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重庆大足区尖坡儿、垫湾宋代石室墓考古发掘收获
重庆大足区尖坡儿、垫湾宋代石室墓考古发掘收获
发布人:  2025-09-09

一、前言

重庆市玉滩水库工程位于重庆市大足区西南部,是沱江一级支流濑溪河上以解决供水问题为主的综合利用工程,是重庆市西部地区的重要供水枢纽。为配合玉滩水库工程建设,更好地保护地下和地面文物,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下同)于2008年2月至3月,对工程征地区开展了拉网式的文物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发现地面、地下文物点共49处。2009年2月至9月,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对玉滩水库建设工程征地区内的26处文物点(地下文物点24处,地面文物2处)开展了抢救性考古工作,发掘面积共4712平方米。其中大足区尖坡儿宋墓、垫湾宋墓是本次考古发掘的两处文物点,出土有瓷罐、碟等文化遗物。现将发掘情况及收获介绍如下。

图片

图一 大足区尖坡儿宋墓、垫湾宋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二、发掘概况

(一)尖坡儿宋墓

尖坡儿宋墓位于大足区珠溪镇盘龙村。墓地地处缓坡地带,周围种植有胡豆、油菜等农作物。此次发掘布10米×10米探方1个,编号2009DZJT1,发掘面积100平方米,发现并清理长方形竖穴土圹石室墓3座,墓向基本一致,均坐东南朝西北,自北向南依次为M1、M2、M3,均为单室墓(图二)。

图片

图二 尖坡儿宋墓探方及墓葬分布示意图

1.2009DZJM1  

M1位于T1东北部,叠压于①层下,打破红褐色生土。该墓盗扰严重,墓室内未发现葬具和人骨。室内堆满红褐色砂土,夹杂较多碎石板(图三)。

该墓为竖穴土圹仿木结构石室墓,墓向315°。墓圹长4.40、宽2.00、深0.30~2.10米。墓室为单室,由大小不一的厚重条石砌筑,平面呈长方形,墓室内长2.90、宽0.88、高1.70米。由墓门、侧龛、后龛、棺台和藻井等组成,除墓门破坏严重外,其余各部分保存情况较好。

墓门:保存较差,仅存两侧门柱。

侧龛:由壁基、壁柱、后壁、龛楣等构成。左右侧龛形制大小相同,均宽0.58、高0.72、进深0.06米,侧龛纵剖面呈正方形,右龛保存情况相对较好。龛内浅浮雕双扇门扉,门扉上雕刻格眼、腰华板、障水板及门环,左右两侧格眼内雕刻四直毬纹,腰华板及障水板雕刻折枝花草纹。门框外为仿木结构的方形立柱,雕工细致精巧(图四、五)。

后龛:由壁基、龛基、后壁等组成。面阔0.50、龛高0.70、进深0.30米。内浅浮雕穿斗抬梁仿木结构牌楼,楼上饰双重斗拱。龛中雕刻单扇屏风,上部两格眼内雕刻柿蒂花纹,障水板中部雕刻两朵牡丹花,屏风前雕刻一把靠椅,椅上铺坐垫,屏风两侧各高浮雕一侍女,身着褙子,窄袖,衣长过膝,左侧侍女梳云形髻,双手捧一物于胸前,呈微笑状;右侧侍女梳云形髻,双手交握于胸前,恭敬地站立着,似乎在等待着主人落座(图六)。

墓顶:墓室顶部用5块石板拼成两个三角形藻井顶,两个三角形藻井之间石面浅浮雕莲花纹(图七)。

棺台:用三块石板平铺于墓底,厚0.06米,棺台四周设有宽0.04米的排水沟。

M1盗扰情况严重,墓室内未发现随葬遗物。

图片

图三 2009DZJM1墓口

图片

图四 2009DZJM1左侧龛

图片

图五 2009DZJM1右侧龛

图片

图六 2009DZJM1墓室后龛

图片

图七 2009DZJM1墓顶藻井线图

2.2009DZJM2

M2位于T1西南部,叠压于①层下,并打破生土。被盗扰,发掘前墓门已被破坏,葬式葬具不明(图八)。

该墓为竖穴土圹仿木结构石室墓,墓向325°。墓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44、宽0.68、高1.08米。由侧龛、后龛、棺台和藻井等组成。

侧龛:由后壁、龛柱、龛楣等石构件组成。纵剖面呈长方形,左右侧各两个龛,大小相同,进深有别,素面,均宽0.40、高0.92、进深0.13米。

后龛:由壁基、龛基、后壁等组成。呈方形,面阔0.54、龛高0.58、进深0.16米,龛中部浅浮雕屏风,平顶两侧斜直呈“八”字状,底部中央的方格内雕刻牡丹花一朵(图九)。

棺台:墓底用厚0.06米的石板平铺成棺台,棺台与左右墓壁间有宽0.04~0.10米的排水沟。

墓顶:用条石拼砌成前后两个三角形藻井。

M2被盗扰严重,墓室内未发现随葬遗物。

图片

图八 2009DZJM2、M3墓口

图片

图九 2009DZJM2后龛雕刻

3.2009DZJM3

M3位于T1西南部,叠压于①层下,并打破生土。被盗扰,发掘前墓门已被破坏,葬式葬具不明(图一〇)。

该墓形制与M2基本相同,与M2并排而立,前后略有错位。墓向320°。墓室呈长方形,长2.48、宽0.72、高1.08米。

侧龛:由后壁、龛柱、龛楣等石构件组成。纵剖面呈长方形,左右侧各两个龛,大小相同,进深有别,素面,均宽0.40、高0.88、进深0.15米。

后龛:呈方形,雕刻双扇门扉,门面线刻格眼、腰华板、障水板等,格眼内雕刻四直毬纹,障水板雕刻菱格纹(图一一)。

墓顶:用条石拼砌成前后两个三角形藻井。

棺台:用厚0.06米的整块石板平铺,与左右墓壁间有宽0.04~0.10米的排水沟

图片

图一〇 2009DZJM3墓室内部

图片

图一一 2009DZJM3后龛雕刻

尖坡儿宋墓整体扰乱情况严重,仅在M3左侧龛出土了黑釉瓷罐1件。

瓷罐 1件。2009DZJM3:1,敛口,圆唇,束颈,鼓腹,矮圈足,颈至上腹部饰双桥形耳,灰白胎,腹内有数道轮制凹弦纹,内外施黑釉均不及底,口径10.6、底径8.8、高15.4厘米(图一二)。

图片

图一二 瓷罐(2009DZJM3:1)

(二)垫湾宋墓

垫湾宋墓位于大足区珠溪镇宝珠村。此次发掘布8米×8米探方1个,发掘面积64平方米,清理石室墓1座,编号为2009DZDM1(图一三)。

图片

图一三 垫湾宋墓探方及墓葬分布示意图

2009DZDM1为同穴异室双室仿木构石室墓(图一四、一五、一六)。墓向94°。墓圹平面呈长方形,长2.70、宽2.62米,地表距盖板石0.6米。墓圹内营建两室,墓顶保存基本完好,相邻墓墙间有宽约 0.3米的填土相隔。

墓室:双室,并列对称,门楣石相连,不共墓壁,形制结构相同,均由墓门、铺地石、棺床、侧龛、后龛、盖板石、藻井等组成。石砌仿木结构,两侧壁为两柱一间结构。墓底长2.57、单室宽0.70~0.88米,墓室高1.00~1.38米,墓门高1.36、宽0.88米。

侧龛:由壁基、壁柱、后壁、龛楣等构成。侧龛纵剖面呈长方形,素面,面宽0.66、高0.66、进深 0.12米。

后龛:由壁基、龛柱、后壁、龛楣等构成。面宽0.84~0.90、高0.92、进深0.22米。右室后龛雕刻仿木楼阁,龛面中央雕刻一朵盛开的牡丹花(图一七)。人骨1具保存情况较差,仅存腿骨。

左室后龛雕刻与右室几乎一致的仿木楼阁,龛面中央雕刻一人物形象,两侧浅浮雕花卉纹(图一八)。人骨1具保存情况较差,仅存腿骨,根据残留下肢判断,应头向朝西,为仰身直肢葬(图一九)。

棺床:在墓圹底部铺用一整块条石平铺而成,平面呈长方形,棺床四周设有排水沟。

图片

图一四 2009DZDM1墓顶出露

图片

图一五 垫湾宋墓发掘清理

图片

图一六 2009DZDM1清理后

图片

图一七 2009DZDM1右室后龛雕刻

图片

图一八 2009DZDM1左室后龛雕刻

图片

图一九 2009DZDM1左室清理后

墓葬内出土随葬品2件,瓷罐、瓷碟各1件,均位于左室后龛。

瓷罐 2009DZDM1:1 敛口,圆唇,深弧腹,圈足,颈至上腹部饰一对桥形单耳,粗瓷,灰褐胎,外施酱釉未及底。口径12.6、腹径16.6、底径9、高18.2厘米(图二〇)。

瓷碟 2009DZDM1:2 敞口,方唇,斜直腹,底微内凹。粗瓷,红胎,外施黑釉未及底,口径10、底径4.4、高2.7厘米(图二一)。

图片

图二〇 瓷罐(2009DZDM1:1)

图片

图二一 瓷盏(2009DZDM1:2)

 

三、结语

(一)墓葬年代

本次在尖坡儿和垫湾清理的4座墓葬,均未发现墓志之类的纪年材料,从墓葬形制来看,均为竖穴土圹仿木构石室墓,分单室和双室两类,墓室结构均由墓道、墓门、墓室、侧龛、后龛、棺床、藻井顶等组成,其中尖坡儿M2、M3虽然在发掘时将其定为两座单室墓,但从墓向、墓葬形制及墓内雕刻看,推测可能为同穴异室双室石室墓。建造墓室所用的石材多就地取材,内侧经加工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家具、建筑等仿木结构形式,是川东、川南、黔北、渝西等地南宋时期普遍流行的石室墓形制。

从出土器物看,两处墓地出土器物较少,尖坡儿M3出土的黑釉双耳罐器形完整,釉厚而色亮,与南岸区小湾窑址出土的双耳罐[1]十分接近,是典型的涂山窑系瓷器。垫湾M1出土的两件器物制作较为粗糙,胎质粗疏,釉层较薄。其中瓷盏(2009DZDM1:2)方唇,唇面略内凹,平底,与九龙坡斑竹林M6[2]、北碚莲花堡墓群M3[3]等南宋中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同类型瓷盏几乎完全相同。而罐、盏、壶、碗(盘)、碟等是南宋石室墓中较为常见的组合,也是重庆涂山窑南宋时期各窑址中烧造数量最多的几类产品。因此综合来看,两处墓地的时代均在南宋时期。

(二)价值与意义

从川渝地区的石室墓来看,墓葬规模、雕刻复杂程度、石刻内容等一般是墓主人身份的标识[4]。从墓葬形制、规格和随葬器物情况看,尖坡儿宋墓(2009DZJM1~M3)和垫湾宋墓(2009DZDM1)的墓主人应该为平民阶层。不过,这两处墓地具有川渝地区南宋石室墓的典型特点,墓室内雕刻纹样精美,题材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丰富了大足地区宋代石室墓的数量,为探讨川渝地区宋代石室墓的类型与特征、合葬墓的发展演变、平民阶层的丧葬习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注释:

[1]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涂山窑图集[M]. 重庆:重庆出版社,2022:79。

[2]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重庆市九龙坡区斑竹林墓地考古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22年第2期。

[3]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北碚区文物管理所:《北碚区莲花堡墓群发掘简报》,《嘉陵江下游考古报告集》[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489-490。

[4]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等:《四川武胜县石梯坎宋代石室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25年第1期。

附记:本次考古发掘的尖坡儿宋墓的领队为林必忠,工地负责人许文英;垫湾宋墓的领队为方刚,工地负责人于桂兰;参与考古发掘的有黄广民,李双厚;绘图黄广民、李双厚、余菀莹;文物修复蔡远富;摄影于桂兰、孙吉伟;执笔余菀莹、何海蓉。

执笔:余菀莹 何海蓉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