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古从学术殿堂走进公众
重庆公众考古活动侧记




自2010年,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重庆市文物局)首次举办“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将每年的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与“中国文化遗产日”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年来,作为活动的承办单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和宣传了重庆十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开展了“专家讲坛”“走进考古现场”“知识问答”“我是志愿者”等各种类型的公众活动,让考古走进校园和社区,走进普通民众。
走进考古现场
“3000年江州府,800年重庆城,60年解放碑,这脍炙人口的重庆历史民谚,我今天算是真正看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在参观了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后,若有所思的感叹道。
2010年5月22日的重庆,夏日的骄阳已开始展现它的炙热,但是在老鼓楼遗址上那些年迈的、年轻的面孔上所流露的惊讶和兴奋,丝毫感受不到炎热和疲惫。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袁东山副院长带领着文物考古爱好者和媒体走进老鼓楼遗址现场,亲自为爱好者们详细介绍发掘和保护情况,面对这800年前重庆抗蒙山城体系的核心指挥中心——南宋兵部尚书余玠帅府,这些土生土长的老重庆和小重庆们才真正对重庆这座“英雄之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走进老鼓楼衙署遗址现场”是“走进考古现场”活动的一个开始,取得了比预期还要好的效果,在随后三年里,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陆续开展了 “走进涪陵江北遗址群”“走进合川钓鱼城遗址”“走进石柱黄岩崖棺”等十余次走进考古现场活动,每次走进现场都是文物考古爱好者的一次盛宴,既能亲身参与考古活动,又能获得专业的相关知识,更能对重庆的历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可谓获益良多。
让公众能够走进真实的考古现场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对于考古学这样一个对相关专业知识要求高,针对文物的不可再生性的特点,考古学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让人想看就看、想挖就挖的“游戏”。但是,公众对于考古的兴趣主要就集中在考古发掘的那份探索历史、发现历史的神秘上,让公众与考古的距离拉近,首先就得让考古工作与爱好者之间的距离拉近,把经过筛选并进行了文物考古知识简单普及和培训之后的考古爱好者组织起来,在专业人员的细心指导下,走进考古发掘现场也完全成为了可能。
走进考古现场活动自举办以来至今已走过了三年,一个又一个的遗址现场的走进,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什么是考古,考古工作者是怎样工作的,让他们与仿佛远离城市喧嚣的考古人成为了朋友,也让参与者与考古学拉近了距离。只有对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有着直观深刻的了解,才能真正明白这片土地千百年来的风雨兴衰,才能发自内心去保护文化遗产,尊重历史传统。
专家讲坛
“众所周知,锌的发现和使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重要影响,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锌的是中国,在重庆丰都、石柱等地的发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领域具有弥补缺环的重要意义……”
这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研究员在2010年“重庆文化遗产宣传月”专家讲坛——《三峡考古》上关于丰都明清冶锌遗址群的讲解。邹后曦研究员围绕“三峡考古”,概括性地介绍了三峡的形成及其形成年代,而后娓娓道来地介绍三峡工程,进而深入到举世瞩目的三峡考古工作。《三峡考古》、《巴人之谜》两堂讲座邀请了市内大中学生代表、机关干部、文化遗产爱好者三百余人参加。
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专家讲坛与社会各界的爱好者进行互动,让爱好者们不再仅仅停留在“看热闹”更要能够“看门道”。“重庆考古十年成果展”的辉煌历程、“三峡考古”的前世今生、“巴人之谜”的来龙去脉、“英雄之城”因何而来、“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艰难现状等专家讲坛,让观众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重庆的历史与文化传承,了解考古工作者所为之努力的意义所在;也看到了面对城市经济发展,历史风貌和古建遗址保护的艰难现状。让专家与观众进行互动,让观众们对重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有了更深的认识。
进社区 进校园
号称“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的磁器口古镇是重庆的旅游地标,每天都游人如织、摩肩接踵。在2013年的重庆“文化遗产月”活动中,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把“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进社区”活动带进了磁器口正街社区。此次活动是重庆市2013年“文化遗产宣传月”的重点活动,也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进基层”系列活动之一。此次宣传活动除了现场免费发放《重庆文化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科普宣传册等资料,更向公众展出了“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专题展览,并有工作人员详细讲解展览内容。
文物的保护,仅仅依靠文保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让每一位公民都能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了“文化遗产进社区”“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宣传活动,走进历史街区,走进中小学校,走进驻地军营,走进厂矿企业。通过宣传展板,现场讲解,发送资料,有奖问答等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文物考古,慢慢了解文化遗产,了解身边的历史建筑,了解脚下的历史,了解城市的兴衰。
我是志愿者
“从今天开始,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都是我们坚守的阵地!”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警察张健为宣读着《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倡议书》里的誓词,一百余位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面对倡议书庄严宣誓。
于施工工地无意间发现黄桷垭宋代瓷窑遗迹正在被破坏并呼吁保护的IT工作者袁树;痴迷悬棺四十余载,潜心研究六年最终成功制成破解悬棺起吊安装方式模型机械的退休教师王宇平;回家探亲无意间发现并呼吁保护宋代涂山窑黄门窑址的有着四十余年文物工作经历的退休人员叶作富……这些都是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中的杰出代表。
从两年前的首次尝试,到今天的成熟发展,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和多方面的尝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志愿者人数实现成倍增长,而且实力增强,汇聚了不同领域的人才,他们中有教师、插画师、摄影师、警察、机械师、企业家等。这些志愿者都是经过严格筛选,从一次次活动的考验中沉淀下来,在走进社区与学校活动中,可以看到他们积极宣传、奔走相告的身影;在走进现场活动中,可以看到他们认真参与、积极策划、广泛联络、维持秩序的身影;在专家讲坛、考古沙龙活动中,可以看到他们认真听课、踊跃提问、积极探讨、主动研究的身影。更重要的是,把志愿者培养成了考古工作与文保工作的助手,是文物保护的信息员、安全员,他们能够在发现文物线索时及时通知和保护,成为重庆市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社会力量。
文章源自:中国文物报(2013年12月11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