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发展文化高地是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文化高地是推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布人:重庆考古网  2011-10-27

 


重庆大剧院已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的文化公共设施。  记者 刘嵩 摄

  ●编者按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举行期间,市长黄奇帆在北京就重庆市对文化建设投入情况,接受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本报现全文刊登新华社记者专访。
  
  17个大型基础文化设施,88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套村文化活动室9967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区县、乡镇、村三级全覆盖,过去的5年,重庆市用近300亿元打造出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
  “当前时期,文化要发展,政府就要舍得投入,文化产业是全球公认的潜力无限的朝阳产业,是增强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制高点和核心要素,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黄奇帆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问题。
  如今,文化产业从一个理论界的边缘话题,上升到频繁出现在党和国家重要文件中的核心话题。文化产业以其巨大的收益性和广阔的前景,逐渐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着力点。
  重庆在近几年的时间里,紧紧围绕“构建西部文化高地、长江上游文化中心”的目标,大力加强文化领域的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力促文化产业全方位发展战略。黄奇帆说,对文化的加强投入不能抽象的说文化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提高。因为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预算内的财政收入和预算外的基金,有预算和决算。只有预算内和预算外、预算和决算都加强了,对文化的投入才是真正的加大了投入。这几年重庆做到了这一点。
  黄奇帆介绍说,重庆市最近几年,投入了100多亿元资金,建设了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的文化公共设施。其中包括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川剧艺术中心等17个市级重大文化设施。全市大型文化设施建筑总面积达到71.58万平方米,是直辖前的10倍以上,形成了以重庆大剧院为龙头的城市文化设施群。
  此外,市财政和区县财政一同为31个远郊区县每年各支持6000万元,连续几年投入了近百亿元,用于社会文化设施建设。全市文化馆建成率100%,总面积135408平方米,国家等级馆36个;图书馆建成率100%,总面积135408平方米,国家等级馆36个;24个区县有博物馆;34个区县有影剧院。
  创造性地执行从主城区征收的城市建设配套费按照每平方米4元用于街道文化中心建设,建成街道文化中心100个,总面积60000平方米;社区文化活动室2169个,总面积108450平方米;标准农家书屋5400个,文化大院12000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实现区县、乡镇、村三级全覆盖。“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攻坚行动顺利完成,解决了12万户近50万人看电视难问题,实现了广播村村响。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现行政村“1村1月1场”目标。

  黄奇帆说,文化高地建设除了要有好的基础设施,还要有好的院团,有能力的演出人员,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让他们生活工作得有尊严,就要让他们有好的住房条件,有好的工作环境和好的演艺场所。
  对此,重庆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措施,解除文艺人的后顾之忧。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市8个文化演出团体的演员几乎都存在住房困难的问题,祖孙三代挤在30多平方米房子的现象比比皆是,重庆市政府拿出500多套住房,按职称和家庭成员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对于刚刚进来工作的新人,政府专门提供了公租房,让演员们能够定下心来做事业。
  办公条件也制约了文化发展。此前,重庆市的这些院团都是租房办公,除了几个院团领导有自己的办公桌外,演员们只能在排练房办公和休息,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如今,政府出钱给这些院团盖起了办公楼,每个演员都有自己的工位用于办公和创作。
  重庆市的文化体制改革,并没有对文艺演出团体“断奶”,演员的工资和津补贴还是政府买单,国家1级演员的收入还等同于局级干部的收入,而演出创收的部分还能再度提高演员的收入水平,政府的一项项投入,让演员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
  为了鼓励院团能够多演出,政府采购文化产品也是重庆市出台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文艺创作作品,重庆市每年采购2000场,免费为群众演出。“一场投入上百万元的创作剧目,不能只是小范围的欣赏,归根结底要让老百姓来欣赏。”黄奇帆说。
  他认为,社会的文化消费与人均GDP的发展阶段有关。过去,在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的温饱阶段,几乎没有市场化的文化消费,也就谈不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前,在人均3000美元至10000美元的阶段,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正在一步步提高,但目前还不是真正的“断奶”时期,还应该是财政支持和市场发展双轨支撑的阶段。只有当人均GDP提高到10000美元以上的时候,各类文艺院团才能完全走上自负盈亏的阶段,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刻才能真正到来。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重庆市政府才会比较自觉主动地为文艺院团的改革发展给予更多的财力支持。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灵魂。国内外经济发展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实践中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成为诸多发达国家和城市抢占产业新高地的重要产业门类,在促进现代产业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项项改革使重庆文化产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宣传文化基金会、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公司先后设立,全市每年编列专项资金,对微型文化企业按企业资本金的30%~50%的比例给予补助,并帮助融资贷款,给予税收优惠。文化产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国有文化集团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得到提升,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活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经形成。
  重庆市积极完善扶持政策,深化跨体制合作、跨行业合作和跨区域合作,推出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
  电视剧《周恩来在重庆》、《国家行动》荣获中宣部第11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电视剧《医者仁心》、《解放大西南》荣获第28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一等奖。
  张者的长篇小说《老风口》、歌兑的长篇小说《坼裂》成功入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部正式提名作品。重庆出版社出版的《熊猫史诗》获中宣部第11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2010年,重庆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38.75亿元,比2006年(88.57亿元)净增150.18亿元,增长169.5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从2.5%提升至3.01%。
  与此同时,动漫产品创作生产方兴未艾。2010年,重庆原创动漫产量共计12部4805分钟,占西部总生产数量的82.8%,连续六年在西部原创动漫生产数量排名第一,位列全国前十。2007年以来,有16000多分钟重庆原创动漫产品在央视播出,1万多分钟渝产动漫产品出口美国、中东、越南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重庆享弘数字影视公司就累计出口创汇达250多万美元。
  “经济为文化探路,文化为经济服务,重庆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应加强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重庆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找到新的‘动力点’,为重庆经济文化的再次腾飞增添一个‘发力点’,为重庆的城市名片奉献一个‘新亮点’。”黄奇帆说。据新华社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