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动态 > 涪江下游地区考古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涪江下游地区考古工作取得重要突破
发布人:重庆考古网  2012-07-24
        为配合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输气管道联络线工程(重庆段)的建设,受重庆市文物局委托,2012年3月至6月,市考古所、潼南县文管所联合对位于该工程潼南段施工影响范围内的下庙儿遗址和店子湾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完成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共清理汉墓11座、明墓3座以及明清时期灰坑4座、房址1座,出土了一批汉至明清时期的陶、瓷、铜、铁器等珍贵文物。
       本次发掘的汉墓均分布于涪江北岸的二、三级台地上,类型有竖穴土坑墓和砖室墓两种。竖穴土坑墓共发现6座,根据平面形状可分为长方形和近方形两类,部分墓葬留有熟土二层台,出土陶器有锺、釜、罐、盆、钵、豆、案、耳杯、井等;钱币有“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大布黄千”;铁器有铁削。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点,判断它们应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的墓葬。砖室墓共发现5座,从形制较完整的墓葬来看,可分为刀形墓和凸字形墓,均由甬道和墓室组成,墓壁用长方形几何纹砖错缝平砌,墓底以素面方形砖平铺,出土有陶锺、鼎、器盖、釜、罐、钵、案、灯、耳杯、井及“大泉五十”钱等。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点,可将这批砖室墓的年代定为新莽时期至东汉早期。明墓均为长方形石室墓,有单室和三室并列两种,随葬品有瓷碗、杯等。此外,两处遗址中的明清时期文化层、灰坑和房址中还出土了大量明清时期的陶、瓷器以及佛教石造像等遗物。
         此次发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两处遗址的文化面貌和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汉墓的发掘丰富了重庆汉代考古的资料,尤其是西汉晚期土坑墓的发现,填补了涪江下游地区西汉墓葬的空白,为研究涪江流域汉墓的分布与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这批汉墓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类型多样、时代集中,对于汉代墓地营建、墓葬结构转变以及家族制度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明清时期遗存的发现,揭示了涪江沿岸明清时期文化的面貌,为研究明清时期涪江流域的商品贸易、交通运输、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牛英彬)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