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动态 > 合川猴清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取得突破性成果
合川猴清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取得突破性成果
发布人:重庆考古网  2011-09-27
        为配合草街航电枢纽工程的建设,我所于2009年5月派出考古工作队,启动了对位于合川区铜溪镇纱帽村二社,涪江与临渡河交汇处的猴清庙遗址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至11月底,该遗址田野发掘阶段工作结束,12月初转入出土器物修复和发掘资料整理。
本次发掘耗时半年多,共清理各时代遗迹35处,其中商周时期房址1座,灰坑3个,灰沟3条,灶坑1处;汉代时期房址1座,灰坑10个,灰沟2条;唐宋时期灰坑4个,灰沟6条,窖藏1处,井1处;明代灰沟1条,石室墓1座。共清理出土陶器、瓷器、铜器、石器等小件115件,以及大量的生活器类陶瓷残片。
        商周时期房址为平面起居式,保存椭圆形房基凹槽内发现9个柱洞,洞内含较多灰烬及零星商周时期的陶片碎渣。汉代房址为地面式木质框架结构,据15个柱洞排列情况表明,原房屋建筑为二间,一大一小,大间宽3.5米,小间宽2米,进深4米。柱洞壁及底部夹塞汉代陶片、河卵石及较大的砾石。
        出土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的陶器除纺轮外,余为残片,约数万块,以泥质陶居多,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红褐、灰褐陶为主,少量黑陶、磨光黑衣陶等。纹饰有粗(细)绳纹,交错绳纹,凹弦纹、网格纹、压印纹、篦点纹、附加堆纹、瓦棱纹等。陶器制作分手制和轮制两种,常见泥条盘筑再慢轮修整。可辨器类有罐(釜)、壶、尖底杯、盏、豆、纺轮、花边口沿及小平底器等。还见石器、石片、石核、石球、铜箭镞等。汉代遗物有绳纹板瓦,筒瓦及灰、灰褐、红褐陶片,青瓷碗、缸、铜泡钉、“五铢”钱等。陶器器类有釜、盆、罐、钵、甑、网坠等。唐宋时期遗物中瓷器数量大,器类多,其釉色以青釉、白釉、黑釉为主。器类主要有碗(葵口、斗笠)、罐、钵、盏、盘、碟、窑具等。窖藏和地层中出土较多铜币,有“崇宁重宝”、“开元通宝”、“祥符通宝”。
        猴清庙遗址出土器物的组合为罐、釜、盆、尖底盏、尖底杯、平底器等,罐有高领罐,深腹罐等,部分有浅小花边口,尖底杯有羊角形、炮弹形两种,这些器物与成都十二桥遗址、忠县哨棚嘴遗址、涪陵镇安遗址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文化特征有较多共同之处。

       猴清庙遗址是涪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唐宋时期的大型遗址,是涪江嘉陵江流域早期人类活动的重大考古突破。对建立涪江、嘉陵江流域文化序列,早期巴文化的研究及巴文化及其周边蜀文化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

 

 

 

陶罐及钱币 尖底罐

铜箭镞 石 器

瓦 当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