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古动态 > 浮岚暖翠,又见崖墓 ——璧山区蛮子坡崖墓群考古工作收获
浮岚暖翠,又见崖墓 ——璧山区蛮子坡崖墓群考古工作收获
发布人:  2022-09-23

 

一、墓群概况

蛮子坡崖墓群位于重庆市璧山区青杠街道莲花村3社,莲花水库北侧山坡之上。2020年7-10月,为配合璧山高新区黛山大道以西拓展区项目工程建设,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组建文物调查勘探队发现该崖墓群。2022年4-6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璧山区文物管理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汉至六朝时期崖墓17座,发掘面积609平方米;由于盗扰严重,出土随葬品仅有陶俑、陶钵、铜钱等7件。

 

图一 蛮子坡崖墓群大环境航拍

 

图二 蛮子坡崖墓群全景照 

 

二、代表性遗存介绍

蛮子坡崖墓群总体被破坏严重,现将部分墓葬情况简介如下。

(一)M3(三号墓,下同)

M3位于蛮子坡崖墓群北部,墓向为338°。墓葬总长4.46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残长1.78、宽1.22~1.60米,墓门至墓道最前端有一排水沟。墓门高1.16、宽0.84米,封门已不存,二重门框。甬道平面呈长方形,长0.83、宽0.24、高1.16米。墓室平面呈“凸”字形,长2.74、宽3.5、高1.6米。墓顶为覆斗形,墓底左右两侧及后端设有棺床。

 

图三 蛮子坡崖墓群M3墓门

 

图四 蛮子坡崖墓群M3墓顶

(二)M6(六号墓,下同)

M6位于蛮子坡崖墓群中北部,墓向为300°。墓葬残长3.86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墓门、甬道被毁。墓室平面呈“凸”字形,长3.34、宽3.92、残高1.38米。墓顶为拱形顶,墓底左右两侧及后端设有棺床。左侧棺床和后端棺床中间各有一条短排水沟与墓室底部排水沟相连,墓室底部排水沟呈五边形,沿左右两侧及后端棺床边缘分布,在墓室前部并成一条排水沟,通过墓门与墓道之间时凿空向下,直通墓道外。

 

图五 蛮子坡崖墓群M6墓底

 

(三)M13(十三号墓,下同)

M13位于蛮子坡崖墓群南部,墓向为256°。墓葬总长5.62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平面大致呈长方形,长0.76、宽1.00~1.71米。墓门左侧部分被毁,高1.10、宽0.70~0.76米,上窄下宽,封门已不存,二重门框。甬道较长,平面呈长方形,长2.20、宽0.76~0.84、高1.08米。墓室平面大致呈长方形,长1.90、宽2.00~2.20、高1.01米。墓顶为拱形顶。M13甬道细长,墓室较小且墓葬整体向山体内延伸。其形成原因为避让M12、M14,因此M13的开凿时间应晚于邻近的M12、M14。

 

图六 蛮子坡崖墓群M13墓门

 

图七 蛮子坡崖墓群M13甬道

 

(四)M14(十四号墓,下同)

M14位于蛮子坡崖墓群南部,墓向为256°,墓葬总长4.20米,有墓道、墓门、甬道、墓室。墓道平面呈长方形,长0.60、宽1.94米。墓门高1.40、宽1.26米,封门已不存,墓门右上角被毁,一重门框。甬道平面呈长方形,长0.90、宽0.40、高1.40米。墓室平面呈“凸”字形,长3.24、宽3.78、高1.80米。墓顶为拱形顶,墓底左右两侧及后端设有棺床。

 

图八 蛮子坡崖墓群M14墓门

 

图九 蛮子坡崖墓群M14墓顶

 

三、蛮子坡崖墓群的初步认识

崖墓是汉至六朝时期中国西南地区十分有代表性的古代墓葬形制,在云贵川渝等地区均有较多发现。璧山区是重庆市目前为止开展崖墓考古工作最多的地区之一,自1987年至今,在区境内棺山坡、插旗山、罗家坡、小河坝等地清理崖墓数十座,其中部分崖墓出土有精美画像石棺,并发现有崖棺。以下为蛮子坡崖墓群的几点认识:

1.此次发掘的蛮子坡崖墓群整体时代为汉至六朝。墓葬分布密集,各墓葬形制大体一致,应为一处家族墓地。但在个体上体现出部分差异。部分墓葬的开凿存在避让、打破前者的现象。

2.墓群开凿于地势较陡的北坡和西坡,居高临下、前景开阔。符合古人“择墓地讲究高敞之处,以求吉地良冢”;且善于因形就势,选择结构稳定且较为完整凸出位置,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思想。

3.蛮子坡崖墓群的发现,为研究渝西地区汉至六朝时期中小型崖墓的墓葬形制、丧葬文化等增添了新的考古资料;其发现也为进一步探讨川渝崖墓的地区性差异和发展演变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4.根据马晓亮在其《四川盆地崖墓建筑研究》一书中,对四川盆地崖墓特点归纳划分来看,蛮子坡崖墓群属于四川盆地东区,其与四川盆地西、南区有较大的地区差异性。盆地东区崖墓特点为各处崖墓排列较有序,打破、避让关系较少,有的崖墓群墓葬分布距离大致相等;盆地西区和南区崖墓特点为数量巨大,且主要密集分布在成都平原中心、乐山一带、三台地区。有的崖墓群墓葬数量少者有几十座,多者有几百座分布。部分墓室较大且数量较多,有的一座墓葬中墓室多达二十个以上。石像雕刻、彩画、仿木结构建筑装饰数量多且精美,随葬器物数量和种类等也相应较多。究其原因,终为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数量存在差异所致。

 

参考资料:

[1]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

[2]范鹏、邹后曦、李大地:《重庆市璧山县汉代石棺的发现与研究》,《四川文物》,2012年第6期。

[3]马晓亮:《四川盆地崖墓建筑研究》,科学出版社,2019年。

[4]乐山市崖墓博物馆:《四川乐山市沱沟嘴东汉崖墓清理简报》,《文物》,1993年第1期。

[5]胡学元、杨翼:《乐山麻浩鱼村崖墓清理简报》,《四川文物》,1995年第1期。

[6]景竹友:《三台永明乡崖墓调查简报》,《四川文物》,1997年第1期。

[7]重庆市文物局等:《忠县翠屏山崖墓》,科学出版社,2011年。

[8]重庆市文物局等:《忠县仙人洞与土地岩墓地》,科学出版社,2008年。

[9]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中江塔梁子崖墓》,文物出版社,2008年。

[10]罗二虎:《四川崖墓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88年第2期,第160页。

文稿:冯彦萌 黄伟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