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动态 > 2013年重庆重要考古发现 (上)
2013年重庆重要考古发现 (上)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4-05-15
    作为我院的核心业务工作,2013年共完成基本建设、三峡消落区、主动性考古发掘等三个领域的地下文物保护工作114项,在实现了对文物科学保护的同时,在新石器、商周、战国至秦汉、唐宋以及古代产业考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巫山柏树梁子遗址新发现大溪文化遗存,涪陵黄荆背遗址发掘一批中坝文化遗存,江津烟墩岗出土汉画像石棺,丰都马鞍山墓群发现大量汉、六朝墓葬,巫山周家坪出土随葬品独具特色的六朝墓葬,丰都发掘我市第一座唐五代邛窑系龙窑,永川发现汉东城遗址城墙及唐宋建筑基址,合川钓鱼城范家堰清理2处宋代高台建筑基址,忠县临江二队新揭露保存较完好的冶锌遗存,彭水中井坝发掘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晚期制盐遗址等。这些考古发现极大丰富了重庆地下文物的内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重庆历史与文化的认识。
    1.巫山县柏树梁子遗址
    位于巫山县曲尺乡伍佰村3社,地处长江左岸的消落区范围内的缓坡地带。该墓群于2013年4月在消落区文物巡查中发现,重庆我院与巫山县博物馆随即对该墓群实施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灰坑等遗迹现象50余座,出土文物300余件(套),时代涵盖新石器、战国、西汉等多个时期。其中新石器时期遗存在文化内涵上属大溪文化,遗迹以墓葬为主体,葬式有屈肢葬、直肢葬和多人合葬等,出土有碗、釜、盆等陶器,斧、锛、凿等磨制石器,匕、锥等骨器,以及玦、环、吊坠等饰品。除墓葬外,鱼骨坑也有较多的发现,坑内可见有大量鱼骨堆积,并包含有少量陶片和石制品等。





 
    2.涪陵区黄荆背遗址
    位于涪陵区珍溪镇水口村5组长江北岸二级阶地上,本次发掘面积1052平方米,发现了新石器、汉至六朝、唐宋、明清等多个时期的遗存。新石器遗存为该遗址的主体,在文化属性上共清理灰坑12个、灰沟4条,陶器以盘口器为大宗,有较多的花边口沿缸,平底罐(尊),少量的瓮、盘、钵、罐、盆等。同时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片、石器半成品及少量磨制石器等。





    3.江津区烟墩岗砖室墓
    位于江津区白沙镇红花店子村一组,2013年6月,重庆我院与江津区文物管理所对该墓实施了抢救发掘,出土画像石棺1具,陶、铜、铁、石以及钱币等遗物等70余件(套)。初步判断该墓时代应在东汉末期。本次发掘出土的画像石棺是渝西长江沿岸的首次发现,棺身画像为车马出行、双阙、楼阁、伏羲女娲等,棺盖则为柿蒂纹,均属这一时期升天思想的集中反映。







    4.丰都县马鞍山墓群
    位于丰都县双路镇马鞍山村,地处西南距丰都县城约2公里处的长江右岸山包上。本次工作系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工作历时两月,共清理墓葬23座,包含砖室墓7座、土坑墓16座,完成发掘面积1650平方米。出土随葬品包括铜锺、铜鍪、铜灯笼形器、铜龙形饰、铜璧形饰、铜耳杯釦、铜镯、铁刀、铁剑、陶盆、陶钵、陶罐、陶釜、陶锺、陶侍俑、陶动物俑、釉陶摇钱树座、釉陶锺、釉陶博山炉盖、青瓷盘口壶、青瓷四系罐、青瓷碗、五铢、四铢、货泉、太平百钱、大泉五十等,墓群时代初步判断为西汉晚期至南朝时期。
本次发掘的这批墓葬朝向一致、排列整齐、布局有序,多数按西南-东北或西北-东南方向排列,应是一处经过统一规划的中型家族墓地。











    5.巫山县周家坪砖室墓
    周家坪砖室墓位于巫山县巫峡镇柳树村一社,2013年5月,我院对该墓实施了抢救性的发掘工作。该墓方向245°,平面呈“凸”字形,直壁券顶,由墓道、甬道、前室和后室四部分组成,甬道及墓室以条形砖、楔形子母砖砌筑,底部平砖顺铺,砖下垫细砂厚约10~14厘米。墓葬规模较大,通长超过9米,内部最宽处接近3米,后室拱顶高2.76米。通过发掘工作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金戒指、金镯子、金锈球、金狮子件、金珠子等贵重首饰及数量丰富的陶俑,部分文物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二级文物,进一步充实与丰富了巫山地区的汉代考古资料。








 
 
    6.丰都县石板溪窑址
    位于丰都县高家镇文溪村一社,地处长江右岸的一级台地之上。本次发掘系消落区地下文物保护项目,发掘区位于文溪与长江交汇的三角形地带,发现龙窑1座,初步判断时代在宋代。出土遗物以碗、罐、壶、盆、瓮、盏、碟、钵、杯、器盖等瓷器为主。窑具也有较多的发现,以支座、垫圈、匣钵居多。唐五代时期的龙窑在重庆地区发现较少,通过本次发掘在进一步丰富了相关资料的同时,对了解峡江地区龙窑的形制结构与特点、装烧工艺以及民窑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待续)   


(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供稿)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