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与公众有多远

2013年10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和三门峡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在三门峡市开幕。论坛邀请的演讲嘉宾、相关网站和杂志代表、考古所和博物馆涉及公众考古的部门的代表、各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的同学、各大媒体记者、中国考古网微博遴选的热心公众以及三门峡市文物工作者齐聚一堂。三门峡市市长赵海燕女士、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女士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出席开幕式并先后发言,表示了对论坛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待,让论坛有了相当的官方“规格”。
公众考古的窗口
第一环节“公众考古的窗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网”负责人乔玉副研究员首先以“考古离公众有多远”为题发言。这个国家级考古研究机构的官方网站自2002年建立以来,稳步发展,2005年开通英文版,2011年开通新浪微博,近期又开通手机版,影响力日益增强。网站立足于考古学研究,秉承严谨研究与通俗传播并重的传统,有学术性的研究成果、时效性强的学科资讯,又有通俗易懂的大众科普内容。其新浪微博有“现成传真” “每日一字”“镇馆之宝”“遗产保护”等常规栏目,也开设紧跟潮流的“古今串烧”栏目,成功推出过“考古江南style”“神鸟很忙”“舌尖上的考古”和 “考古探案”等专题,并进行了重要考古活动的微博直播以及转播考古人微信的尝试。目前,微博粉丝13万多人,已经成为考古学面向公众的重要窗口。
接下来登场的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网站负责人郝丽君展示了创意十足的“考古汇”:首页上的“探方”格局和幻化为手铲的鼠标,使网页浏览如同趣味盎然的考古发掘。考古学、考古乐、考古行、考古聚、考古法的栏目标题韵味十足。网站定期出版同名电子杂志供免费下载阅读,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新方式。主持人许宏难掩兴奋:“如果说‘中国考古网’是考古类网站的龙头老大,那么‘考古汇’则是异军突起的力量。”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郭青生作为博物馆这一重要窗口的代表展示了上博丰富多彩的公众考古活动。系列考古讲座是上博的特色品牌,听众网上报名踊跃,现场互动火热。今年8月,配合“世界考古——上海论坛”的“世界考古名家讲演”更是引起热烈反响,听众的英语提问和讨论令演讲名家印象深刻,切实感受到了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底蕴。“未来考古学家”是上博又一个生机勃勃的公众活动,正如郭青生所说,这个活动的主旨不是为考古学培养后备力量,而是培养下一代珍爱和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是对本次论坛热情最高的考古研究机构之一。虽然论坛只提供一位代表的费用,但派出了4位代表参加。公共考古部门负责人林必忠以“滴水穿石,花开不败”为题,描述了他们坚持不懈组织志愿者活动的苦辣酸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重庆考古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吸引了各行各业人士。在考察崖墓的公共考古活动中,志愿者中有机械高手设计精巧的吊升棺木器械,有攀岩高手演示攀登悬崖技巧,达到了公众和考古的水乳交融的境界。
《大众考古》杂志的年轻编辑夏连杰向听众展示了更年轻的中国第一个以公众考古为核心内容的期刊的风采。主持人许宏对这个今年才创刊的期刊的评价是:“在纸质传媒日渐萎缩的今天,《大众考古》杂志向一缕清风吹进考古与文物爱好者的心田。”夏连杰的发言表现出对公众考古内涵和方式的一些深入思考,令人对期刊的发展充满期待。
精彩的发言激发了听众的热情,现场气氛活跃起来。复旦大学的高蒙河教授当场指出夏连杰引用的“公众考古学不是考古知识普及的考古学,也不是为文物保护而暖场了的考古学,而是推动学术、文化、社会乃至思想变化的考古学。”这一关于公众考古作用的“名言”不是张忠培先生说的,而是出自他,被误传已久。在发言后的自由讨论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何努研究员则对公众考古现状进行了激情点评。

重庆文化遗产院开展的考古志愿者活动



少年行 考古梦
研讨会的第二部分“公众考古在大学”由复旦大学高蒙河教授主持,朝气蓬勃的学生代表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北京大学的奚牧良同学展示了北大“文物爱好者协会”和“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丰富多彩的活动。北大考古夏令营已经颇具规模,产生了广泛影响,吸引了全国大批高中生参加。考古摄影展和陶器修复体验活动也办得有声有色。
吉林大学是中国考古学教育的另一个重镇。吉林大学“文物爱好与保护者协会”致力于文物保护和考古知识普及,从举办高水平的考古学术讲座到放映有关文物知识的录像;从参观博物馆,到举办文物及重要考古发现图片展,知识竞赛;从形式多样的街头宣传,到大型的假期调查活动以及深受广大会员喜爱的“陶艺文化节”活动,活力四射。协会代表徐宏军同学以“少年行,考古梦”为题的演讲也是激情洋溢。
也是来自吉林大学的李轩鹏同学是“北辰沙龙”的组织者,韩剧明星式的外形,锋芒毕露的言语,“把小伙伴们惊呆了”。在他的沙龙里,参与者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每期的讨论概况和成果还会通过人人小站、新浪博客、豆瓣小组等形式发布,引起新一波讨论。他有个“大沙龙主义”的“野心”,即通过各种媒介使“沙龙循环往复的举办最终形成一个热闹非凡的生态圈”。他的另一个“野心”是建立一个名字叫IKAO(爱考古之意)的考古动漫网站。他当场演示了自己制作的网站动漫页面,相当炫酷,让人对网站充满期待。
西北大学“格物学社”负责人王璐是个文静的大二女生,但在演讲台上相当从容。她介绍了学社依托西安的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以多种形式开展公共考古活动的心得。学社的“文华杯”文化遗产知识竞赛颇受学生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南京大学“文物爱好者协会”负责人岑杨介绍了会员们参与博物馆布展、讲解和组织陶器制作活动的情况,也讲出了他对考古公众化推广的深切感受,提出探索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推广模式。
主持如此火热环节的高蒙河教授难掩兴奋,大呼公共考古后继有人,并倡议建立高校文物爱好者联盟,形成合力,发挥更大作用。“发现中国李济奖学金”的代表金豆豆马上相应,表示会提供支持。承办论坛的三门峡市文广局干部们起初曾担心让稚嫩的学生登上论坛是否合适,现在也纷纷赞叹年轻人厉害。
“把憋了两年的话都说出来了!”

杨拴朝讲述仰韶的故事


为了给大家提供充分交流的机会,在20日的晚餐后,论坛特意设置了展板参观和自由讨论环节。展板是根据各参会单位提供的照片和文字资料精心设计的,环列在函谷厅内,桌椅被重新摆放成茶话会的形式,大家自由组合,或坐或立,如同置身于一个大party,交流心得,倾诉甘苦。
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文化报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的记者们忙着采访,问着一些颇为深刻的问题。在回答“参与公众考古活动是否会妨碍研究?”这个问题时,论坛发起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李新伟研究员表示:大雅后才能大俗,自己的研究要达到一定的深度,才能向公众讲述生动的故事。公众考古和考古学研究完全可以相互促进。
同学们忙着向慕名已久的老师们请教,也认真讨论着高蒙河教授提出的“联合起来”的倡议。有的提出应该有个组织结构清晰的联盟。有的提出不妨先建立由各文物爱好者协会参加的QQ讨论组,每个人都可以提出倡议,大家讨论后形成方案,约定时间统一行动。比如可以办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遗址保护问题图片展,同一时间在全国各高校展出,一定会形成合力,引起社会的更大关注。
散场时大家都感到余兴未尽,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代表们打出了志愿者协会的旗帜与大家合影。有同学兴奋地说:“今天晚上把憋了两年的话都说出来了。”
“今天的录像可以卖钱!”
21日,论坛的公众演讲开始。会场换到了宽敞的大河厅。9点整,灯光暗了下来,只留一束追光静静地洒落在讲台上,宽大的屏幕上显示出第一个演讲的题目。满屋听众也安静下来,静待演讲开始。考古汇的郝丽君悄悄发了一条对中国考古网微博直播的评论:“会场好浪漫!”主持人李新伟走上讲台,介绍了第一位演讲者,渑池的仰韶文化爱好者杨栓朝先生。“公众考古”“仰韶论坛”,就这样以一位来自仰韶的公众开场,讲述他发现的仰韶故事。因为偶然的机缘,杨栓朝发现了大量十九世界末到二十世纪初瑞典传教士在新安和渑池活动的资料,透露传教士与安特生的密切关系,以及他们在发现仰韶遗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将听众带回了那个动荡的时代,感受现代考古学在中国诞生时的艰辛。
李新伟接着登台,讲述一场发生在仰韶文化最兴盛时期的西坡葬礼。“黄河和秦岭之间的黄土塬上。盛夏时节,林木郁葱。晨曦中,处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但一个大型聚落里却异常沉寂。人们默默地涌向中心广场。路边洁白的野茉莉花已经凋谢,结出了细小的果实,聚落中的一个男子就在昨晚也如花一样凋谢,停止了呼吸••••••” 听众随着这娓娓道来的故事穿越到了中华文明初生的那个灿烂时代,如惊鸿一瞥,窥见奠定我们文明的最初基础的英雄人物的风采。听众们真的被打动了。重庆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周寅寅在现场发出了微博:“李新伟老师确实厉害~~被他的演讲惊艳到了”
何努研究员则带领听众踏上了一次神秘而壮美的寻找尧都之旅。距今4300年前后的陶寺遗址,拥有城墙、宫殿、王陵、观象台、“御厨”、储冰的“凌阴”、手工作坊、大型仓储区、精美随葬品、吉光片羽的文字,这是否就是传说中“五帝”之一“尧”的都城?触目惊心的暴力事件证据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动荡?何努如抽丝剥茧,一步步证明着尧都的可能性,现场听众融入了这特殊的旅程,惊喜、赞叹。现场微博报道关于“凌阴”的内容后,场外粉丝们马上响应:“要不咱都穿越避暑去”。
许宏研究员以“何以中国”为题讲述了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最初的“华夏广域王权国家”在中原地区形成的天时、地利、人和。演讲一如以往的大气磅礴,时空辽阔,发人深省。“西风东渐”“文明碰撞”“王朝崛起”“软实力”“赏赐与纳贡体系”……有力的论点不断撞击着听众的思绪。场外微博粉丝高呼:“高手就是高手,许宏老师大演讲~~ 不够听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唐际根研究员的“反思曹操墓”对近年来最轰动的公共考古事件进行了反思。翔实的证据和丝丝入扣的推理让听众折服,相信考古学家认定西高穴大墓为曹操墓是严谨的学术行为而非炒作。对整个事件的深刻分析又使大家认识到,比曹操墓的真伪更值得探讨的是考古学家如何与公众沟通。
公众考古的领军人物高蒙河教授奉献给听众的“考古好玩”由毛泽东对仰韶文化和彩陶的评论开篇,“高端大气上档次”,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讲述了考古与现实生活和公众的紧密联系。他提出公众考古学应该实现三个层次的转换:考古知识向一般学术知识的转换、再向文化层面转换,再实现文化向社会的转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建国研究员的3D技术应用演示如正餐外的一道甜品,带听众领略了一番三维考古影像的虚拟幻境。首都师范大学王涛博士和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莫妮卡教授则介绍了国外公共考古的生动案例。
演讲厅内始终气氛热烈,当唐际根开始对曹操墓事件的反思时,三门峡市考古所史智民所长按捺不住兴奋,给同样在场倾听的三门峡市文广局宁会振副局长发了个短信:“今天的演讲可以卖钱。”
一次努力
一个平台
一份感动和责任
高蒙河教授高度评价本次论坛,认为是可以载入公众考古学编年史的事件,期望它成为公众考古人才的摇篮。论坛的组织者则希望它成为公众考古实践者们交流和展示的平台,成为沟通考古和公众的纽带。首届论坛是一次颇为成功的试验,是拉近考古与公众距离的一次有效努力。但考古离公众到底有多远、怎样才能让考古学更好地走近公众,仍然是悬在每一位参加者心中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关于是否应该大力开展公众考古,已经不是问题。正如许宏所说,目前很难找出反对公众考古的考古学家。向公众宣传考古成果其实是中国考古学的优良传统。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西阴村发掘后就做过公众演讲。苏秉琦先生也曾大力倡导考古学走出象牙塔。在当今公众知识水平提高,对考古发现热切关注,中华民族复兴需要以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精神源泉的形势下,向公众宣传考古成果更是每个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于公众的分类,有学者提出应该划分出学术界公众和一般公众,对这两类公众应该用不同的方式推广考古研究成果。高蒙河提出的“考古知识向一般学术知识的转换”就是针对学术界公众的,目的是“取得在历史学和相关学科领域的话语权”。他提出的“一般知识”向文化层面的转换,应该也是主要对学术界公众而言的,是期望考古学成果能在重塑中国文化上发力。由文化层面向社会层面的转换,主要是面对一般公众的,是让一些重要考古知识成为公众的“常识”。这三个转型有递进的关系,但有些学者提出,对学术界和公众的宣传普及不妨以不同方式同时进行。复旦大学已经设立公众考古课程,并开始培养公众考古的博士生,相信公众考古的基础理论建设一定会快速发展。
公众考古重在行动,这也是很多参与者的共识。本次论坛最吸引人之处正是上面我们着力描述的一个个精彩行动:微博中的“古今串烧”、幻化为探铲的鼠标、攀岩的志愿者、炫酷的动漫、动人的演讲。创新的行动总是领先于理论。大家讨论最多的也是什么样的新方式能够拉近考古与公众的距离。对于下一届论坛,大家充满期待,也提出很多创议:来自更多公众考古窗口单位的代表,更多年轻的面孔,更精彩的考古故事,更广泛的公众参与,还可以有各种生动的现场公众考古活动,考古动漫和游戏作品的展示。
不少论坛的参加者在谈到感受时都用了“感动”这个词。他们为同行间的热烈交流而感动,为精彩的演讲所感动,也为公众的热情参与而感动。莫妮卡在演讲结尾时说:我们应该珍惜祖先的文化遗产,因为祖先们再也不能回来为我们重建那些遗址了。主持人被这句话深深感动,颇为动情地说:“我们的祖先再也不能回来为我们绘制绚丽的彩陶,制作精美的玉器,建筑高大的祭坛,巍峨的殿堂,我们的文化遗产、文明基因不可再生,是每个人应该倾心真爱的瑰宝。这是考古人执着于公众宣传的深层动力。”
仰韶论坛最终要向公众传递的,就是这份感动,这份责任感。
中国文物报(2013年11月8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