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2015年11月28日,第六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在重庆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动植物考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重庆师范大学主办,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国内20多家科研院所与高校的50 余位学者同仁参加了本次会议。
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新民教授、重庆市文物局幸军局长出席会议并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中国考古学会动物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员对2015年中国动物考古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盘点。他认为,2015年中国动物考古研究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新资料的出土、新文章的发表、新观点的提出以及科研人员的增加、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开展,说明动物考古的重要性与旺盛的生命力。袁靖研究员又鼓励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以考古学问题为导向,在科学精神的推动下努力实现资料搜集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思路的科学性,积极开拓动物考古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作为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大会特邀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研究员和中国考古学会人骨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朱泓教授做主题演讲。他们分别以“与人同行:动物考古的另类思考”“蒙古族源问题的生物考古考察”为题,向与会学者分享他们对于动物考古和人骨考古研究思路和方法论的思考。本次会议共有20位学者做了学术报告,研究时间跨度从更新世至历史时期,研究地域从新疆到辽东、由东北及岭南,内容涵盖动物考古学发展史及理论与方法的探讨、古环境与古气候的重建、动物遗存鉴定等基础工作的建设、史前狩猎行为的复原、家畜起源与饲养策略的研究、奶制品生产与骑马技术等次级产品开发方式出现的追溯、祭祀用牲礼仪的梳理、先秦制骨手工业的分析以及三维制图在动物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涉及骨骼形态分析、几何形态测量、三维图像与动画制作、文化因素分析、古DNA 研究、蛋白质组学、稳定同位素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展示出中国动物考古学近些年来在理论、方法与实践几个方面取得的巨大飞跃,这也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研究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缩影。
闭幕式上,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长马萧林研究员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近些年动物考古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方向不断拓展,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学科的交叉不断加深,今后的工作可以在借鉴西方研究方法的同时,发挥国内资料丰富的优势,多出优秀成果、多发西文论文,加强国际对话,扩大国内动物考古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会议最后,袁靖研究员感谢重庆师范大学对本次会议成功举办付出的努力,并表示对重庆近些年来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绩表示钦佩和祝贺,激励大家要以前辈学人为榜样,扎实做学问,为中国动物考古研究的明天共同努力。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15-12-4 6版 (作者:陈相龙,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