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之后,2013年4月19号,2014年的10月13号,卜宪群两次应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解,并谈了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这两次学习都与传统文化有关:一次是围绕我国历史上的反腐倡廉,一次是围绕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两次讲解后,习近平总书记都发表重要讲话。它反映了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一以贯之
从毛泽东同志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我们党都非常重视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总结传统文化,用以指导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
延安时期,黄炎培先生曾问毛泽东,我们党如何避免“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中国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回答,只有实行民主,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监督政府,才能避免人亡政息、政治懈怠。延安整风时期,推荐全党读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把它当做全党的整风文件,就是让大家记住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保持勤俭朴素的作风。卜宪群说,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党是一以贯之的。
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继承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高度重视。卜宪群认为,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深厚的魅力、旺盛的生命力。中华文明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很多次曲折,但每一次都能够渡过难关,奔流不息,没有中断,这正是文化底蕴带来的历史结果。例如,历史上无论是华夏族,还是周边民族入主中原,无论其政策如何变化,最后都要接受并传承历代主流意识形态、主流制度体制实施国家治理。这证明中华文化有它强大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基因、财富,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理由抛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总书记这个话讲得非常深刻,非常到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没有文化自信是不可想象的。
其次,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需要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各国的历史发展不一样,中华民族历来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但是中国有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能脱离中国的历史传统来办事。这个传统的内涵有很多,比如至少从秦汉以来我们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无论有多少个民族,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分裂,最后都要归于统一。而有的地方有多少个民族可能就有多少个国家。这没有谁好谁坏,没有谁优谁劣,只是各民族各国的历史发展道路不一样。
历史传统决定了我们今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尊重、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而不能置之不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那样,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有一系列的思考
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只是专业工作者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不是历史学家,不是专业研究者,但是他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系列、独特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几近系统,体现了一位政治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使命的高瞻远瞩。卜宪群说。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总书记在第十八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文明的概念更具体,更深刻,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更深层次阐发。这都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相一致。
总书记还讲到,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历史虽然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总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出现在当今人们的生活之中。
总书记还谈到,传统思想文化根源在社会生活本身,是人们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
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这是我们全面认识中华文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总书记的这些思考指出了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思想文化与传统社会生活的关系,解答了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研究继承的现实道理。
简单的否定或抛弃不是理性的做法。中国历史上有为的政治家、思想家都非常重视文化传承,重视文化传承在制度建设、社会建设和精神思想建设中的作用。封建社会抛弃了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但是它继承了奴隶社会的礼制思想,形成了礼法合制、德主刑辅等国家治理形式。即使主张旧制度的一些代表人物,如孔子,在封建社会也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唐以后所谓的“道统”确立,更是将封建的传统上溯到了尧舜禹汤周公。这说明虽然社会形态在演变,但是有益当时的思想文化仍需继承。
今天是与历史上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我们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与方式也与历史上剥削阶级根本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中华民族5000多年创造的灿烂文明,为我们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
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卜宪群认为构成传统文化的核心有三个方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今天的疆域山川河流、祖先留下来的各种物质形态遗产,是物质文化。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等,是制度文化。历史上的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我们要全盘继承,没有什么精华与糟粕之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载体。第一个是物质载体,即形态化的文物,第二个是书籍文书,也可以看成是文物,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第三个就是思维,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的精神。在中国,即使是不识字的老农民,他说出来的话,他的思维方式,一定是中国人的、中国风格的、中国式的。
物质文化是文博界的研究对象;以书籍文书为载体的制度文化,是以学者为主体来进行研究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大众在传承和弘扬。
物质文化是我们今天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当中应该高度重视、深入挖掘的内容
卜宪群强调说,从某种层面看,物质文化综合了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两种载体的内涵,是最为大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文化。比如故宫、长城,它是物质形态的,是一个巨大体量的文物;通过故宫长城我们可以透析出历史上的制度,这些制度又能折射出中华文化的精神。所以物质文化是我们今天继承弘扬传统文化当中应该高度重视、深入挖掘的内容。
中华文化传承过程中有很长的时段是没有文字的,都要依靠物质文化的载体来表现出来。我们还有很多民族没有文字,它的制度或者思想,也是需要依靠物质文化来揭示。
所以从学术的层面来说,卜宪群认为,物质文化最实在、最具体、最直接、最真实。但物质文化不会说话,需要文博学家解读它。曾在社科院历史所工作过的沈从文先生就非常重视物质文化的研究,他是历史所文化史研究室的创始人,他提出一个概念叫形象史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物质文化,就是有形的东西,来揭示历史的真相。
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上,文博界有着独特的优势
卜宪群说,秦传二世而亡,15年时间就灭亡了。秦统一的程度,秦的制度文化究竟贯彻如何,深入到什么程度?如果没有地下文物的话我们根本不会知道。湘西龙山里耶秦简,为我们描述了百科全书式的秦代社会画面:秦王朝在统一后的短短15年内,直接统治已经到达了湘西这样偏远的地方。这里乡、里区划严谨,管理有序,每一户都有户籍,秦王朝的法律贯彻到最基层。
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基础是研究。研究是综合的。必须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但目前研究主要还是依赖于典籍。如果对物质文化能够进行更深一层面的解读的话,我们一定会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全面、丰富和深刻的认识。卜宪群这样说。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在多场合,从多层次、多角度,站在历史高度、理论高度、现实高度,深刻阐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包括文博界在内的所有从事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整理、发掘工作者的历史担当。
卜宪群说,在这样的历史担当中,文博界有着独特的优势,有着其他学科、其他学者所做不到的优势:文博界,文博学者所面对的是最直接的传统文化,是最鲜活地呈现那个时代风貌的历史文物。通过解读这些物质文化、历史文物,会更实在、更全面地还原、展示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广大老百姓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理解。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20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