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繁荣学科建设 振兴学科发展 培养考古学高素质人才
繁荣学科建设 振兴学科发展 培养考古学高素质人才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3-12-25
——第五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侧记
开幕式场景
与会代表参观吉林大学考古学实验教学中心石器考古实验室
 
    作为考古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学生学术论坛,同时也是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联合成立“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后举办的第一次全国学生学术论坛,第五届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于9月22~25日在吉林大学召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吴小红教授、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王建新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水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坚教授、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高蒙河教授以及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朱泓教授、杨建华教授、彭善国教授等担任本届论坛的点评嘉宾。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23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位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与以往四届考古学生论坛不同,参加本届学生论坛的高校更多了,提交的论文内容涵盖面更广了,同时考虑到考古学科作为一级学科后,学科发展与学科建设的需要,本届论坛组委会经研究决定,将提交本次会议的60余篇学生论文分为“史前考古组”、“汉唐宋元考古组”以及“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组”三个小组发表讨论,并由点评嘉宾予以点评。同学们的发言讨论内容包括考古学最新材料的刊布与分析,前沿热点的研究与讨论,理论方法的创新与实践等众多方面,体现了学科建设的蓬勃发展、与时俱进。尤其是“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组的论文,正如高蒙河组长总结所言,本组实际为“杂项组”,研讨内容涵盖丝织品的保护、陶器工艺制作、铜器铸造方法、斗拱建筑技术与艺术、煮盐工业、GIS技术与遗址分布规律、植物浮选、贝丘经济以及古城和街区以及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公众考古、博物馆展示与传播等,充分体现了学科发展的多元性与兼容性。
    本届学生论坛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增加了“名家讲座”部分,全国高校的考古学生聚集在一起,同时又有一些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优秀学者担任嘉宾,因此师生的互动就成了一种迫切的现实需求,主办方切实考虑到这些学术需求,在23日下午及晚上,特邀北京大学吴小红教授、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四川大学霍巍教授举行了三场题为“考古学的科技视野”、“东天山地区古代游牧文化聚落”及“边疆考古视野中的西藏考古”的名家讲座。
    在吴小红教授的讲座中,她首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一个掌握尖端科技的自然科学工作者逐步转变成为一名触摸历史的“考古人”的心路历程,与年轻学子一道展望了考古工作对学科交叉的需求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之后吴小红教授着重介绍了在其进入考古学界后所参与的几个重大科研项目以及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夏商周断代工程,湖南玉蟾岩、江西仙人洞等遗址的年代学问题。最后,吴小红教授就碳十四具体的检测技术、年代的校正方法、对旧石器时代和历史时期考古的作用等方面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交流互动,共享科学技术给考古研究带来的丰硕成果。
    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首先介绍了西北大学2000年以来在东天山地区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成果,他用丰富的图片展示了东天山地区游牧文化的居址、墓葬和出土遗物的特点,并以此为基础明确了整个东天山地区的游牧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分期。重点讨论了东天山地区游牧遗存的辨识和相关问题的解释,涉及的内容包括聚落选址、经济生活、食物结构、军队规模等问题。他认为东天山地区所发现的遗存无论从食物结构、经济方式还是军队形式等都符合游牧人群的特征,这些人群无疑都是典型的游牧人群。同时他还详细介绍了对岩画遗存进行分期和断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岩画是古代游牧人群最为常见的遗存,长期以来针对岩画的分期与断代研究始终是游牧文化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王建新教授运用纯考古学的研究手段,提出对岩画进行分期与断代的新方法,对游牧文化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川大学霍巍教授首先向大家阐释了“边疆考古”的内涵与重要意义,然后以“西藏考古与早期人类活动”“吐蕃社会的实物写照”“藏西阿里考古及其意义”“西藏西部的佛教考古发现”四个方面为题,介绍了目前西藏考古研究中的最重要研究领域,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出西藏地区各个时段的考古发现及其重要意义,其内容涉及该地区古人类的生产、生活、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霍巍教授介绍的昌都卡若遗址、拉萨曲贡遗址、吐蕃王陵、曲踏墓地、东噶石窟等遗址,以及出土各种陶器、石器、铜器、金银器、丝织品、木器等遗物,为与会师生从实物角度了解西藏地区的古代人类活动提供了丰富信息,也充分体现出西藏考古在中国考古乃至世界考古中的重要地位,勉励青年学子投身边疆考古,边疆考古大有可为,只有做好边疆考古才能做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这三场讲座紧紧围绕“边疆考古与中华文化认同”这个主题,抓住学术前沿热点,提供新资料,介绍新方法,组织新课题,对于青年学子来讲,既开阔了研究视野,又了解了最新的研究动态,正如霍巍教授所言,年轻学子是学科发展的生命线,只有将自己的研究课题与国家战略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我们的学科才能得到繁荣、得到发展。
     全国高校学生考古论坛2004年由吉林大学发起主办,坚持每两年举办一届,目前为止已经有数百名学子参加过论坛,如今这些学子有的还在国内外的高校或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有的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考古学生生不息的主力军。我们相信,学生考古论坛定会如主办方所设想,成为加强学生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考古人才培养模式的又一个成功实践。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文章源自:中国文物报(2013年12月20日7版)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