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作为中国战时首都,是中国抗战大后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是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全国各族人民坚守在重庆这座英雄之城,筑起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长城,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庆现存丰富而宝贵的抗战遗址,成为中国抗战和重庆城市发展历程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保护传承好抗战文化遗产,不忘抗战历史,牢记抗战精神,是重庆必须担负起的民族责任、国家使命和历史担当。
抗战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重庆是中国抗战遗址保存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庆现存抗战遗址395个,涵盖重要史迹、外事机构、军事建筑、名人故(旧)居、工业遗产、名人墓(烈士墓)及纪念设施、石刻题记等11个类别,时间跨度始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止于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广泛分布在重庆22个区县,主要集中在“一岛”(渝中半岛)、“三山”(歌乐山、南山、缙云山)、“三坝”(沙坪坝、江津白沙坝、北碚夏坝)。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1个(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3个(4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点201个。除此之外,重庆还有92001件(套)可移动抗战文物。
这些抗战遗址和抗战文物,是全体中华儿女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忠实记录了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忠实记录了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抵御外侮的强大民族凝聚力,忠实记录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反法西斯的强大决心,如重庆大轰炸遗址、重庆谈判旧址、外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它们还忠实记录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危亡等关键时期,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对中国道路、中国前景的积极探索,这些探索,为历史悠久的巴渝文化增添新的文化形式,具体表现为抗战文化、统战文化和红岩文化。这些灿烂的文化,最终凝结为整个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抗战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这些抗战文化遗产,传承弘扬好抗战文化,坚持并牢记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全人类追求和平、共同繁荣的智慧之光。
自觉担负起抗战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
重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自己的历史担当,切实加强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弘扬,初步形成以政策规划为保障、基础工作为支撑、抢救维修为重点、整体呈现为亮点、综合利用为关键的保护工作格局。
落实政策保障。近年来,重庆颁布实施了《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危旧房改造工程中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出台了关于抗战遗址保护在容积率、绿地覆盖率及重新确权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特别是2009年,重庆出台《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决定全面保护现存395处抗战遗址,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0万元的专项经费,并要求各区县分级负责抗战遗址抢救维修资金。重庆市文物局、市规划局等部门还专门编制了《重庆市主城区抗战遗址定点定位规划》,将抗战遗址的位置、保护范围、保护要求纳入城市控制性规划中,并通过积极争取国家文物局的支持,夯实了政策保障。
夯实基础工作。抓好资源调查,先后结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调查,深入开展了全市抗战遗址和可移动抗战文物专项调查,为全面保护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完善工作体系,成立了重庆市抗战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协调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全面负责、文物部门综合管理、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管理使用单位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公布文保单位,建立起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抗战文物单位保护名录体系,其中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7处101个。对全市尚未定级的182处抗战遗址,也实施了统一挂牌保护。
抓好重点抢救。2009年以来,重庆对108个抗战遗址实施了重点抢救性保护,累计投入1.5亿元,维修面积10.6万平方米。其中,抢救维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50个,占抗战遗址“国保”单位的46%;维修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27个,占抗战遗址“市保”单位的25%;抢救维修区县级以下文物保护单位31处,占区县抗战遗址的29%。目前,全市抗战遗址保存较好的232个,占到总量的58.7%,比2009年提高24%。其中,列为“国保”和“市保”的较好率达到91%,比2009年提高了31%。
强化整体保护。采取抗战遗址本体保护、风貌整治、环境改造、形象提升、产业融合等措施,集中打造了渝中半岛、歌乐山—林园、南岸枣子湾、江津白沙镇等4个抗战风貌片区。目前,已建成以渝中区上清寺片区、红岩村片区、李子坝片区和南岸区南山(黄山)片区等抗战遗址风貌区为代表的抗战文化旅游精品景点景区;以北碚区峡防局卢作孚纪念馆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统战文化教育免费开放基地;以桂园、特园、宋庆龄旧居等10个抗战遗址为代表的渝台文化交流基地。其中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等15家抗战类博物馆、纪念馆,作为核心景区常年游客不绝,有效地弘扬了抗战文化和抗战精神。
加大传承弘扬。目前重庆已有129个抗战遗址实现对外开放,占总量的33%。其中“国保”单位开放54个,年均接待人数约650万人次。依靠丰富的抗战文化遗产,推出了重庆抗战岁月、民主党派历史陈列展等32个专题展览,既驻馆展出,又远赴重洋;开展了“重庆谈判”“重庆大轰炸”“重庆抗战遗址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等一系列专题研究,形成《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丛书》等一批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还加大抗战题材的文艺创作,涌现出电视连续剧《周恩来在重庆》《雾都》《卢作孚》,话剧《河街茶馆》,京剧《张露萍》,文献专题片《千秋红岩》等作品。
当前抗战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加快推进、全社会文化自觉意识还有待提高的大背景下,抗战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面临巨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少数单位法定责任落实不到位。全市抗战遗址的管理使用主体分散,权属关系复杂,既有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也有个人,尤其是军队等特殊单位管理的抗战遗址,管理单位保护意识不够,法定保护责任履行不到位,造成部分抗战遗址的保存状况很差。如中苏文协旧址由于多种原因,至今未得到妥善保护。
抗战遗址保护工作开展不平衡。2009年以来,市保以上抗战遗址通过抢救维修,其保存状况明显改善,但全市89个保存现状差的抗战遗址中,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点就达72个,占到81%,特别是涉及外交、统战的抗战遗址,如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和平路旧址、韩国光复军司令部旧址等,由于保护责任落实不够,加之资金保障不足,导致保存状况较差。
抗战遗址重点项目推进难度大。如重庆大后方抗战历史文化博物馆是《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由于种种原因,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一直未启动,导致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在国家层面缺少品牌项目。又如抗战遗址中的工业遗址保护,虽然全市抗战兵器工业遗址总体保存较好,但对于占地面积、建筑体量大,且位于城市中心地带的,如沙坪坝区第二十四兵工厂遗址,已纳入国有开发企业土地储备范围,日常监管和保护责任主体尚未落实,给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带来困难。
抗战遗址综合利用还不够充分。当前,由于对抗战遗址文化价值解读和利用方式比较单一,离公众对历史文化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现存的395个抗战遗址中,对外开放的只有129个,仅占33%,加之宣传引导力度不大,重庆抗战文化的影响力还不足。同时,抗战遗址散布在多个区县,因体制原因,各个对外开放的抗战遗址独立运行,尚没有形成完整的抗战遗址博物馆群展示利用体系。
加强抗战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思考
保护传承抗战文化遗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参与、持续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实保护好重庆的抗战文化遗产,必须把弘扬抗战文化作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合理利用的原则。
加强研究挖掘。研究挖掘是提高抗战遗址历史价值、发挥社会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要着力抓好抗战遗址历史文化价值的研究,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抗战文物专项调查,加大抗战大后方文化研究,切实做好抗战文化遗产的研究整理,深入发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并通过标志解读、网络解读、平面媒体解读、陈列解读、引导解读、遗址(场景)解读、影视媒体解读、学术研究解读等方式,全方位展现重庆历名文化名城文化内涵,不断提升重庆抗战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
加强政策保障。严格实施《重庆抗战遗址保护利用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一批专项保护规划,坚持把抗战遗址保护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争取出台地方性法规《重庆市抗战遗址保护管理办法》,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抗战遗址保护利用的通知》,积极探索将抗战文化遗产保护纳入项目规划、用地等审批的前置条件。尤其是要加大抗战文化遗产保护责任主体的工作落实,对区县、部队、中央企业、市属重点企业等产权复杂、保护协调难度大的项目,建立全市统一的协调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杜绝推诿扯皮、责任悬空的情况发生。
创新保护机制。加快建立全市抗战文化遗产的保护信息管理平台和预警机制,推进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中抗战遗址的“四有”工作,加快划定公布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结合重庆实际,制定出台《重庆抗战文物保护利用导则》,大力推进抗战遗址和抗战文物的数字化、影像化。理顺不同权属抗战遗址的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委托管理的方式,实现对抗战文化遗产的统一管理和保护利用。比如,对国有单位管理使用的抗战遗址无力保护的,由所在区县政府实行权属划拨,委托由文物部门归口管理;对个人和集体所有的抗战遗址无力保护的,由所在地区县政府以补偿征收、以地置换或产权回购等方式收归国有,进行保护利用。
统筹保护利用。继续抓好抢救维修,持续不断实施抗战遗址保护利用五年计划。首批实施50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的保护利用项目。着力推动抗战遗址对外开放。比如,近期将重点实现于右任旧居、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旧址重庆行营、冯玉祥旧居上院等6个抗战遗址对外开放。实施抗战文化标识工程。以主城为重点,结合抗战历史建筑和历史事件设置说明牌、指示牌和引导牌,凸显重庆的抗战文化。打造抗战文化旅游线路,整合重庆抗战文化资源,形成抗战民族统一战线、名人旧居、政治风云、外交使馆、抗战军事等旅游主题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满足海内外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加大宣传普及。抓好专题展览宣传,积极组织实施“抗战岁月”等专题巡展。抓好活动式宣传,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要精心策划一系列展陈活动、宣传活动。抓好媒体宣传,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辟推出一批抗战主题宣传专栏。抓好作品宣传,通过拍摄电视剧《大后方》等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加大抗战文化宣传力度。抓好对外交流宣传,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的作用,组织实施好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等活动。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4年11月18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