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西南片区)遗产保护研究专委会在成都成立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西南片区)遗产保护研究专委会在成都成立
发布人:  2016-06-27
       1月8日,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西南片区)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召开。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童明康出席会议。 全国多家文博机构、 高等院校的代表参加会议。 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西南片区)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议事规则》并选举出专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 秘书。 会议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主持。
       文化线路(西南片区)遗产保护研究专委会是由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China)常务理事会批准成立的针对文化线路(西南片区)遗产保护、 规划、 研究与交流的学术组织, 是协会领导下的二级机构。 专委会的宗旨是致力于中国西南地区与世界遗产有关的文化线路、 线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 通过交流研讨、 培训、 研究、 信息推广和网络建设, 推动中国文化线路、 线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的保护、申报以及管理工作。
       童明康指出,1987 年欧洲议会宣布将圣地亚哥朝圣之路列为第一批欧洲文化之路,首次提出了文化线路的概念。面对当前的文化线路申遗热,我国文化线路的研究与保护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家底不清,造成了文化线路的研究、保护与合理利用缺少基础。其次,快速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给文化线路的保护带来挑战。再次,政府间和部门间的协调一直是文化线路保护的一大挑战。而协会作为专业团体,在解决以上问题中具有突出的优势。一是资源调查和认定是一个专业活动,协会是一个专家团体,在这方面具有无可争辩的专业优势。二是协会可以克服行政区划和属地管理造成的资源认定壁垒,组织跨行政区域的调查和认定活动,为政府公布保护单位提供依据。三是协会可以从整个文化线路的角度从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方面向沿线政府建言献策,推动文化线路的整体。四是协会可在民间层面形成协调机制,作为政府和部门之间协调机制的有机补充,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五是协会可以针对破坏文化线路的行为及时发声,发动社会力量保护文化线路。
       童明康在讲话中表示,专委会的成立与协会的其他二级机构有所不同 。 它不是在成立之后才开展工作的,而是在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文化线路调查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调查方法,团结了一大批专家学者。例如,在成立前,已经开展了五尺道、茶马古道、米仓道、唐蕃古道、荔枝道以及川黔盐道等的遗产调查,成果也已经借助报刊、杂志、书籍、电视、网络媒体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传播。因此,希望专委会成立后,从提升资源调查水平、丰富调查内容和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理论研究方面继续努力。
       在成立大会上, 专委会主任委员杨林和秘书处处长陈苇分别作了题为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文化线路(西南片区)遗产保护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背景及展望” 和 “考古探险与文化线路考察十周年” 的报告。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16-1-12   2版 (李瑞)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