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洪水退了 意外惊现“植物木乃伊”阴沉木
洪水退了 意外惊现“植物木乃伊”阴沉木
发布人:重庆考古网  2011-10-09

 

前两年发现的阴沉木 重庆晚报记者 毕克勤 摄

 

嘉陵江观音峡下游河滩上的阴沉木 重庆晚报记者 毕克勤 摄

 

嘉陵江观音峡下游河滩上的阴沉木纹理漂亮 重庆晚报记者 毕克勤 摄

 

嘉陵江观音峡下游河滩上的阴沉木 重庆晚报记者 毕克勤 摄     

 

    嘉陵江观音峡下游河滩上的阴沉木纹理清晰、漂亮     

    层层叠叠的阴沉木     

    两年前发现的阴沉木

    洪水退了,鹅卵石和贝壳都露出来了

  哇,还有根阴沉木

    上个月,一场30年不遇的洪峰袭击了北碚,近日水位逐渐消退。北碚多处河堤上,鹅卵石和贝壳都露出来了,可露出的还有号称为“植物木乃伊”的阴沉木,木身粗壮,质地坚硬,形态、大小各异:有的似冲浪板,有的似狗头,有的似趸船……昨天上午,重庆晚报记者在北碚河堤上发现了6根阴沉木,还在“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旧址纪念馆相辉学院旧址”石碑后看见了两根2009年从水土河边移来的阴沉木。

    周围的居民说,每年夏季涨水,北碚境内总会冲下阴沉木。

  阴沉木

    即炭化木,蜀人称之为乌木,西方人称之为“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由长埋于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长达成千上万年炭化形成的。阴沉木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名贵木材,是尊贵及地位的象征。

    第一根 被晒得有些发灰,形似龙甲

    地点:北碚嘉陵江大桥河堤处

    这是一根孤独的阴沉木,孤零零地躺在北碚嘉陵江大桥河堤处,没有了水的滋润,在烈日的曝晒下,它有些发灰。 重庆晚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根阴沉木呈桶状,长约3米,直径约50厘米,表面呈现出纵线条纹,有层层孔隙,形似龙甲。

  第二至六根

    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地方发现,有根被锯过

    地点:北碚观音峡碎石厂、九龙二号隧道下方河堤处

    在不足100平方米的地方,记者就发现了5根阴沉木。不过这里的阴沉木大都半埋在地底或水中,无法挪动。

    河堤上的两根阴沉木都深深嵌在地底。露出的地方,较大的一根约有成人膝盖高,1米多长,直径约80厘米。外形好似一艘黑褐色的趸船。纹理清晰,呈龟裂的网格状。其表面波浪形的沟壑贯穿全木,每个缝隙中又夹杂着无数颗五颜六色的小型鹅卵石,好像一道华丽的乐谱。

    市民伍定金说,这根阴沉木在去年已被人发现的。原本呈扇形,后来被人锯掉了“扇翼”。岸上另一处阴沉木只露出了一个小头,怎么也搬不动。

    距离河堤不远处的浅水里,记者又发现了其它3根阴沉木。较近的一根侧躺在岸边,露出树身的1/3。约3米长,最粗的约有50厘米,在水的滋润下,这根木头表面光滑,纹理清晰,呈黑黄色,保存了完整的树干状。剩下的两根,一根形似小狗,一根形似跳板。

    另外两根

    其中一根呈炭黑色,内侧有明显锯痕

    地点: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旧址纪念馆相辉学院旧址

    在抗战时期复旦大学旧址纪念馆相辉学院旧址的石碑后,记者发现了另外两根阴沉木。北碚区文物管理所莫所长称,这两根阴沉木,是文管所2009年在水土河边发现并搬运到此处的。莫所长回忆说,那较大的阴沉木当时还是由10个壮汉齐力抬上车的,十分沉。

    较大的一根保持着完好的树干,大体呈黑褐色,最深的呈炭黑色。木纹细腻,有市民尝试用手搬动树枝,树枝却纹丝不动。记者粗略计算,这根阴沉木长约7米,最宽约70厘米,最窄的有30厘米。在树干内部,还沉积着大量的河沙,木头表面略湿,沟壑明显,表面受流水浸蚀严重,在树干的内侧,还有明显的锯痕。

    另一根呈扁平状,好似一根冲浪板。大体呈炭灰色,约有55厘米宽,2.5米长,10厘米厚。

    具有科学价值

    北碚观音峡地段分布典型

    重庆自然博物馆北碚陈列馆副主任侯江和该馆从事地质古生物研究的张锋博士确认,这8根木头确为阴沉木,但树的材质、经济价值还需进一步研究。

    侯江说,重庆是阴沉木非常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嘉陵江沿岸,北碚观音峡地段是一个区位典型。根据年代、品相和石化程度的不同,阴沉木的经济价值也不同。可以确定的是,这8根阴沉木质地坚硬、耐腐蚀性强,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很好的工艺原料。

    法律缺乏严格界定

    非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

    北碚区文物管理所莫所长表示,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阴沉木不属于文物。由于目前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对阴沉木缺乏严格界定,因此被发现的阴沉木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对于文管所收藏的两根阴沉木,莫所长说,这需要对木头进行专业处理,去除表面腐皮、放蜡等措施保护起来,或将作为馆藏,或将赠送予当地自然博物馆。

    重庆晚报见习记者 弋静 记者 毕克勤 摄影报道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