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重庆红卫兵墓园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组图)
重庆红卫兵墓园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组图)
发布人:重庆考古网  2011-10-01
 

重庆红卫兵墓园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组图)

昨日,石坪桥,郑志胜讲述当年故事 记者 龙在全 摄

重庆红卫兵墓园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组图)

昨日,沙坪公园,两位老者在参观红卫兵墓园 记者 徐元宾 摄

华龙网讯 131座坟茔,躺着573人。这其中,有约40%的人是红卫兵。人们习惯将这个墓园称为红卫兵墓园。昨天,阴,天气有些冷。墓园被高墙围着。三三两两的游人,从报纸上得知墓园被评定为文物后,前来探望。在经历42年后,这个墓园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文物,它也走过了不寻常的路。

收集资料

评为文物前景规划

两年采访了两千人

昨天下午5点,沙坪公园,收集、整理红卫兵墓园史料的罗华带着本报记者,请保安打开了红卫兵墓园的铁门。罗华现在是沙区作家协会会员,43年前,14岁的他曾是红卫兵,在北碚朝阳中学读初一,他见证过当红卫兵的同学在他身边倒下,再也没起来。“埋在这里的,有6个人和我同岁,最小的8岁。”他说,“每次走进这里,我都心痛。”

2007年9月,罗华受一些有识之士邀请,在沙坪公园管理方的指引下,开始收集关于红卫兵墓园的一些史料,以便为今后的文物申报打基础。两年多时间,他和另外两人,共采访了约2000人,其中约1200人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信息。采访对象,几乎都是躺在墓里的人的亲友、同学等。沙坪公园负责人钱立全说,为收集史料,他们共投入了约40万元。去年5月,罗华等人填了文物申报表,层层上报了市文广局。

评为文物

两次勘察两次讨论

2006年,国务院下发第三次文物普查通知称,1980年以前的,有代表性的,有历史、科学、艺术、社会价值的历史遗迹,可以评为文物。

市文广局副总工吴涛昨天回忆,早在2005年前,我市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提议案和提案,希望能加强红卫兵墓园的保护。那时,有人对此质疑,一是认为该墓园不符合文物标准;二是认为红卫兵墓园,记录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没有必要保存。

2007年,我市开始第三次文物普查,先是重师的教授、学生等,进墓园查清了墓的数量;之后,我市文物调查专家来到墓园勘察。去年,就红卫兵墓园评文物的申请,吴涛等10余名全市知名的文史、党史、近代史、建筑史,以及规划专家,又开了两次讨论会。吴涛回忆,在两次会上,他都提出:“我们要面向未来,不要忘记沉痛的历史。”还有专家指出,这个承载着历史的墓园,由于风吹雨打,正在自然损毁,必须提到法律的高度,进行保护与抢救。“红卫兵墓园评文物,没有一名专家反对。”

前景规划

或许可以成为景点

去年12月15日,对于罗华来说,是一个值得欣慰的日子:当天,他们接到通知,沙区红卫兵墓园被评为市级文物。他认为,接下来的,将是对文物进行抢救。罗华说,这个墓园,曾三次遭毁损:一是墓园建好后不久,有农民搬走墓块石,用来建屋;二是上世纪70年代,有人以为墓中埋着枪与匕首,曾挖盗洞进入其中;三是不知何故,有约五座墓倒塌。而且,墓碑上的文字风化严重,只有80%左右留存。

但能留存下来,也很不易。罗华回忆,“文革”之后,我市一名市领导授意,将这座墓园用围墙围起来;上世纪80年代,再次对围墙进行维修;而沙坪公园的管理方,这些年加强管理,甚至设立了岗亭。

重大教授、旅游学博导蒲勇健建议,这里可以作为景点,让游人们前来参观,从而受到教育。记者 聂超(应采访对象要求,罗华为化名)

文物揭秘

墓碑为何高低有别

地形错落经费有限

墓园内的墓碑高低错落,最高的墓碑约有8米。1967年,刚安葬的时候,就是在土堆上插上写着死者名字的木块。直到1968年2月,陵园开始进行大整修:建造了墓碑,大多数墓碑仿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1969年1月,建造结束。墓碑高低有别,是因为经费、地形等原因造成。(重庆商报)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