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明鉴新思——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实训基地明代文物鉴定培训班学习心得
明鉴新思——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实训基地明代文物鉴定培训班学习心得
发布人:  2025-05-09

自2019年成立以来,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实训基地一直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这座位于六朝古都南京的学术殿堂,依托南京博物院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系统性和多维度的教学实践,为文物鉴定领域输送了大量专业力量。

2025年4月6日至4月13日,实训基地依托南京博物院举办的“观天下——大明的世界”展览,成功举办了明代文物鉴定培训。此次培训秉承“跨界融合、多维解读、开拓视野”的核心理念,创新性地将文物鉴定培训与明代历史相结合,深入探讨了在明代共性时代风格下不同类别文物的特征,并从明代社会背景、艺术风格、工艺特点等多维度研究了明代文物鉴定的理论与方法。笔者有幸参与此次培训,在充满历史烟云的金陵城,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 

图片

明代文物鉴定培训班合影

 

一、观展盛景,领略大明风华

培训伊始,我们在策展人的专业讲解下,参观了“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展览分为“日月初升”“航海传奇”“白银贸易”“无问西东”“美美与共”五个篇章,生动展示了14至17世纪明代中国在与域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消解、重构“中国”与“世界”的天下观与世界观,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跨越国界的文博盛宴。

展览展出了国内外博物馆珍藏的大量青花瓷器、金银器、掐丝珐琅器以及珍贵书画等,是明代手工业、艺术史的集大成体现。在西学东渐和中学外传的影响下,中国文化、艺术、思想及物产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世界,也让西方人对中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整个展览以代表明代皇室的明黄、钴蓝色调为主,通过不同形制的展柜、合理的灯光设计以及精心规划的参观路线,营造出一场精彩绝伦的历史、艺术与文化交织的文博盛宴。

漫步于特展现场,洪武釉里红的浑厚、永宣青花的明艳、景泰蓝的华彩,无不与展厅外明孝陵的石象路、阳山碑材的凿痕遥相呼应,形成文物与史迹的双重印证。

 

二、学思并重,深化文物认知

本次培训突破了传统文物鉴定的单一维度,构建起“历史-艺术-工艺”三位一体的认知框架。课程内容涵盖了明代历史社会背景、明代绘画流派与技法演变、明代金银器、宫廷瓷器、掐丝珐琅器、琉璃器等文物的流行艺术风格、纹样等多个方面。

南京大学夏维中教授以“洪武体制”为切入点,精辟地指出了明代社会从“里甲禁锢”到“白银流通”的转型轨迹,这种制度性演变在宣德炉的形制嬗变、嘉靖瓷器的纹饰流变中得到具象呈现。了解明代社会背景的变化,对我们后期学习各个时期文物的流行风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家文物鉴定会委员鲁力老师向我们讲述了明代绘画流派和技法演变,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随着时代风格转变的明代三大主流画派的国画技法表现,同时指出了书画鉴定中容易出现的误差和错漏点。

 

国家鉴定委员会鲁力老师授课

故宫博物院张荣老师以自己最新的课题研究成果为依托,在整理研究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掐丝珐琅器的基础上,搜集了散落世界各地的明代宫廷掐丝珐琅器的具体资料,整合并分析了永乐、宣德、嘉靖万历等时期的不同掐丝珐琅工艺、造型、纹样、色彩等,还分享了在课题研究中对景泰款珐琅器的思考,如真正景泰款的认定、康熙年间大量改款景泰珐琅器的原因探讨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扬之水老师以明代金银器的风格与工艺特色为题,以明代社会背景的变化为切入点,阐述了各个期段宫廷嵌宝金银器流行风格和样式的转变。宋元时期的金银造型和纹饰设计多源于绘画小品,明代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制作更加规整,造像趋于端庄,装饰纹样几乎全部演变为吉祥纹饰。同时,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明代金银器的题材也随之创新,包含了吉祥纹、人物、建筑等。

国家博物馆耿东升老师以明代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的鉴定与研究为题,从景德镇制瓷及官窑瓷器发展史说起,追溯了青花的起源及景德镇青花瓷器的发展过程,最后着重分析了明代景德镇官窑青花的使用原料区别,以及洪武、永乐等不同时期青花瓷的生产工艺区别和纹样、款识特点。

首都博物馆黄春和老师以明代宫廷造像为切入点,介绍了永宣(永乐宣德年间)造像的历史背景,与明初时期的民族宗教羁縻政策、“众封多建”策略密切相关。随后,他从永宣造像的产地、9种艺术风格特征、分期、意义与影响、题材及寓意、来源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永宣造像在鉴定时应注意的细则和关键点。

图片

首都博物馆黄春和老师授课

三、学以致用,精进实践能力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不仅是田野考古专业发掘单位,也是国家文物局指定的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此次培训对于我们考古研究中的文物定名和断代,以及涉案文物的真伪辨别、定级断代工作都大有助益。

培训中,课程内容安排针对性强、新颖性好,各位老师无私地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以时代为背景对文物进行解读,让我们接受了一次“器物到史观”的立体学习,真正拓展了今后文物工作与学术研究的视野,使我受益匪浅。“观天下——大明的世界”特展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展览的内容大纲设定,还是展览中展柜的层次、展台的多重设计以及灯光、色彩的配合,都为我们今后的展览陈列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参考的范例。

八日的学术浸润,使笔者对文物鉴定、研究工作有了更深层的认知——这不仅是对器物真伪的甄别,更是对文明密码的解读;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锤炼,更是历史责任的重塑。当结业典礼上笔者再次凝视特展序厅那幅《坤舆万国全图》,忽然领悟:明代匠人用青花料描绘的缠枝莲纹,何尝不是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基因图谱?作为新时代的文物工作者,我们当以器物为舟,以学术为楫,在历史长河中追寻文明互鉴的永恒印记。

文稿:戴胜男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