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重庆建设“文博人才高地”见成效
重庆建设“文博人才高地”见成效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3-12-03
    近年来,重庆在加快建设经济高地的同时,同步推进文化高地建设,把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保护重庆人民共有精神家园、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高度,切实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文物事业快速发展。
  截止2012年底,重庆市文物系统各类人才达2143人,相比2005年全市文博人才1355人,增加了788人,增幅达58.2%,文物保护力量得到增强。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联线管理中心、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重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陈列馆5家直属文博单位(下同)697人,专业技术人员411人;39个区县(自治县)文管所(博物馆)733人,专业技术人员261人;其他文博机构从业人员713人,专业技术人员146人。文博人才总量不断增加。
  各类人才中,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898人,约占37.1%,其中高级职称148人、中级职称325人、初级职称425人,分别占比的16.5%、36.2%、47.3%。人才专业层次稳步提升。
    重庆文物系统在满足工作急需的同时抓好引才引智。一是结合招录岗位职责要求,通过公招、特招等方式,率先在文物系统提出引进高学历人才,自2010年以来共引进博士研究生16人、硕士研究生40人,优化了文博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了文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鼓励年轻干部积极报考市内外高校文物博物专业研究生,先后有8名年轻干部参加了全国当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并顺利录取为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三是采取区县文管所(博物馆)与市内高校合作的方式,通过高校推荐和区县文管所(博物馆)选拔,直接为相关区县输送文博专业优秀毕业生30余人。
  重庆文物系统立足提高素质,抓好现有人才培养。人才培训成效明显。一是参与、举办管理干部培训。组织区县(自治县)文物部门负责人近20人次,参加全国县级文物行政部门负责人培训班;举办全市区县文管所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负责人培训班,参训人员60余人。二是结合业务工作举办重点工作培训。围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实施,举办了文物普查培训班,为各区县培训骨干和基层工作人员达1000余人次。三是参与、举办专业技术培训。动员基层文博单位派员30余人次,参加了国家文物局及其下属单位组织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结合文物工程实施及博物馆安全管理,举办了全市文物工程和博物馆安全管理培训,培训业务骨干100余人次。四是以“师”带“徒”开展培训。实行技能人才“师承制”和学术人才“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师傅传授徒弟、高职称专业人员对新进科研人员进行业务指导等方式,重点培养了一批文物保护、研究、策展等方面的中青年专业人才。2010年至今,重庆文物系统共举办各类文物保护专业培训班10次以上,参训人数近1500人次,各文博单位举办各类培训100余次,培训人员5000余人次。通过多渠道培训和锻炼,提升了文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2011年,经重庆市编委批复同意,重庆市文物局由在重庆市文化广电局挂牌调整为设在重庆市文化广电局,人员编制增加15名,相对独立运行,2012年9月正式授牌成立。重庆市文物考古所更名为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增加全额拨款事业编制20名。目前,全市有文物保护管理机构40个,即重庆市文物局和39个区县(自治县)文管所,基本实现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全覆盖。同时,文物保护资质单位发展迅速,目前已有66家,其中甲级(一级)资质单位10家。全市从事文物保护工程的专业人员1672人。
  重庆市文博人才数量虽然逐年增加,但对比全市文物资源数量及文物保护任务,人才密度仍然较低,总量明显不足,文博人才缺乏仍是影响重庆今后文物事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结合重庆文物工作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将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以全面提高文博人才队伍素质为主线,以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为重点,以完善政策为保障,切实加强各类教育和培训,广泛吸引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使全市文物、博物馆行业人才资源总量有所增加,专业人才结构更加优化,高级专家队伍有所壮大,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紧缺人才能得到补充,为文物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国文物报(2013年11月27日3版)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