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第四届公共考古·荆楚论坛在湖北天门举办
第四届公共考古·荆楚论坛在湖北天门举办
发布人:  2016-11-11

10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 、中国考古网、天门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天门市博物馆承办的第四届“中国公共考古·荆楚论坛”在湖北天门举办。来自全国数十个省市的考古文博单位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学生代表、新闻媒体记者等齐聚天门,共同探讨公共考古领域的热点话题和重大事件。

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新成果的普及

在公众演讲环节,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7位专家学者带来了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从史前至历史时期,从传统考古到科技考古。

天门是石家河文化的故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孟华平介绍了石家河考古发现与研究。最引人瞩目的是印信台遗址发现祭台及密集分布、数量众多、横卧首尾相套祭祀用套缸,考古工作者判断这是一处罕见的史前大型祭祀场所。

2007年以来,经过近10年持续不断的考古工作,考古工作者对良渚古城遗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以“寻找失落的文明”为题,讲述了良渚古城的发现、良渚遗址的基本情况以及良渚文化发现与认识的重要历程,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重要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学家在玛雅文明的著名城邦洪都拉斯科潘遗址开始了中国学者主持的在中美洲地区的首次考古发掘项目。李新伟研究员作为其中一员,对主持发掘的编号为8N-11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贵族庭院进行了详细介绍。

除了近些年的新发现之外,诸多研究新成果的介绍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围绕“连续进化附带杂交”和“出自非洲”两种假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从化石材料、考古遗存、遗传信息、古环境背景等方面分析中国地区现代人起源与演化的过程。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朱泓介绍了内蒙古吐尔基山辽墓契丹贵族的三维容貌复原。“大都无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研究员许宏对早期中国古代都城形态进行了概括。他把中国古代都城史在城郭形态上划分为两大阶段,实用性城郭阶段的都邑多不设防,有宫城、无外郭成为都城的主流空间形态;而礼仪性城郭阶段,严谨的内城外郭、中轴对称的形态及严格的里坊制才开始完整出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从鼎食、炊甑、杖钺、献璧、系钩五个方面,通过分析考古出土的“小文物”,辅以汉画像等生动的图像展示,揭示了其背后蕴藏的历史“大事件”。

以沙龙形式展开对话和研讨

与往届论坛的传统模式不同,本届论坛还挑选了“海昏侯、妇好墓展览的策划”“北大考古暑期课堂”“荆楚故事”“广西桂林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公共考古的探索与实践”“丝路天山道科考”“贵州海龙屯遗址公众考古”“新媒体在公共考古中的作用”“《考古进行时》的创新思维”等8项有特色的公共考古活动,邀请来自全国各省市热心公共考古活动的考古文博单位、各高校文物爱好者协会、媒体等的代表,以沙龙的形式展开对话和研讨,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以首都博物馆于2016年初举办的“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王后、母亲、女将——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40周年特展”为例,首都博物馆副馆长杨文英与大家分享了这两个赚足了大众眼球的特展策划。考古微信公众号“挖啥呢”以其轻松、深刻的风格获得了行业内外的广泛支持,“挖啥呢”公众号的主创奚牧凉讲述了他对于公众考古的认识、思考。曾参与《考古进行时》制作的制片人李浩洋从国内考古节目的起源、发展、未来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介绍了国内考古节目对考古进入社会主流话题做出的重要贡献。

考古教育已经成为公众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孙庆伟介绍了具有开创性的北大考古暑期课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博物馆馆长周海则带来了“从娃娃抓起”的考古教育案例分享。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方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飞分享了他们的考古发掘或调查成果。

此外,主办方还挑选了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古社、中国国家博物馆官微助力“考古新发现”、山西洪洞坊堆——永凝堡遗址综合考古调查、西北大学格物学社格物讲坛及瓦当拓印活动等一些优质的公共考古活动在联合网络平台上发布,并制作展板在论坛现场展示各考古所、博物馆、高校开展的公共考古活动。

用心大众科普  推动公众分享

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共考古活动,使考古发掘的成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在更广阔的平台上被公众所了解,这对于考古工作本身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都有重要意义。正如与会代表在发言中反复提到的,考古越来越快地走向公众,公众对考古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公共考古势在必行,大有可为。

“用心大众科普,推动公众分享,每年一届的公共考古论坛已经成为公共考古的一场盛会,多年前也不曾想到公共考古的队伍会发展的如此迅速和壮大。”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仁湘呼吁考古人不当旁观者,将成果分享给大众共享共用。

据了解,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起和组织的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论坛旨在搭建一个公共考古研究与交流的平台,促进公共考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公众对考古学的认知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6-11-8 2版(郭晓蓉)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