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李崇峰:《关于石窟寺考古的几个问题》讲座纪要
李崇峰:《关于石窟寺考古的几个问题》讲座纪要
发布人:  2024-12-17

2024年12月3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北京大学李崇峰教授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李崇峰教授带来了题为《关于石窟寺考古的几个问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袁东山研究馆员主持。讲座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分别是佛教考古学、石窟寺考古、未来考古工作。

李崇峰教授主讲

 

第一部分 佛教考古学

李崇峰教授首先解释了佛教考古学的含义,佛教考古学是宗教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佛教相关遗迹与遗物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国中世纪的宗教中,佛教是主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延绵不断,研究中世纪的历史,便需要了解中世纪宗教发展的脉络。研究中国的佛教活动,从历史方面来说是从文献中研究,从考古学的角度来讲是研究佛教相关遗迹和遗物。有关佛教遗迹和遗物的发掘与整理,构成了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佛教遗迹和遗物包括古代的交通路线、地面佛寺遗址和石窟寺,以及雕塑、绘画和佛教用具等。通过佛教遗迹和遗物的表象特征,结合文献分析遗迹和遗物性质,进而探讨其所蕴含的诸多历史信息。最后将这些历史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揭示出某种信息的演进规律和历史内涵,从而达到重建或部分恢复历史面貌的目的,促进东西方的彼此了解。所以在中国历史考古学中,佛教考古学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分支学科,而石窟寺考古是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李崇峰教授指出佛教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两类三项内容,第一类是遗迹,第二类是遗物,第一类遗迹以建筑构造的不同,可以分为地面佛寺遗址和石窟寺遗址。第二类遗物涵盖的范围很广泛,主要有佛教造像、经典和佛教用具。目前的佛教考古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一类,第二类佛教遗物也应该纳入研究计划之中。

再次是佛教考古的方法,地面佛寺及石窟寺窟前建筑的发掘方法与大遗址的发掘基本相同,在开展工作之前应该研究相关的文献记录并且熟悉佛教文物。具体的工作一是收集文字资料、观察石窟现象、进行必要的考古清理,二是进行类型学研究,李崇峰教授以云冈、莫高窟等石窟的分期工作举例阐释。

 

第二部分 石窟寺考古

此部分谈及了关于石窟寺考古的几个问题,首先是正规记录,正规记录是考古学的全面记录,主要包括文字记录、测绘记录、影像记录和传统墨拓四个部分。文字记录是最基本的工作,测绘记录则包括传统手工测绘、现代3D数字扫描或者基于近景摄影技术的数字测绘等,李崇峰教授介绍了多种实测图,并且强调实测图一定要徒手画,因为实测图反映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石窟寺遗迹。影像记录包括照片、光照图、正射影像图等。记录的正规性与完整性,有助于我们使石窟永久保存下去。

其次是关于崖面遗迹与窟前建筑遗址,这部分内容在工作中容易被忽视。崖面遗迹方面,李崇峰教授以云冈第18窟、19窟“山面向前”的建筑以及第12窟的仿汉式木结构建筑的调查工作、莫高窟南区崖面建筑遗迹的调查测绘工作为例;窟前遗址则以龙门石窟东山擂鼓台区发掘以及莫高窟南区窟前遗址发掘为例,指出崖面遗迹和窟前建筑是石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洞窟构成了统一整体,其调查和发掘应当与编写该石窟寺的考古报告统一考量。

再次是关于石窟寺考古报告,李崇峰教授回顾了中国石窟寺考古报告的编写历程,指出部分优秀的石窟寺考古报告可以作为以后编写时的参考,同时也建议当代编撰石窟寺考古报告最好写成中英双语版,更有助于中外的学术交流。

 

第三部分 未来考古工作

石窟寺是地面上重要的古代文化遗迹,是中国历史考古重要遗迹的一部分,石窟档案和考古报告都应当按照档案的内容和考古的要求来编写。石窟寺考古报告要尊重考古工作程序,即一调查、二清理、三记录。石窟寺考古调查一般分为室内整理和野外调查两项,李崇峰教授指出大石窟群周边的小石窟往往会补充大石窟的不足。其次是清理,需要做彻底的全面的考古调查和清理,不能忽视石窟本体与窟外崖面遗迹、窟前建筑基址以及周边建筑的关系。关于记录,李崇峰教授强调人工测绘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一个仔细观察的过程,对于正确理解石窟寺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作用。此外,石窟寺考古报告一定要以当地的保管所、研究所为准,真正做石窟寺的考古研究工作,必须在石窟群的所在地进行。李崇峰教授也认为,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只要下功夫,后浪推前浪,今后的石窟寺考古报告必定会更加出色。

讨论环节,李崇峰教授就石窟寺考古绘图、石窟寺崖面建筑遗迹与窟前地面建筑遗址的关系、南方与北方石窟寺遗迹的差异、整体和细节的取舍问题等方面,与现场的同仁们进行了热烈友好的交流互动。

最后,袁东山研究馆员再次对李崇峰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真诚的感谢,表示讲座对我院今后的石窟寺考古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次讲座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本文已经李崇峰教授审核)

图片

讲座现场

 

文稿:朱思奇 张春秀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