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城名人故居再发现
商报记者 肖腾
在上清寺派出所背后,有一栋风格独特的建筑“怡园”,这里曾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官宋子文的公馆,在国共谈判期间,这里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近日,文物保护部门正在对此进行修缮时,还发现了很多“特殊设计”——给整栋楼供暖的地下锅炉房、方便逃生或者防空时使用的地下密道、传菜使用的滑轮传递系统。12月3日,记者走进“怡园”内部,探索这些令人惊异的新发现。
新发现一 地下锅炉房
重庆唯一“寒地设计风格”
12月3日,在负责看守工地现场的张洪化先生带领下,记者走进了位于今渝中区四新路的“怡园”。抬眼望去,房屋半隐在一座小山丘中,全石彻成,赫然一座欧式砖石城堡。小楼共有三层,二楼有一个半圆台,三楼有一个小阳台。由于正在修缮,院内到处堆放着各种建筑材料。
张洪化告诉记者:“从外面看只是一个别墅,进来才能看到稀奇的”。在他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怡园”的地下室,拐过几个房间,面前赫然出现一个大坑,坑底是一个锈迹斑斑的圆筒形设备,大约一人高,依稀可以看出是金属制品,设备上有管道通往外界。
张洪化带着记者走进各个房间,只见每个房间里都安装着金属制的暖气片,仔细看把手还能看到英文“OPEN/CLOSE”字样。张洪化说,这栋别墅大大小小20多个房间,全部安装有供暖设备,而暖气来源就是地下室的大锅炉。
这座锅炉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张洪化表示,大约是今年四五月份才挖出来的。
“当时开挖时我就在现场,之前这个大坑已经被炭灰、木梢、杂土等填上了,上面还覆盖了一层三合土作。”渝中区文管所工作人员胡先生告诉记者,文物部门对此进行清理时,地面局部已经起鼓或塌陷,专家判断这下面可能是地下室的另一个出口,于是开始挖掘,“没想到越挖越深,最后挖出了这个锅炉”。
“地下有锅炉,每个房间都有供暖设施,这是典型的寒冷地区设计风格,在北欧或者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常见,在重庆的老建筑中采用这种设计的,“怡园”是唯一一个。”渝中区文物保护部门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什么“怡园”要采取这种设计,文物界尚无定论,“‘怡园’是一栋北欧风格建筑,当时这种建筑风格是身份的象征,许多达官贵人追捧,所以有专家猜测,这可能是为了配合建筑风格而专门设计了这种供暖系统”。
新发现二 防空密道
出口多岔道多
从地下室一层再往下走,就可以看到一个混凝土构成的地下通道,打着手电筒走进去,只觉甬道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人通过,却十分曲折,内部岔道众多。记者走了约有100米左右,前方仍然幽深不见底,但地面已经被积水淹没。张洪化告诉记者,这条地下通道也是今年才发现的,“之前里面都积满了水,拿抽水机抽了很久才清理出来,现在这前面还没完全清理干净”。
这座地下通道是干什么的?张洪化表示,“怡园”建成于1937年,此时抗战已经全面爆发,所以这条通道应该是作为防空洞使用,另外,由于房屋曾被作为宋子文公馆,为满足这些高官大员的需要,通道也可作为逃生密道使用,“这条通道出口有好几个,通往各个方向,现在后院还能看到其中一个”。
新发现三?滑轮传递系统
疑为传饭菜到各层房间
除了地下有通道,在地面建筑内部也同样有一条通道,紧靠墙根设置,从地下室直通顶层,每一层都开有一个小窗口,在顶部还设置有滑轮。渝中区文管所工作人员胡先生说,今年在对建筑物做修整时发现了这个传递通道,由于很多传统欧式别墅都有此设计,所以目前初步推断可能是传菜时使用,“从底层厨房做好饭菜后,通过这个传递系统送到各层房间”。
历史
见证国共谈判进程
据渝中区文管所提供的资料,“怡园”于1937年建成,由近代中国著名建筑事务所“泰基工程司”设计,华西兴业公司建筑部施工。抗战期间,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的宋子文在此居住。1945年底,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马歇尔为驻华特使,来渝代表美国政府调停国共争端,就住在“怡园”。1946年1月5日,周恩来、张群在“怡园”签订了国共之间第一次“停止军事冲突协定”。直至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周恩来也随南方局迁往南京。
作为国共谈判地点之一,“怡园”见证了美国调停国共关系等历史事件,与国民政府行政院旧址、蒋介石旧居、宋美龄旧居、李宗仁旧居等共同被列为“重庆谈判旧址”。
现状
修缮后将开设陈列厅
据渝中区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重庆解放后,“怡园”曾被作为政府机关招待所使用,从上世纪70年代至2011年作为上清寺派出所办公楼使用。由于长期挪作他用,“怡园”年久失修,保存状况较差。直到1992年3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为保护抗战文物,上清寺派出所从这里搬走,文物保护部门也为“怡园”制定了修缮方案,并于今年开始施工,据渝中区文管所介绍,修缮完成后,“怡园”将开设陈列厅,集中展示抗战外交中的珍贵史料,并向市民开放。
重庆商报http://e.chinacqsb.com/html/2012-12/04/content_312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