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清代周茹荼墓志考——兼析《彝山迂言》及其现世价值
清代周茹荼墓志考——兼析《彝山迂言》及其现世价值
发布人:  2025-07-29
涪陵区博物馆库房珍藏着两方清代墓志(文物编号分别为11239、11240),其边长均为71.9厘米,厚度为11.2厘米。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这两方墓志被定名为“清墓志”。然而,由于风化严重,一直没有人对其进行深入考究。近期,经过拓印和辨识,意外发现它们竟是清代一代帝师周煌的曾祖周茹荼的墓志(见图一、图二),且这两方墓志均无墓志盖。

图片

图一 周茹荼墓志铭拓片

图片

图二  周茹荼墓志铭拓片

周茹荼在《清史稿》及《清代职官年表》中均无记载,其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然而,周茹荼酷爱读书,在为官治家方面颇有建树。晚年所著《彝山迂言》[1]一书,蕴含了为人、治学、修身的真谛,旨在训示后世子孙谨遵教诲。本文将对清代周茹荼墓志进行考略,并浅析墓志所载《彝山迂言》及其现世意义。

 

一、墓志录文

皇清诰赠光禄大夫、工部尚书、明湖南路总兵、官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彝山周公墓志铭。

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大司空海山周公[2]捧家状,属门下士蒋士铨[3]志其曾祖明总戎彝山公之墓,再拜而观之,不敢辞。按状,公讳茹荼,字自饴,号夷山,别号丹井。先世居楚之营道县,仕元爵万户公之祖,隐姓名称伏三郎者,为濂溪先生[4]八世孙。明初徙居蜀之涪州相公堡,二传至升公以孝得旌官铜陵令,又二传至显风公由孝廉同守开封,又二传至梓溪公,官武昌郡丞,有治行,铸钱【铁】像于彭家泽,后以转运军饷有功,万历中追封虬侯。生诚所公[5]以父勋录用官神枢四营副将,娶丰城矗【聂】氏,是为总戎公考妣,生子三,总戎公其季也。公幼极聪敏,既长淹贯经史,习韬铃,具文武才略。崇祯甲申北京陷,蜀有姚黄之寇,张献忠复入川,三路犯涪。里儿□【群】噪夜半撼公扉,预【欲】推戴弄兵,公叱去之。师相王春石,公乡人也,故重公,适以礼聘公入幕府。因仗剑往徙至綦江,奉檄佐镇将贾联登,恢复各路。明年渡江津、永荣、铜壁等十余县。寻,复捷屡上,为忌者中沮,乃驻师。时诚所公以家避难桐梓。公诣军门,请以兵马属营弁杨某,自往省亲,旋以病不能返,部卒乃杀杨而散。公方欲收合余烬【众】,会重庆陷,遂走江津谒忠国王,公因入幕时粮余【饋】久绝,人心汹汹,公劝移师镇安就食,徐规进取。忠国善其议,公于是率兵前驱,所过无犯。有弁犯法,当斩。公为谏止,忠国怒曰:汝替若死耶?公厉声曰:某死,则无敢言之人,若死,则无敢战之将。遂得释。军中厉禁:兵弁藏烟草者,主帅坐骈戮。有贩客匿烟货担中,公侦如【知】,急遣仆夜往,除旦鞫之,无实,尽释去。既而遵义、重庆、成都等处以次收复,皆公功,朝命于是拜公湖南路总兵。未几,忠国死,伪秦王某将叛,欲罗致公。公逆窥其隐,力拒之,乃以终养解官去。辛卯、壬辰、父母相继卒。康熙初挈家返涪,乙巳,迎柩于桐梓,归葬,而功名之念隳矣。甲寅,滇逆伪师慕公名,遣币聘,公掷骂曰:庸奴我岂从贼者?次子儒进曰:激则致祸,儿往试谢之。至阆中,被留为质,公愤恨成疾。长子俨出奇计,往来漠【汉】沔间,竟挈弟返,公喜,病为【少】间。庚申九月,公复卧病。值谭宏乱,贼夜半薄公室,二子仓卒救御,俨被重伤,儒乃殉。夫人旋以恸儒卒,明年,都督李公欲尽残余党为公雪仇,公亟使尼曰:震霆遍摧,杀戮相报,宁受始殃,勿延终祸。李闻而叹曰:长者也,乃止。公之教子,当【尝】曰:望汝为一品人不望汝为一品官。作训辞,及彝山迂言以为戎,疾既革(图三、图四),仰天太息曰:始吾疑伏波裹尸语以为矫,今而后,乃知许国者固自有志也,泫然而卒,于戏。公生胜国末季,投笔从戎,历战阵十余载未尝杀一不辜,而全活无算,古名将阴功,何愧焉。洎天下初定,公于倾侧扰攘间,用兵如神,恢复边城,涤除凶焰,有席捲风驰之势,勋名烈矣。顾观时知止,解甲归田,贼饵争投,屹然不动,乃至室毁□伤老苑邱园,困穷不悔,非道力圣凝能若是乎。公少时遇道士召使学仙,公不可,乃阴语人曰:功名士也,廿九年后当来导,然勿嗜杀人,厥后昌夷【矣】。乙己冬复有道士途招之,公请葬亲讫,从之游。后虽不果去,而纩历二日,体尚柔和可举,或疑为同化蝉蜕之异。史载李泌不报人仇,张咏前知来去,各有神仙姿表,公其侣与?惟限于运会,遂令忠义莫伸,稿形牖下,亦可悲己!公生于万历四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以康熙三十二年二月二十四日卒,年七十有七,以曾孙煌,官赠光禄大夫、工部尚书,配吴,奉一品夫人。子二:俨,康熙庚午举人。儒,铜梁庠生。乾隆七年,俱旌表孝子孙六人,曾孙十六人,元孙三十九人。葬涪州长里磨沱山莊子,俨祔葬于右。铭曰:

荣【崇】文定蜀,间【闾】井不惊;曹彬帅师,善良弗刑。公兼有之,完节与名。桓桓将帅,久乘富贵,功名不终,祸积为崇【祟】,公殷鉴之,角巾而退,不嗜杀人。其后则昌,忠孝之门,节义文章,振振绳绳,接武朝堂。塚象祁连,巴山并峙。

图片

图三《彝山迂言》

图片

图四《彝山迂言》

公偕赤松,时一莅止,爱【爰】遗微【徽】,泐铭为史。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加二级、门下晚学生蒋士铨顿首拜撰。

 

二、墓志与《涪陵周氏家谱》墓志内容之比较

《涪陵周氏家谱》(以下简称《家谱》)重修于民国二十七年,是研究涪陵明清重要历史事件及帝师周煌的重要资料。在《家谱》卷三“墓志”(图五、图六、图七、图八、图九)记载有周茹荼墓志文,可与墓志铭拓片(以下简称拓片)进行比较。

拓片内容为皇清诰赠光禄大夫、工部尚书、明湖南路总兵、官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彝山周公墓志铭;《家谱》记载明诰授光禄大夫、明湖南路总兵、官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彝山周公墓志铭。

拓片内容为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大司空海山周公;《家谱》记载明总戎彝山周公殆七十有九年公曾孙少司马海山周公视浙学已三载。

拓片内容为蒋士铨志其曾祖明总戎彝山公之墓;《家谱》仅记载蒋士铨撰公墓志,少了人物关系曾祖总戎公彝山之墓。

拓片内容为后以转运军饷有功,万历中追封虬侯;《家谱》记载王阳明[6]抚赣平宸濠乱公将转运军饷有功,多了王阳明抚赣平宸濠乱。

拓片内容为生诚所公以父勋录用官神枢四营副将,娶丰城矗氏;《家谱》记载生诚所公以父勋录用官神枢四营副将诰封荣禄大夫,娶丰城矗氏封一品太夫人,多了诰封荣禄大夫和封一品太夫人,强调了官职和封号。

拓片内容为公之教子当曰;《家谱》记载公撰著最富,晚年尽焚之。其教子曰,多了“撰著最富,晚年尽焚”之语。

拓片内容为公少时遇道士召使学仙;《家谱》记载涪人之曰公少时遇道士召使学仙,多了涪人之曰。

拓片内容为朝堂塚象;《家谱》记载侍郎塚象。

拓片内容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加二级、门下晚学生蒋士铨顿首拜撰;《家谱》内容为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充,武英殿纂修官加二级门下晚学生铅山蒋士铨顿首拜撰文。

图片

图五 周茹荼墓志摘自《家谱》

图片

图六 周茹荼墓志摘自《家谱》

图片

图七 周茹荼墓志摘自《家谱》

图片

图八 周茹荼墓志摘自《家谱》

图片

图九 周茹荼墓志摘自《家谱》

 

三、《彝山迂言》原文及译文

原文

译文

予行年六十余,方才将几个字认得真。

我到了六十多岁的时候才真正认得几个字。

一曰拙:智巧之不如愚鲁者,智巧纷絮,而愚鲁宁一也。

一个是“拙”字。机谋巧诈之人比不上愚笨憨直之人,因为智巧之人思绪繁杂、计谋众多,行事易受各种机巧想法干扰,难以专注;而愚鲁之人思想单纯、行为执着,能保持一种专注和坚定。

一曰静:英雄之不如圣贤者,英雄侠险而圣贤安稳也。

一个是“静”字。英雄比不上圣贤的地方在于,英雄的行为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而圣贤则给人以稳定和平静的感觉。

一曰大:凡庸之不如豪杰者,凡庸徒庇于人,而豪杰必思所以庇人也。

一个是“大”字。普通人之所以不如英雄豪杰,是因为普通人总是依赖他人的帮助和保护,而英雄豪杰则会思考如何给予他人保护和支持。

一曰宽:事势仓忙,宁退一步,向中间理会。

一个是“宽”字。当局势匆忙紧张时,宁愿退一步,更全面地去处理问题。

一曰厚:资性急刻,宁缓一念,养一身和平。

一个是“厚”字。如果一个人天生性格急躁且待人接物较为苛刻,那么他应该学会在每一个想法和行动前稍作停顿,以培养出全身上下、内外一致的平和之气。

一曰慎:为人不可为与不能为之事,当计如何下手,如何结煞,事成作何等形状,不成落何等名目,心不徒劳,身不徒苦。若一味从利害起见,则必无不至矣。

一个“慎”字。面对不该做或无力完成之事,需谋划如何开始、如何收场;要预想成功时的局面,也要预估失败后的评价。如此,心力才不白费,行动才不徒劳。若只以利害得失为出发点,则可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司马温公训子康曰:“居官必贿者,居乡必盗。”可见“贿”之一字,不独速祸,实关人品。予每见官以贿成者,还以贿败。至于败,则于己无秋毫之益,而且有泰山之损矣。予因申其说曰:“居乡必俭者,居官必廉。”俭于威仪,则温恭方直,动如天则也。俭于守身,则如临如履,德之所以共也。俭于与人,则爱身者不敢侮于人,敬身者不敢慢于人,爱敬至而德化施,可以言宜家者,可以言教国人也。汉诸葛武侯曰:“俭以养德”,此之谓也。

司马光教导他的儿子司马康说:“为官者若必行贿赂,退居乡里时必行盗窃。”由此可见,“贿”这个字,不仅会加速灾祸,更关乎人的品格。我常见官员靠贿赂上位,最终也因贿赂败露而身败名裂。待到败亡之时,对自己无丝毫益处,反而招致如泰山崩塌般的巨大损害。我因此引申他的说法为:“退居乡野时懂得俭约道理的人,做官了一定会廉洁奉公。”俭,表现在人的仪表态度上,就是温和恭敬,正直大方,行为举止都符合最高的行为标准。俭,体现在守身方面,则做事小心谨慎,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形成了人的高贵品格。俭,在与人相处上,爱惜自己的荣誉就不敢去侮辱别人;看重自己的人格尊严就不敢怠慢别人。富有爱心和自尊心就有一种道德感化力量,然后就可以谈怎么维持家庭,也可以谈怎样教化国人了。蜀汉武侯诸葛亮说:“用‘俭’来涵养美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汉杨修从曹孟德为行军书记,初不知曹公为忌才者,而恒露聪颖,卒以鸡肋见杀。祢衡有才望而性刚直,因得罪,充鼓吏,仍傲岸肆言辱人,曹公假手黄祖杀之。呜呼,修之见杀,以露己之长也;衡之见杀,以执己之拗也。可见士人当善全其身名。

东汉时期的杨修担任曹操的行军主簿时,起初并未意识到曹操是忌惮才学之人。他屡次显露聪明才智,最终因“鸡肋”事件被杀。祢衡才华出众、声望显赫,但性格刚烈耿直。因触怒权贵,被贬为鼓吏(击鼓小吏),却仍傲慢无礼、口出狂言羞辱他人。最终,曹操借黄祖之手将其杀害。唉!杨修因显露才干遭诛,祢衡因固执刚愎见杀。可见士人当妥善保全自身性命与声名。

汉马援兄子喜议讥而通轻侠,援在交趾以书晓之曰:“吾欲尔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名,耳可得闻,口不可言也。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又汉史载昭烈遗诏曰:“人生斯世,惟德足以服人。”夫以伏波昭烈之为人,而其言若是,世未有不长厚而能为英雄者。

东汉马援的侄子喜欢讥讽议论他人且结交轻浮的侠客。马援在交趾写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听闻别人的过失时,要像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见,但嘴里不可说出来。喜欢议论别人的长短,妄自为别人定是非正误,这是我最讨厌的事。”此外,《汉史》记载昭烈帝的遗诏说:“人活在这世上,唯有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使他人信服。” 像伏波将军、昭烈帝这样的为人,却能说出这样的话, 这世上从未有品性不宽厚仁德却能成为英雄的人。

颜之推家训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爨(弭)。譬如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为无颓毁之虑。如鼠雀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不可救也。仆妾之为鼠雀,妻子之为风雨,甚哉!”夷山闻而善之曰:“惟如此而后天下父子兄弟之道尽,彼嫌疑于其间者,大抵鼠雀与风雨耳。”

颜之推家训说:“父子之间应保持威严,不可过分亲昵而失去庄重;亲人之间的关爱不可简慢敷衍,若态度简慢,则父慈子孝的互动难以维系,若过分狎昵,子女易生怠惰轻慢之心。兄弟之间的关系,与旁人不同。彼此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和埋怨;但因为关系亲近,即使产生了不满,也容易消除。我们来拿房屋做比喻,当房子出现了一个小洞就立刻堵塞,出现了一条细缝就马上填补,那就不会有倒塌的危险。假如对麻雀、老鼠的侵害也不在意,对刮风下雨的侵蚀也不提防,那么,等到墙壁倒塌,屋柱摧折时,就无从挽回了。女仆、婢妾比那麻雀、老鼠,妻儿比起来那风雨,他们的危害怕是还更厉害吧!我听闻后深表赞同,说道:“唯有如此,天下父子兄弟间的纲常才能得以实现。那些在亲情间制造猜忌隔阂的言行,不过如同鼠雀争斗、风雨侵扰般微不足道罢了。”

朱詹家贫不火,乃时吞纸,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饥虚觅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为孝元所礼。士人当如此力学。

朱詹家境贫寒,经常无法生火做饭,便吞食废纸充饥;寒冬没有毡被御寒,只能抱着狗睡觉取暖。狗因饥饿跑出去觅食,朱詹呼唤它也不回来,哀伤的喊声惊动邻里。即便如此,他仍未荒废学业,最终成为学士,受到梁元帝的礼遇。读书人应当像这样勤勉治学。

宋清献公帅蜀时,于驿馆见官妓,簪杏花一枝。公戏之曰:“髻上杏花若可幸?”妓应声曰:“枝头梅子岂无媒?”是夕使仆召之,逾时不至,方再速之,因周行室中,忽厉声呼曰:“赵拤不得无礼。”急命止之。其仆于幕后应声曰:“仆知相公必能以理制欲,此妄念不逾时自息,仆实未尝往也。”士人当如此克欲。

北宋名臣赵抃任四川安抚使时,在驿馆遇见一名头戴杏花的官妓。赵抃调侃道:“你发髻上的杏花真是幸运啊?”官妓即刻回应:“枝头梅子难道会缺媒人?”当晚,赵抃派仆从召她前来,久候未至,正欲再催时,他却在房中踱步徘徊,突然高声自斥:“赵抃!你岂可如此无礼!”急忙命令仆人停止行动。仆人在帘幕后应声回答:“我早知道相公必定能用理性克制私欲,这种荒唐念头过不了一会儿就会自行消散,所以我其实根本没去。”读书人克制欲望,正该如此。

汉武乡侯处隆中,则不求闻达。及相蜀,语后主曰:“臣成都有田桑,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不治生活,以长尺寸。”士人当如此持己。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不追求显赫名声与通达仕途。等到他担任蜀国丞相后,对后主刘禅说:“臣在成都有田地桑园,子孙的衣食用度自然充足有余。臣在外任职时,从不经营私人产业,来增加分毫财富。”士人应当以这样的标准要求自我。

萧酂侯为相,居家不为垣墙,田地取其鄙硗者,曰:“子孙贤,师吾俭;子孙不贤,不为势家所夺。”士人当如此治家。

萧酂侯担任丞相时,治家不修建围墙,选择贫瘠坚硬的土地作为田产,并说:“子孙若贤德,自会效法我的节俭;子孙若不贤,这些薄产也不至于被权贵之家掠夺。”士大夫治家应当效仿这种理念。

曹彬下江南,不妄杀一人。克城之日,一缕青烟,万门生气。士人当如此阴德。

曹彬攻取江南时,不妄杀一人。城池攻克之日,一缕青烟升起,万户重现生机。士大夫应当积累这样的阴德。

公叔文伯之母,季康子之从祖叔母也。康子往焉,阖门而与之言。男不入内,女不出外。孔子闻之,以为别于男女之礼也。士人当如此有别。

公父文伯的母亲,是季康子的叔祖母。季康子前去拜访她时,她闭着门与他交谈。男子不进入内室,女子不走出外庭。孔子听闻此事,认为此举符合男女有别的礼制。士大夫阶层应当这样严守男女之别。

明道先生,每燕居处,俨如泥塑人,其应接时,则浑是一团和气。士人当如此冲抑。

明道先生平日闲居独处时,庄重肃穆如同泥塑的人像;但待人接物之际,却全然是一派温和亲切的气象。读书人应当效仿这种内敛谦和的修养。

春秋时鲍叔牙与管夷吾交善。夷吾有言曰:“吾尝与叔牙贾,而货财多自与,叔牙不以我为贪,知吾贫也。尝三战三北,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尝三仕三已,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时有利不利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夷山子曰:“甚哉!夫人之知,贵相知心。若鲍子可谓不负所知也。彼朋友且然,而况家庭骨肉之间乎?”士人当如此相谅。

春秋时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管仲说:“我曾经和叔牙一起做生意,赚来的钱我总是多分自己一些,叔牙没有说我贪心,他知道我家里太穷了。我曾经三次上战场三次当逃兵,叔牙没认为我怕死,他知道我家里还有老母亲在。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撤职,叔牙没认为我是个不争气的朋友,他知道我时运有不顺利的时候。生我的人是我的父母,而能理解我的人只有鲍老夫子呀!”我说啊:“了不起呀!这人与人相处,最可贵的是互相知心。像鲍叔牙,真可以说是知心知底的人了。他们朋友之间就能相知到这种程度,何况家庭骨肉之间呢?读书做官的人应当像这样彼此真心相待。

余家因世乱,苦无全书,不能博涉古人之嘉言懿行。又愚拙善忘,更不能多识。仅从掌记余略,录数事以为子孙立身行己之鉴。夫士人读书,希圣希天,何取此而屑屑法之?然循是习而安焉,亦行远自迩之助也。

我的家族因世道动荡,苦于没有完整的藏书,无法广泛涉猎古人的善言美行。加之我资质愚钝又健忘,更难以记诵诸多道理。只能从零散的笔记中摘录几则事例,作为子孙立身处世的借鉴。读书人本应追求成圣达天的境界,何必拘泥于这些琐碎事例?但若能遵循这些事例躬行实践,亦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根基。

人生百年,苟欲为人,期于名义有所成立,须知无一时一事不当在真实道理上用功。孔子自十五志学,而立而不惑,而知天命而耳顺,至七十始从心所欲,至圣生知,生民未有之孔子,其学力一层深一层,功候尚是随年而进,难期速化,况学知以下者哉!

人生百年,倘若想要真正做人,期望在名节道义上有所建树,就必须明白:没有一时一刻、一事一物,不应当在践行真理上下功夫。孔子从十五岁开始立志求学,三十岁才取得初步成功,四十岁时基本上算一个明白人,50岁洞察天道规律与自身使命,60岁能融通不同观点,理解万物存在的合理性,到七十岁时,实现自由与规则的统一。孔子作为“生而知之”的至圣,是自有人类以来未曾有过的伟人。他的学问造诣一层深似一层,修为境界仍随年龄增长而渐进,难以期望速成,更何况资质在“学而知之”以下的普通人呢!

 

四、《彝山迂言》现世意义

(一)史学研究意义

志曰:“崇祯甲申北京陷,蜀有姚黄之寇,张献忠复入川”讲的是崇祯甲申年(1644年),李自成带领他的军队朝北京进发,明崇祯政权危在旦夕。4月25日(农历三月),大顺军会师北京城下,农历的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亲自指挥大军环攻九门,不久后崇祯皇帝自尽,明朝灭亡,史称甲申之变。“姚黄之寇”是当时活动在四川地区的一股武装势力。在明朝末年天下动荡的背景下,四川地区的社会秩序亦遭受了严重冲击。“姚黄之寇”的兴起使当地局势愈发错综复杂,对四川百姓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稳定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为研究甲申之变、张献忠屠川事件,以及姚天动和黄龙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川东北地区的活动,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证据。

(二)价值观培育和家风传承意义

《彝山迂言》是周茹荼从浩瀚古籍中汲取精华,并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阅历所撰写的训示后世的谨言。即使置于当今时代背景下,其内容依然不过时,对塑造价值观和道德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文中“智巧之不如愚鲁者,智巧纷絮,而愚鲁宁一也”,“凡庸之不如豪杰者,凡庸徒庇于人,而豪杰必思所以庇人也”等语句,所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有助于我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认知。当今,越来越多的家庭注重家风建设和传承,培养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成员。这些个体在社会中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进而带动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家风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其发扬光大。通过家风传承,传统的文化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生活智慧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延续和发展,从而保持文化的延续性和活力。

(三)廉政教育意义

志曰:“公之教子当曰:望汝为一品人,不望汝为一品官。”此言彰显了一种重品德修养、轻官位权势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品德和操守是为人的根本,而非官职的高低。这与众多古人的清廉思想一脉相承。《彝山迂言》有云:“居官必贿者,居乡必盗。”“予每见官以贿成者,还以贿败。至于败,则于己无秋毫之益,而且有泰山之损矣。”此语正是对廉政思想的深刻阐述。廉政教育对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周茹荼的墓志铭及《彝山迂言》进一步丰富了清末历史人物的研究内容,为探究清末涪州历史人物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相较于《涪陵周氏家谱》,它们还发挥了匡谬正误的重要作用。自明代迁居涪州以来,周氏家族一直重视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至周茹荼一代,已基本形成了成熟且良好的家族文化。其后世继承优良的家族传统和崇高的道德风尚,在涪陵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族人中或考取科名,或高中进士,或成为孝子忠臣,或涌现出孝女节妇。这见证了在战火纷飞、局势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一个家族从移民拓殖到跻身仕宦的坚韧奋斗历程,仅半部家族史便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清代周茹荼墓志铭及《彝山迂言》同时为乡邦文献研究及《涪陵周氏家谱》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注释:

[1]《涪陵周氏家谱》卷一,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重修,家训(二十六)周俨撰。

[2] 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出版,1927年,卷三百二十一,列传一百八,第10782页-10783页。

[3] 张东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江西省教育厅,2023年4月,第43卷第2期,第87页。

[4] 姚选民:《学习时报》 ,国家行政管理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1年8月20 日第006 版第1页-2页。

[5]《涪陵周氏家谱》卷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重修,第二十六篇。

[6] 桂怀敏:《文化集萃》 ,今古文创杂志社,2025年第16期,第67页。

图文:李振文 周虹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