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重庆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重庆市可移动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3-11-27
   
        本报讯   重庆市普查办按照国家文物局普查办统一部署,积极开展普查工作。市普查办针对性地制定了工作计划与工作方案,要求市级各单位要做好表率、做好带动,为区县普查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提供技术等支持。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多数单位都能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宣传到位。
  认识到位,有针对性地制定普查工作方案。按照“先核对、再调查”的要求,大渡口区先期核实了辖区内国有单位名录,并责任到人,任务到人,明确了每个普查员的职能职责、任务目标,汇总完成大渡口区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摸底调查清单台账,并有针对性地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制定调查摸底工作计划。对重钢档案馆收藏的大量历史档案的摸底调查,是该区国有单位摸底调查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大渡口区提早动手,除了先期广泛宣传,营造普查氛围外,还提前制定了工作方案,将其定位为全区普查工作的重心,组织精干力量重点突破,为顺利完成普查任务理清了头绪、打好了基础。
  工作到位,创新普查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5月至6月,根据市普查办的工作要求,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积极组织开展了文物标本保存保管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了该院可移动文物的收藏情况,汇总形成《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信息统计表及相关问题》,对普查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根据单位内部业务工作繁忙、普查人员力量不足、人手不够的现实情况,创新性地与专业院校合作,与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签署实习协议,招募成绩优秀的文物博物类在读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进行培训,参与该院文物基本信息采集工作。此种方法既扩大了普查社会影响,交流了业务,锻炼了专业人才,又解决了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圆满完成先期3000多件各种质地的保存完整、基本完整、可修复器及典型器物标本基本信息采集,正加强大型石质文物标本普查登记工作和库房文物的普查登录工作。
  大渡口区按照先期制定的《大渡口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建立了普查联系人制度,认真填报《国有单位可移动文物摸底调查表》,完成辖区内497个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摸底调查表信息录入和汇总工作,并结合古籍普查与档案系统普查的交汇点,制定统筹解决方案,将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作为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该区图书馆结合档案系统普查,开展古籍普查,在摸底调查中发现了保存于重钢档案馆的汉阳铁厂古籍文献200余种、1394册,并制定了率先完成重钢档案馆馆藏的1949年以前档案目录录入的工作计划,为下步信息登录工作做好了铺垫。
  责任到位,提高普查人员的思想认识与业务能力。为保证准确、科学地完成普查任务,普查办要求各单位参与普查的人员,既要从思想方面认识到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又从业务能力上适应普查工作需要,除了在单位内部进行技术探讨,还加强与市普查办沟通联接,积极参加市普查办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就文物登录规范、普查文物信息指标体系、普查信息采集软件等进行了系统学习。
  宣传到位,营造档案系统良好的普查工作氛围。摸底调查工作展开前,大渡口区普查办与辖区内相关普查成员单位密切合作,制定了具体的宣传方案和宣传措施,动员辖区内国有单位广泛参与,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了与辖区内档案收藏大户重钢档案馆的沟通协调,建立沟通合作工作机制,定期互动走访,协商切实有效的工作办法,争取支持,为普查工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当前,重庆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继续深入展开,在全面完成了文物博物系统调查摸底、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教育系统、图书系统、档案系统、民政系统、国资系统也有序有力地陆续展开,为全面完成普查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渝   文)
  中国文物报(2013年11月22日1版)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