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江流域盐业考古取得重要突破
2013年5~7月,因郁山古镇旅游综合开发的影响,我院对彭水县郁山镇中井坝盐业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共计800平方米,发现明清时期各类遗迹38座,包含盐灶、蓄卤池、黄泥加工坑、墙、柱洞、排水沟等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200余件。本次共发现盐灶12座,分布密集、排列有序。以二号灶为例,平面形状呈长条形,由灶膛、火道、甑子及沟槽、工作面等相关附属部分组成,其内壁多垒砌有经加工处理的红烧土制成的土球。通长约9.68、宽约0.92~1.74、深0.14~1.65米。蓄卤池共4座,分布于盐灶的周围,其中二号蓄卤池平面为长方形,四壁由规整的长方形石块错缝平砌,壁外侧用鹅卵石砌筑成护壁,卵石间填有黄色黏土。底部用长条形砖块通缝平铺。通长4.7~4.9、宽3.73~4.4、残深0.66~0.84米。
中井坝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遗迹保存较为完整、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明清时期的制盐作坊遗址,完整的反映出当时制盐生产的过程,为研究郁盐生产中“泼炉印灶”工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此外,在这次工作中,我院还对郁山境内的盐业遗存实施了区域调查,在中井河、后灶河流域调查发现盐井4口、制盐遗址3处、输卤笕道遗迹7处,进一步加深了目前对郁山盐井及相关遗存的选址布局、开采技术和输卤技术的认识。(牛英彬)
中井坝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遗迹保存较为完整、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明清时期的制盐作坊遗址,完整的反映出当时制盐生产的过程,为研究郁盐生产中“泼炉印灶”工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此外,在这次工作中,我院还对郁山境内的盐业遗存实施了区域调查,在中井河、后灶河流域调查发现盐井4口、制盐遗址3处、输卤笕道遗迹7处,进一步加深了目前对郁山盐井及相关遗存的选址布局、开采技术和输卤技术的认识。(牛英彬)

中井坝遗址全景照

盐灶

蓄卤池H1

盐灶Z3西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