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踵事增华 行远自迩——一幅地图中的早期巴蜀西方考察者群像
踵事增华 行远自迩——一幅地图中的早期巴蜀西方考察者群像
发布人:  2025-05-13

在1900年,一位苏格兰裔的地质学家,罗伯特·劳根·杰克(Robert Logan Jack),曾勇敢穿越了壮丽的三峡,深入巴蜀地区,记录下了那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在英国驻重庆领事的建议下,杰克在四川的探险结束后,经由滇缅离开了中国。1904年,他出版了著作《穿越中国腹地——从上海至伊洛瓦底江:与汉人、西番、倮倮、藏族、掸族、克钦族的共处经历》(The Back Blocks of China, A narrative of experiences among the Chinese, Sifans, Lolos, Tibetans, Shans and Kachins, between Shanghai and the Irrawadi),书中详尽地叙述了他溯长江而上,穿越中国西南边疆的丰富经历。在书中附带的一张地图上,杰克精心绘制了自己的考察路线,并标注了在他之前七位探险者的考察轨迹和具体时间。这些探险者包括英国领事、匈牙利伯爵,以及一些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女性探险家。通过长期的研究,本文作者试图追溯这七位巴蜀探险者的往事,重现一百多年前他们在巴蜀地区的探险故事。

图片

罗伯特·劳根·杰克书中所绘制的地图

李希霍芬:科学严谨的大地观察

科学无国界。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这位德国杰出的地质地理学家,曾在波恩大学、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担任教授。作为近代地质地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李希霍芬在1868年至1872年间,不畏遥远的旅途,多次来到中国进行地质考察。他的足迹遍布晚清时期的十八个省份中的十三个,对中国的山脉、气候、人口、经济、交通和矿产资源进行了详尽的研究。1872年,李希霍芬游历了四川盆地,并沿着长江下行,从成都、泸州一路游览至重庆。他的这些经历被详细记录在《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Ferdinand von Richthofen's Tagebücher aus China)一书中。

图片

罗伯特·劳根·杰克标注的李希霍芬巴蜀考察线路

在他的眼中,重庆城建立在一片由柔软沉降的岩石构成的轻微起伏的平地上,仿佛一条舌头伸展在两江之间——嘉陵江在此汇入长江。这片平地以约20米高的断崖向两侧倾斜。关键区域得到了充分加固,城墙周长大约30里。江边的城墙外,许多用竹子和蒲团搭建的房屋错落有致,当水位上升时,这些房屋便会被移走。除了城西的郊城外,其他方向一出城便是辽阔的坟地。据称,人口有70万,仅比成都府少10万。这个数字或许有些夸大,但无论如何,人口众多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城市建造得十分紧凑,每一处都住满了人。城市的地面起伏不平,总是高低起伏,乘坐轿子成了一种煎熬。没有一条街道是笔直的,它们都蜿蜒曲折,曲折迂回。面对长江上游的运输优势,李希霍芬坦率地表示:“这里,唯有贸易。”

作为一位地质学家,他自然有着专业的观察视角,“在布莱基斯顿所谓的‘石灰岩峡道(Limestone-Pass)’中,石灰岩终于再次出现,这里曾用于烧制石灰。岩壁上布满了凿刻的洞穴,其中大多数洞穴内安置着小庙、小教堂以及佛教雕像。”“从叙州到重庆之间的地貌展现了典型的四川特色:连绵起伏的丘陵;柔和的山坡与砂岩悬崖交替出现;几乎所有的岩石,除了极少数例外,都呈现出红色。”

塞切尼:醉心科学探险的伯爵

图片

塞切尼·贝拉伯爵(Graf Béla Széchenyi),一位来自奥匈帝国的贵族和地理探险家,在1877年至1880年期间,组织并领导了一支科学考察队。他们远征亚洲,对印度、东南亚、日本、中国以及西藏边境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考察队成员包括地质学家勒齐·拉约什(Lóczy Lajos)、测绘师古斯塔夫·克赖特尔(Gustav Kreitner)以及语言学家巴林特·加博尔(Gábor Bálint)等人,涵盖多学科背景。

考察团成员经过香港和广东,抵达上海,随后东渡至日本,继而转向中国内陆。他们从北京启程,深入西部的四川、甘肃、青海等地,沿途记录了大量关于地貌、民族、风俗以及自然环境的珍贵资料。1881年,考察团成员克赖特尔在维也纳出版了纪行著作《在遥远的东方》(In Fernen Osten),这部作品成为研究晚清时期西部与中亚交流的关键文献之一。尽管书中未提及重庆,但对成都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附有丰富的地理图、地质剖面图以及其他插图。

图片

罗伯特·劳根·杰克标注的塞切尼巴蜀考察线路

他对嘉陵江的纤夫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在昭化以北,当支流与嘉陵江交汇后,江面的宽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再往南,山谷逐渐收窄,形成峡谷。我们从驳船船夫费力地将船只从一岸拉到另一岸的方式,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这里的河坡陡峭,水流湍急。八名船夫率先从停泊的小船踏入齐胸深的水中,在不自觉的水流冲刷下,他们带着竹绳艰难地到达对岸。回到陆地后,他们尽可能地拉紧绳子,并将绳子松散的一端缠绕在身上。其中一人开始吟唱一首单调的歌曲。突然,他的同伴们也加入歌声,仿佛接到了统一的命令,快步向前走了三四步。在动作开始前,绳子轻轻触碰水面,随即弹起,激起一阵闪闪发光的水滴。船只几乎纹丝不动;过了一会儿,绳子到达河中央,工人们已经四肢着地趴在沙滩上,从他们扭曲的表情、红肿得几乎要爆裂的眼圈,以及绳子在他们腋下勒出的痕迹可以看出,这些可怜的人们正付出巨大的努力,试图摆脱危险。”遗憾的是,塞切尼并未踏足重庆,也未曾体验到三峡的险峻之美。

贝德禄:遗作丰载衣食住行

贝德禄,原名爱德华•科尔伯恩•巴伯(Edward Colborne Baber),184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862年,他凭借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深造,1866年在英国外交部的考试中名列前茅,随后作为翻译实习生前往中国。他博学多才,记忆力惊人,很快获得了英国驻华全权公使威妥玛的青睐,并在外交部迅速晋升。1879年,巴伯被任命为英国北京公使馆汉务参赞,1885年转任英国驻朝鲜总领事,之后又担任英国驻缅甸政治专员。不幸的是,1880年,巴伯在缅甸任内因病逝世,享年仅47岁。1877年,他与挚友威廉•吉尔(William Gill)从重庆出发,踏上了一段探索四川、云南等未知地区的旅程。巴伯的遗作《川西考察记录》于1881年由吉尔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上宣读;两年后,巴伯荣获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最高荣誉——贡献人金质奖章(Patron’s Medal)。

图片

罗伯特·劳根·杰克标注的贝德禄巴蜀考察线路

作为较早踏入四川盆地的外籍人士,贝德禄对于交通工具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指出:“在中国西部旅行的任何人,只要拥有一丝自尊,出行时都不会忽略一顶轿子。尽管轿子未必是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但它象征着荣誉与尊严。缺少了这一地位的标志,旅行者可能会被挤到路边,遭受渡口船家的轻视,甚至被迫在最简陋的客栈中度过一夜。简而言之,他将面临各种不敬的待遇。更糟糕的是,他还会受到鄙视——人们会认为他是一个在本国无法谋生,转而到中国来兜售商品的穷困潦倒者。在某些情况下,轿子比护照更有效。旅行者或许可以骑马前行,但轿子的跟随是不可或缺的。”

到达佛图关后,贝德禄也对大关门外的景象表示了关注,“道路两旁耸立着许多雕刻精美的巨大牌楼和牌坊,路面多由大块砂岩板铺就,或是直接从厚重的岩石中开凿而成,夹在两排宏伟的石碑之间蜿蜒伸展。这些刻有文字的石碑巨大无比,堪比巨石阵。”

庄延龄:身体力行勘察交通路线

图片

庄延龄,原名爱德华·哈珀·帕克(Edward Harper Parker),是一位英国的外交官和汉学家。他在职业生涯中,曾在天津、汉口、九江、广州、上海、福州、镇江以及重庆等地担任助理领事、代理领事和领事等职务。1881年,帕克成为英国派驻重庆的第二任领事代表,在任期间,他对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他所撰写的考察行记系列,最初连载于香港的汉学期刊《The China Review》,这些珍贵的记录后来被整理,并收录于他1891年出版的著作《Up The Yang-tse》中。在这些考察中,成渝古道的东大路、东小路等地,都留下了他实地踏勘的足迹。

图片

罗伯特·劳根·杰克标注的庄延龄巴蜀考察线路

庄延龄对重庆城的评价极高,“重庆的地理位置堪称壮丽——它位于两条蜿蜒河道形成的S形中段,合州河(实指嘉陵江)在此汇入。重庆城的地形与罗马颇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重庆被群山环绕、两江环抱,而罗马仅有一条台伯河穿城而过。在我的中国之旅中,唯有福州能与重庆周围的景致相媲美,但福州显得更为精致小巧,一览无余,变化略显单一。”

关于地方的风俗和信仰,庄延龄也有深入的探讨,“离开重庆城数英里,目光所及之处,道路两旁尽是连绵不断的墓碑和坟冢。许多墓穴被称为生基,据我了解,这是在两百多年前收复四川的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后,由有善心的人士为安置遗骨所建。”“出发后不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口厚重的制盐铁锅倒扣在石柱上,位于距离重庆一英里多的道路右侧。我的苦力头目解释说,这是用来镇鬼的。我询问为何要使用如此昂贵的盐锅——它的重量超过了一千磅。他回答说,只有这样的重量才能镇压那些常从你周围的坟墓中悄然逸出的幽魂,而盐船不时从其下驶过,心怀家国的盐商们出于这个目的,便献祭了这口盐锅。”

抵达佛图关时,他再次注意到牌坊和摩崖石刻,“佛图关那里矗立着高出水面约1000英尺的山岩,宛如微型的直布罗陀,扼守着通往重庆的唯一陆路通道。这条道路从南侧攀岩而上,景色非常富有画意——石壁上刻满了色彩斑斓的浮雕,有的祭祀神灵,有的颂扬先贤,表彰贞节烈女的牌坊尤为精美。”

谢立山:物产、产业的广泛普查

谢立山原名亚历克斯·霍西(Alex Hosie),曾任英国驻重庆领事、驻成都总领事等职,自1876年始,受英国政府之派,在中国从事外交、考察等工作。自1881年起,他在重庆任职的三年期间,于1882、1883、1884年三次考察中国西部,搜集有关商业、地理等各方面信息。后形成著作著有《满洲》(Manchuria:Its People,Resource and Recent History)、《四川的物产、实业和资源》(Sze-chwan:Its Products,Industries and Resources)《追寻罂粟花的踪迹》(On the Trail of the Opium Poppy)等。

图片

 罗伯特·劳根·杰克标注的谢立山巴蜀考察线路

谢立山于1881年2月11日(农历正月初四)启程,对四川和云南的部分地区进行了物产考察。正值中国新年,各行各业暂停数日。他详细记录了重庆城西的佛图关。

佛图关,一座位于砂岩半岛上的小城,俯瞰着长江与嘉陵江的分水岭。在新牌坊村入口附近,中途可见一片宽阔的穆斯林墓园,它向长江左岸倾斜。重庆的回民数量众多,他们的存在为外国居民带来了日常所需的几样奢侈品。佛图关西门内有一座宏伟的庙宇,专门供奉蚕神,周围环绕着成片的桑树。除了这座庙宇,城中的其他建筑并无特别之处。然而,西门外,几座精美的石牌坊横跨道路,路旁还立着石碑,上面刻着已故官员的功德与孝行。

佛图关以西,地势逐渐起伏,低矮的丘陵与平原交错,农舍隐匿于竹林之中——这表明当地民生的安定。村落与市镇随处可见,后者商业繁荣,堪比围城。平原上,小麦、豆类、油菜、罂粟和豌豆生长得十分茂盛,水田已经灌满,为夏季播种做好了准备。山坡上也遍布着豆类植物,即便在贫瘠的土壤中也能茁壮成长。低矮的乌桕树散布在岩石地上。在道路旁,巨榕树的浓荫下,客栈和茶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邀请旅人停下脚步,稍作休息。

伊莎贝拉:年迈体衰扁舟过三峡

图片

伊莎贝拉·伯德(Isabella Bird)是一位杰出的女性,她不仅经验丰富,还是一位旅行家和成功的作家。自1879年首次访问中国以来,她便对中国这片土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95年,为了探索巴蜀地区的神秘,当时已64岁且健康状况不佳的伊莎贝拉,从上海启程,先乘坐外国轮船,然后换乘帆船从宜昌出发,穿越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经过奉节、云阳,最终抵达了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接着,她又从万县出发,走陆路经过梁山县(今重庆市梁平区)到达阆中,辗转抵达成都后,继续向西进发,沿岷江顺流而下,经过眉山、乐山、泸州,最终到达重庆。在旅途中,她详细记录了所见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并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珍贵的早期中国影像资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图片

罗伯特·劳根·杰克标注的伯德巴蜀考察线路

在伊莎贝拉·伯德的著作中,有三部作品聚焦于中国——《西藏人》(The Tibetans)、《照相中国》(Chinese Pictures: Notes on photographs made in China)以及《扬子江游记》(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特别是《扬子江游记》,它吸引了广泛的注意。

伊莎贝拉·伯德以其广博的见识,生动地描绘了她眼中的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商业中心,重庆是帝国中最繁忙的城市之一。其建设者选择了一个缺乏扩展空间的地点,货栈、会馆、商行、店铺以及贫富居民的住所,密密麻麻地挤在陡峭的沙岩上,或者位于长江与其最大北方支流嘉陵江之间的半岛上。这两条江在冬季水位上升时,可以升高100至400英尺。当我乘船顺流而下,下方是汹涌的急流,水几乎淹没了半条船,还淹死了一只鸡。这让我想起了魁北克,也让我想起了在城墙尚未拆除时,房屋拥挤的爱丁堡。”

对于这个多坡道的山城,伊莎贝拉·伯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重庆府的详尽描述屡见不鲜,而我能提供的印象却寥寥无几。通往太平门的路需要攀登一段阶梯,这是挑水夫的必经之路,总是泥泞不堪;路上挤满了挑运棉花的苦力。”

利顿:考察川北沿途经贸

乔治·约翰·勒塔布莱尔·利顿(George John Letablère Litton),一位拥有伊顿公学和牛津大学教育背景的英国前驻华领事。1895年12月5日,他被派往中国,担任学生翻译官,随后在1898年至1899年期间担任重庆代理领事。重庆自1891年正式开埠以来,成为长江上游首个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英国在此设立领事馆,旨在拓展对西南地区的贸易和政治影响力。利顿是英国驻重庆领事馆早期核心官员之一。在任期间,他向英国政府提交了关于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的详尽经济和军事报告,内容涵盖川盐、矿产资源等领域,并积极支持探险家对四川盆地进行地理考察(例如长江支流的测绘工作)。正是由于利顿的诸多努力,他离任后,重庆领事馆于1900年升级为总领事馆,成为英国在西南地区的重要外交中心。

图片

罗伯特·劳根·杰克标注的利顿巴蜀考察线路

在1898年4月,利顿向英国外交部提交了一份名为《川北游记》(Report of a Journey to North Ssu-ch'uan)的报告。该报告详细记录了他从重庆出发,途经合川、阆中、南川、成都等地的考察之旅。他沿着前辈庄延龄曾经走过的路线,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和交通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报告中提到:“从重庆府下游的小镇出发,经过合州、顺庆,直达保宁府的北道,最终在广元县与成都至北京的大道交汇。这条路线沿途的风景相对单调,与岷江、沱江沿岸以及成都西部的冲积平原相比,或是与川东梁山、万县一带盛产鸦片与稻田的富饶地区相比,都显得贫瘠荒凉。”

由于利顿的工作地点在重庆,他对这座熟悉的城市没有过多描述。然而,对于合川,他却有详细的记载:“北道上的第一重镇合州,距离重庆府大约60里。如果遇到江水水位较低,可以走捷径穿越江北的低山到达悦来场镇,再乘船穿过合州峡谷。合州以煤矿和石灰窑著称,所产的煤矿不仅供应重庆,还通过涪江运往遂宁、太和镇、射洪等地,用于盐灶。”“合州城位于涪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沙洲上,两江汇流处的南岸拥有一个天然良港,那里停泊着众多的煤船、棉船和粮船。”

巴蜀山川的风物观察

除了欣赏沿途的风景,细细品读这些考察者的报告或游记,我们还能发现大量关于巴蜀地区风土人情的记录。当李希霍芬抵达江津县附近的中白沙(Tschung pai scha)时,他可能已经闻到了当地的酒香,“此地因其高粱烧酒而闻名”。

江津县以橘树林而著称,还在泸州附近时,它已经成为美丽的点缀。从石门(Schi monn)开始,几乎到重庆府为止,江两岸的大部分山坡上都覆盖着橘林。在果季,每棵树上都挂满了数千个果实,现在正是花期,散发出怡人的芳香。

李希霍芬还详细比较了江津橘柑与欧洲橘子的风味,“橘子是江津重要的贸易品。这里的橘子完全可以与我们最好的西里西亚的橘子相媲美,甚至平均个头更大。它们像那些薄皮、易剥的橘子一样好剥,拥有最佳的香味,既甜又嫩,嫩得可以吃得一干二净,它们入口即化,这是唯一能与欧洲的橘子相提并论的橘子”。

当行至永川城外,贝德禄注意到了当年水稻丰收的景象,“到处都是耕地,每一寸土地都有人种植庄稼,主要以梯田为主。当地人很少种植小麦,因为四川南部的人——至少是四川南部的人——习惯吃稻米。这里的降雨并不规律,但今年稻子的产量达到了最高产量的九成之多。根据我的记录,今年四月里有10天雨水,五月有11天,六月有13天,七月有9天。据说稻子要丰收,主要得指望六月里雨水充足而七月里天气晴朗,不过在七月初有少许雨水也是有益的。”

庄延龄较早地关注到了黄葛树,“榕树——此树或许就是本地所称的黄葛树,李希霍芬称其为无花果树。”在成渝古道的行进过程中,他还仔细观察了龙骨车,“这种灌溉水车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器械,形制全国统一。其主体由一根雪松或紫杉木开槽而成,长约十二英尺,深一英尺,宽半英尺,两端开口。以橡木制成的链条上,每隔五六英寸固定一片柳木制作的方形挡板,约四英寸见方”,并细致描述了这种农业工具的设计原理,“其链条结构如下:每节链环呈楔形,宽端分叉以嵌入后一链环的窄端,二者以橡木销钉连接,确保活动灵活。因链环为楔形,挡板可自然贴合,另以螺帽加固。此器械可手摇驱动,也可脚踏驱动(需架设木架,适用于大面积灌溉),皆由两人协作,效率大致相仿”。

谢立山抵达荣昌县城时,对当地的夏布赞不绝口,“此地以猪种优良、竹扇与夏布闻名。河岸精心培植制扇竹材,夏布则以当地广泛种植的苎麻(Boehmeria nivea)纤维织就。与西方不同,中国人尚未采用机械剥麻以保留丝质光泽,全赖手工。麻茎从田间割下后运回家中处理:先徒手剥下茎皮,浸水片刻,再用左手的铁制宽指环与钝刃弯刀快速刮去外层青皮,留下洁白内芯纤维。随后由妇女撕捻成线,以备织造。”

1898年,英国商人阿奇博尔德·立德(Archibald Little)为了证明川江(宜昌至重庆段)可通航轮船,定制了一艘载重7吨、马力仅10匹的小火轮“利川号”(Leechuan),试图冲破高山、深峡和险滩的束缚,开辟快捷的川江航线,搭建起外界进入巴蜀地区的快车道。而在此之前,大量海外人士跋山涉水,或从水路,或从陆路,为了一睹这内陆腹地的真容,费尽周折。

继承了大航海时代先驱者们的勇气和经验,罗伯特·劳根·杰克在深入中国西部之前,也广泛查阅了先驱们的资料,并作为致敬和科学记录,将他们的足迹绘制在一幅地图之中。正是近代以来这些西方考察者们的一次次深入与探索、记录与传播,让世界逐渐看到了巴蜀,也让我们通过他们看到了世界,搭建起重庆、西南与世界的跨文明之桥。(感谢重庆自然博物馆张颖、旅德学者牛佳良对此文的支持)

图片

(自2025年1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枇杷山书院举行“寻影巴蜀”系列微展览,5月,第四场展览将以“踵事增华 行远自迩——一幅地图中的早期西方考察者群像”为主题,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视野下,以一位苏格兰裔地质学家罗伯特·劳根·杰克穿越中国腹地的一张地图为线索,再次讲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关链接:既下渝州,也过益州——1908年德国建筑学者巴蜀纪行(上)

相关链接:既下渝州,也过益州——1908年德国建筑学者巴蜀纪行(下)

相关链接:既察经贸 亦观乡土——1903年德国驻宜昌领事巴蜀纪行(上)

相关链接:既察经贸 亦观乡土——1903年德国驻宜昌领事巴蜀纪行(下)

图文:张真飞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