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专项验收办公室
2015 年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专项验收工作列入《国家文物局2015 年工作要点》。验收工作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组织下开展,湖北省、重庆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初验工作,国家文物局负责组织终验工作。3 月3 日,终验工作启动; 3 月11 日至4 月16 日,进行了技术性验收和行政性验收;10 月9 日至11 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长江三峡工程移民工程全面竣工验收工作会结束,标志着三峡工程移民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的全面完成。
三峡工程文物保护是三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国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发展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程,是国家大型基本建设中文物保护的典范。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 的方针指导下,既保护了文物,又保障了三峡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成果丰硕、效益良好,对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可估量。三峡文物保护工作是我国最大的基本建设文物保护工程,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与交流。
制定验收工作大纲和验收方案全程指导验收工作
建立组织:2014 年,根据国务院三峡办对三峡工程竣工验收工作的总体要求,为切实做好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专项验收工作,国家文物局制定了《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专项验收工作大纲》和《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专项验收工作方案》,明确了验收组织、验收依据、验收范围、验收程序、打分标准、报告大纲等内容,指导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专项验收工作。国家文物局组织成立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专项验收工作组和专家组。工作组由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担任组长,专家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徐光冀研究员担任组长。验收办公室设在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
确定终验范围:根据《验收工作大纲》,国家文物局在湖北省和重庆市初验的基础上,以不低于初验项目总量(474 项) 20%的比例,抽取
102 项文物保护项目进入终验。地面文物验收项目共38 项,其中搬迁保护24 项、原地保护8项、留取资料6 项。对白鹤梁题刻原址水下保护、张桓侯庙搬迁保护、石宝寨文物保护、屈原祠仿古新建等四大工程进行重点验收。地下文物验收项目共64 项。对13 项新增(含消落区) 项目进行重点验收。
严格程序:国家文物局根据《验收工作大纲》和《验收工作方案》,对总体验收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明确了验收工作的程序、对象和评分标准。验收工作严格按照《验收工作大纲》确定的验收流程开展,即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咨询打分-形成结论。
三峡工程文物保护成果丰硕
在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统一部署下,国家文物局组织湖北省和重庆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调集文物工作队伍,经过20 余年的奋战,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按照《三峡文物保护规划》,依据地下文物的价值及埋藏量等因素,分别采取考古发掘、登记建档等两种保护方式。通过实施保护,最终完成地下文物保护项目764 项,考古勘探1282.54 万平方米, 考古发掘178.846 万平方米,保护出土文物25 万余件套,其中较珍贵文物6 万余件。三峡工程库区考古勘探调查、丰都烟墩堡遗址、忠县中坝遗址、云阳李家坝遗址、巴东旧县坪遗址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按照《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地面文物保护项目分原地保护、搬迁保护、留取资料等3 种保护方式。《三峡文物保护规划》中的364 项地面文物保护项目全部完成,效益明显,社会各界反映良好,专家高度认同。其中,《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将白鹤梁题刻、石宝寨、张桓侯庙、屈原祠实行专项规划,单独经费核算,工程全面完成,取得良好效果。
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的意义与经验
留住乡愁,延续三峡文脉
重点保护和集中保护的地面文物,凝聚了三峡地区传统文化内涵,保留了三峡地区珍贵的文化资源,凸显了重点文物的价值。通过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的全面完成,现已有丁房阙—无名阙、秭归凤凰山古建筑群、云阳张桓侯庙、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等14 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地方的地面文物,经搬迁后集中复建,得到了最好的保护。巫山、奉节、云阳、丰都、忠县、万州、涪陵、秭归等地建成了文物复建区、文物园区。浓浓的乡情,成为新移民追古思今、寻根问源的理想场所。大昌古镇整体搬迁、整体保护,成为库区传统村落的真实写照。
地下文物保护构建三峡文化序列
三峡地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世界上罕见的峡江文化走廊,是我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三峡文物保护工作,极大地推进了三峡地区古代文明的发现与研究,全面揭示了三峡地区从史前到明清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通过实物遗存构建了库区的发展历史。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冉家路口遗址、中期的烟墩堡遗址出土的石器、动物化石等具备华南旧石器文化的典型特征,同时也带有中国北方旧石器
文化的若干特点。这两处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在认识南北石器工业传统之间的关系方面具有桥梁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意义。烟墩堡遗址被评为1996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楠木园文化、玉溪下层文化等考古学文化的新发现,填补了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空白,开启了三峡地区新石器文化研究的新篇章。瞿塘峡东西两侧多处大溪文化遗存的发现,证明了三峡天堑并未阻断峡江地区的联系,而是一条承载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鹿角包遗址发现的城背溪文化遗存、庙坪遗址发现的石家河文化峡江—庙坪类型遗存,填补了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至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空白。中坝遗址的发掘,对建立三峡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199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石地坝文化、瓦渣地文化遗存的发现,表明商周时期三峡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与成都平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明确了商周时期巴、蜀文化的分野。双堰塘遗址、麻柳沱遗址为探讨巴人的起源和迁徙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李家坝遗址发现了春秋末期至西汉早期墓葬300 余座,主体内涵为巴人的墓群,是巴文化考古的重要发现,被评为199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云阳旧县坪遗址、明月坝遗址、汉魏巫山古县城遗址、巴东旧县坪遗址、秭归东门头遗址、奉节永安镇和白帝城遗址群等,生动地再现了三峡地区古代社会的繁华和兴衰,成为中国古代城市社会研究的重要资料。巴东旧县坪遗址宋代巴东县城的整体揭露,为研究我国唐宋时期县级城址和有关城市规划史、城市建筑史方面,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被评为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多学科参与,先进科技广泛应用
在三峡文物保护项目实施中,许多技术在我国文物保护实践中首次应用,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文物保护的最高水平。在地面文物保护中,张桓
侯庙异地搬迁、白鹤梁题刻原址保护、石宝寨仰墙护坡等保护方式均无经验可供借鉴。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开创性运用了最先进的保护理念和
技术手段,集中了多方面专家的智慧,开创了地面文物保护多技术参与的先河,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在地下文物保护中,以多学科相结合的方式,将考古学、建筑学、民族学以及水下考古、航空考古、地质勘探、地理测绘、生命科学、现代医学等融入三峡文物保护中,解决了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
创立大型工程文物保护新机制
三峡文物保护工程属于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在工程的运行管理中,建立和健全了有利于三峡文物保护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保障了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顺利进行,也为进一步提高全国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范例。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国家文物局作为成员单位,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指导湖北、重庆两省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调集专业力量进行支援。
大型基本建设,文物保护规划先行
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实施之前,文物部门调集全国行业精英,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统一规划,《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规划(项目和保护方案)》有力地指导了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并给全国大型基本建设文物保护带来了保护新模式。规划先行、分步
实施、分省负责、分级管理、强化监管等基本理念和工作模式已成为开展跨区域文物保护工作的成功经验。
文物保护项目首次实行项目法人制、项目合同制、工程招标制、综合监理制、文物保护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评审验收制、考古工地领队负责制、文物保护研究成果提交制。
文物有效利用与传承的典范
在三峡文物保护中,注重将文物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结合,充分展现三峡文物保护成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地面文物复建采取集中搬迁保护的规划原则,将文物的规划布局、功能与地方城镇发展规划相协调,使文物保护与当地文化建设和旅游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地面文物的集中搬迁保护,形成了云阳三峡文物园、忠县白公祠、巫山神女庙、巴东狮子包、秭归凤凰山等一批文物景区,显著提升了所在地域的文化品位。
在三峡文物保护工作中,为存放、保护出土文物,向社会展示三峡文物保护工作成果和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三峡库区新建或改扩建多座综合博物馆、专题博物馆、纪念馆及区县博物馆。已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峡移民纪念馆(万州区博物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云阳县博物馆、忠州博物馆、巫山县博物馆、奉节白帝城博物馆、开州博物馆、石柱县博物馆、涪陵博物馆、宜昌博物馆、巴东县博物馆等文博设施。这些博物馆地理位置突出,场馆设计新颖,文化底蕴浓厚,地方特色鲜明,成为新的城市地标。
大投入,大保护,大效益
从三峡工程移民规划阶段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就高度重视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多次指示要认真做好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国务院三峡办和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的文物力量制订了库区文物抢救保护规划,落实了文物保护资金,确定了分省市负责实施的管理体系。党和政府对我国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是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根本保障,是建国以来国家依法行政,在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中大规模抢救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一次伟大实践。
三峡工程淹没区内1128 项文物保护项目得到了全面实施。白鹤梁题刻原址保护、张桓侯庙整体搬迁保护、石宝寨原址保护、屈原祠仿古新建等四大地面文物保护工程全面完成,9座地方博物馆及10 余处文物复建区(文物景区) 全部建成,一批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地面文物得到了保护利用。
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的重点投入、重点保护、重点建设,已发挥出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6 万余件较珍贵出土文物在博物馆得到展示;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张桓侯庙、石宝寨、凤凰山古建筑群等地的年参观人次累计达600 万;新建的博物馆成为新的城市地标,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巫山博物馆、宜昌博物馆等;文物复建区建设初成规模,影响逐渐显现,如大昌古镇、云阳文物园、巫山江东嘴文物复建区等。随着国家对三峡库区发展定位的明确和库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物资源利用日益成为拉动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有力推动了库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
三峡工程文物保护终验结论
国家文物局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专项验收组和专家组一致认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是文物部门实施的最大的文物保护项目,面积大,任务重,工期紧。地方文物部门在国家文物局、湖北和重庆各级政府的领导和组织下,与各级移民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协作,全面完成了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任务,保障了三峡工程如期完工,提升了三峡工程文明工程形象。文物得到全面有效保护,文物保护项目专项验收合格。验收工作的完成是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工作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新起点。
(执笔:张治强)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15-10-23 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