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走进考古现场
走进考古现场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3-12-06
   
    11月13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公众考古活动走进位于铜梁县南城街道黄门村6社的黄门窑址发掘现场。这处发现于今年3月的窑址遗存,堆积层达4米多厚,经过考古工作者近一个月的发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林必忠研究员判断,这是一处宋元时期的涂山窑系窑址,这一发现是铜梁县境内首次发现涂山窑系的窑址,对于研究重庆宋元时期涂山窑窑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物保护志愿者偶然发现的古窑址
  
    今年3月,铜梁县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退休文物工作者叶作富在途经这一地区时,发现正在施工的公路两侧山体上有大量的瓷片堆积,有着四十余年文物工作经历的他,立即意识到这可能是一处古代窑址的堆积,随即叫停施工,通知了文物部门。3月15日,得到文物线索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涂山窑研究专家林必忠研究员立即组织工作队前往窑址遗迹现场,在铜梁县文管所的协助下进行踏勘,通过对该窑址底层堆积中的瓷片进行分析,林必忠初步断定为宋代涂山窑系的废弃堆积。
  
    10月下旬,林必忠再次率队前往窑址遗迹现场,经过近10天的考古调查和试掘,在窑址东部的民居后又发现了少量的遗迹现象,确定了该窑址的分布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为一处宋元时期的古窑址遗存。
 
黄门窑址与涂山窑
  
    在这处遗存丰富的窑址里,考古工作人员试掘了一条探沟,发现了大量红烧土痕迹和煤渣,在遗址因道路施工造成的长约15米,高近4米的断面上可以看到大量瓷片和窑具呈层叠状堆积,通过简单清理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碎片和窑具。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现场发掘领队赵振江告诉记者,瓷器中以白釉瓷器为主,器类有碗、碟、盘等,釉色见泛黄或泛青,胎质灰白;装饰工艺主要为碗内壁的划花和刻花工艺、口沿部黑覆轮等;黑釉瓷器中器类有碗、盏、碟形灯、奁、罐等,碗底有涩圈叠烧痕迹,釉色为黑褐色或酱色,胎质灰白,以矮圈足为主。通过调查和资料查阅,初步探清了该窑址当时生产所需的水源、燃料和瓷土来源的问题。
  
    这次在铜梁县黄门村的发现,是铜梁境内首次发现涂山窑系窑址的遗迹,涂山窑是中国西南地区有代表性的仿建窑系的民间瓷窑,以黑釉瓷为主要产品,创烧于北宋末,南宋时极为兴盛,至元代渐趋衰亡。此次发现对于探讨涂山窑的瓷器制作和装烧工艺、产品构成、涂山窑系工艺、瓷窑分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志愿者:走进现场——丰富难忘的一次考古体验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这次“走进考古现场”公众考古参与活动中,组织了近20名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前来参与。通过林必忠对涂山窑的历史与背景介绍,他们了解了重庆地区宋元时期的著名瓷窑——涂山窑的发现和研究历史,通过现场考古领队赵振江的讲解,知道了这处黄门窑址目前的发现发掘情况,并了解了田野考古发掘的流程和方法,亲身体验了手持手铲在遗迹现场发掘的感觉,十足地过了一把“考古瘾”。
 
源自:中国文物报(2013年12月4日3版)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