚葬至西沱后乡中坝梯子岩(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镇黄桷岩村梯子岩,清属万县所辖)。

顺治十六年(永历十三年,1659年)闰三月,清廷封谭诣向化侯,谭弘慕义侯,授川北总兵官,后从吴三桂麾下,封川北将军。

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帝作出撤藩决定,藩王吴三桂带头反对,发布“兴明反清”檄文,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积极响应,“三藩之乱”爆发。九月廿四日,钦授四川总兵谭弘加入反清阵营,起兵声势浩大,接连攻陷泸州、永宁等地,夔州余部也跟着积极响应,令清廷大为震惊。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中旬,清将噶尔汉领兵铁开峡击败谭弘。康熙二十年(1681年)正月十一,噶尔汉再次率重兵攻打,最终致反清义士、大明敕封新津侯谭弘战死云阳。云阳、忠州、万县、开县等地被清兵接连攻陷。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末,谭弘之子谭天秘、谭天伦被清廷诛害。

两谭相继离去,使降清向化侯谭诣遭受沉重打击,不久后便皈依佛门,成为川东高僧慧机禅师最大的护法居士,法号养元。谭诣也与三山灯来禅师交往甚密,长期隐居在忠县石宝寨顶崇圣寺和石柱西沱三房岩宝圣寺(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镇南坪村三房岩南城寺),或度僧弘法,或修复寺庙。

伴随大明王朝消亡和南明反清失败,地跨川鄂的龙阳峒安抚司也落下历史的帷幕。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部分族民,借明末清初之际官府发动的“湖广填川”移民运动,开始向外迁徙。

谭氏入川始祖谭朝祯第九世孙谭殿(川东三谭之堂兄),带领自己一支族人家眷,从万县龙王坝迁徙到石柱县西沱后乡土地塝(今重庆市万州区长坪乡大树村新田沟土地塝)下马落业。随着不断开枝散叶,谭氏族人逐渐散居至西沱后乡谭殿坝(又称谭天坝,时称上坝)、庙坝(时称中坝)、汤家坝(时称下坝)、斜石板(又名协石馆)、龚家田、黄桷岩、冲口、上柏树嘴、下柏树嘴、岩脚(小岩)、小冲、杜家亭、杨柳冲、黄莲庄、桐梓园,以及西沱街上一带,并在斜石板建祠。殿公被称为谭氏西沱协石馆祠堂的下马始祖。谭氏成为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进入石柱境内数量最多的移民,由此奠定了石柱县民间流行口头禅“谭三千、马八百”之说。

 

七、结语:完成保境安民之历史使命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谭氏入川始祖谭朝祯率众入川,又因袭世荫被授龙渊宣抚使,领辖川鄂(今渝鄂)交界地域。这段入川史实发生在元末大夏政权存续期内,虽然略早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帝)后来正式发动的徙川移民运动,但因谭氏世袭龙渊宣抚使(后改称龙阳峒宣抚使)为大明王朝官授,这段历史可视为元末明初“湖广填川”移民历史的序曲,称得上元末明初“湖广填川”首批移民潮,充实壮大了川东鄂西一带的人口规模。

宣抚使为朝廷“土官”,因此谭氏宣抚使又被称为谭土司。谭氏十代土司励精图治,带领勤劳勇敢的领地族民开荒垦土,置地造田,种稻植黍,将龙王坝、折岩坝、用坪坝等高山平坝地区,逐渐改造成为“稻米之乡”和“天下粮仓”,龙阳峒宣抚使由此富庶一方,百姓安居乐业。直到如今,万州罗田(马头场)大米依然久负盛名,享誉渝东。朝祯公之子谭元亨袭位后,在司辖领地鱼木寨、铜锣关、大小寨等险要位置建关设卡,构筑军事要塞。谭氏挂帅,率谭黄两族兵丁世代镇守。龙阳峒宣抚司听从明廷号令,“凡朝廷有征调,认承悍兵三千,出力报效”,先后领兵协助征剿“九溪夷蛮”拿获反贼,英勇抗击石柱土酋袭扰肆掠,派兵前出征讨播州杨应龙,领兵镇关抗击清军,不少兵民将士还得到朝廷钦点加封,龙阳峒宣抚司广阔领地得以偏安一隅。

龙阳峒宣抚司经谭朝祯、谭元亨、谭固贤、谭汝珍、谭万升、谭世朝、谭凤等谭氏七代人勤勉治理,入川第八世谭彥相主动向明廷奏请领境改土归汉入籍万县,从此融入汉人治理模式。谭土司之所以能有如此开明之举,是因为谭氏起源于山东古谭国,乃为汉人,对先进的汉文明汉文化更为认同,更渴望回归。再则,附籍石柱土司府期间,龙阳峒族民既承受繁重的捐粮纳税,还要时常遭受石柱土司袭扰,这成为龙阳峒土司主动要求改土归汉的最直接诱因。明廷颁旨支持龙阳峒宣抚司划归汉籍,融回汉人治理模式,继续镇守万县东南大门,扼守川鄂咽喉之地。此举延续了龙阳峒宣抚司存在历史,也维护了大明政权稳定和地方社会安定。

明末乱世,清兵入关,已授侯的入川始祖朝祯公九世孙谭文、谭弘、谭诣(世称川东三谭),领兵加入夔东十三家“反清复明”联盟。川东三谭竭力维护大明王朝及南明政权,试图抗击南下清兵挽回颓局。“反清复明”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龙阳峒安抚司谭氏“一门出三侯”,还走出了众多义胆忠心的钦授将士,被载入历史传为佳话。

“一门三侯”涉及三次封侯:万历三十年(1602年)因保境安民之功封侯;永历一年(1647年)朱蓉藩自命监国忠州封侯;永历五年(1651年)因反清复明聚义封侯。三次封侯,时间最早且最具权威性的唯有万历三十年的大明敕封,当时大明王朝处在相对安定时期。由于朱蓉藩身份存疑,封侯没有法理可言,近乎乱世闹剧。南明政权永历帝尚在广西、湖广、云南各地流亡,文安之口头封侯实难苟同,也难以服众。

地跨川鄂(今渝鄂)两省的龙阳峒宣抚司,起始于明洪武四年(1371),结束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前后存续了310年时间,先后经历征剿“九溪夷蛮”、抗击石柱土酋、征讨播州杨应龙、改土归汉附籍万县、夔东十三家反清复明、“一门出三侯”、攻打清重庆城等历史事件。谭氏十代土司领治的龙阳峒宣抚司,完成拓荒垦土、安居乐业、保境安民、民族融合等历史使命,最终以抗清失败,伴随大明王朝及南明政权消亡而悲壮谢幕。

开展川(渝)鄂龙阳峒宣抚司历史考证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元末明初“湖广填川”的历史背景,了解谭姓氏族迁徙入川成为三峡一带人口大姓的由来,了解明清时期川东鄂西封建土司所处社会剪影,了解勤劳勇敢的龙阳峒宣抚司广大兵民族裔所作历史贡献,以及明末(南明)时期夔东反清复明历史真相。为新时代新征程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推动渝鄂联动打造跨地域文旅走廊,造福山区人民,提供文化支撑,贡献文史力量。


参考文献:

[1] 钱海岳.《南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6(04):5512.

[2] 顾城.《南明史》(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08):183-201.

[3] 顾城.《南明史》(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08):662-665.

[4] 司徒琳. 《南明史》[M]. 李荣庆 郭梦良 卞师军 魏林 译 . 第1版. 上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06): 159-162.

[5] 马兆锋.《复兴王朝·大明帝国盛衰三百年》[M].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4(01): 200-213.

[6] 覃太智,覃发扬.《利川土司文化概观》[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01):28.

[7] 重庆图书馆收藏.《谭氏族谱》(协石馆祠堂)[M].民间石印线装本,1864.

[8] 万州档案馆收藏.《谭氏族谱》(乐网坝祠堂)[M].万县玉成石印社,1949.

图文:谭光华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