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动态 > 巫山大水田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丰硕
巫山大水田遗址考古发掘收获丰硕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4-11-05
    3月至9月,我院对巫山县大水田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共完成发掘面积1300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晚期、商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六朝、唐宋遗迹470余处,其中墓葬258座、灰坑211座、房址1座、沟3条,出土陶、石、玉、瓷、铜、铁、骨质器物小件1800余件(套)。发掘过程中,综合运用了环境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和聚落考古等理论与方法,采用了筛选、浮选、全息三维扫描、电子全站仪测绘、系留气球拍摄、人骨现场鉴定等技术手段全面系统收集和记录古代遗存信息。
    大溪文化遗存(距今约6300~5300年)是本次考古发掘的主要收获,在时代上主要为大溪文化二、三期遗存,遗迹有墓葬212座、房址1座、灰坑208座、沟3条等,出土遗物非常丰富,基本涵盖了大溪文化的代表性器类,此外还有陶带流鼎、陶单耳杯、陶小型支座、陶铃、陶器座、穿孔石铲、石矛、石环形饰、石动物形饰、石车轮形饰、石人形饰、石人面形饰、骨矛和带规律刻划痕的骨镞等新发现。本次发现的大溪文化遗存,是近年来重庆地区新石器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对于大溪文化的深化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1.数量众多且具有一定埋葬规律的大溪文化墓葬的发现,为研究大溪文化的墓地规模、排列方式、聚落形态和人口规模等重要信息及阶段性变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首次在重庆境内发现了大溪文化瓮棺葬,丰富了大溪文化丧葬习俗的资料,同时也为探讨大溪文化关庙山类型对这一地区的重要影响提供了新的线索。
    3.大溪文化人骨叠葬现象的发现与识别为研究大溪文化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红陶钵覆面葬的发现扩充了这类埋葬现象的分布范围,并为探讨大溪文化与此类现象较为集中的长江下游及相邻地区之间的文化影响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参考。
    4. 在大溪文化二期墓葬人骨中发现两例足骨跪距面,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人骨跪距面材料,为探讨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晚期的跽踞习俗源头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5. 大量石核、石片、石器毛坯、砺石、磨制石器的发现为探讨大溪文化的石器制作工艺、石器使用以及微痕研究及其与江汉平原可能存在的物物交换(石制品与江汉平原的农业产品的交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6. 遗址发现的制作精美的穿孔石铲、石矛、大型石斧、类型丰富的石动物形饰、石人面形饰、石人形饰、石环形饰、玉饰表明该遗址应为大溪文化的一处重要聚落,其中部分器物应为非实用器,可能具备了礼器(祭器)的性质,为探索大溪文化聚落群以及社会分层等重要问题提供了新的线索。
    7. 精美石雕、石饰以及骨器的发现为研究大溪文化工艺水平以及其反映的原始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带有规律刻划痕的骨器的发现为探索原始的记事、计数及测量领域提供了新的资料。(代玉彪)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