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三峡地区溪河纵横、高山峡谷密集,众多古桥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江河、沟壑之上,闪闪发光。
奇异的天生桥
三峡古桥中的天生桥由大自然所“造”,重庆已发现天生桥达几十处,虽算不上神奇壮观,却也奇异秀丽。
横架在万州城区苎溪河东西岸的一块天然巨石,尤如一把专门置放在那儿的古琴,它的背后有一个缓缓的石坡和10多米高的崖壁,河水潺潺流过斜坡后形成瀑布,跌入崖壁下一个不是很大的潭凼里,经过潭凼的缓冲,河水再从这块巨石下的岩缝间,形成第二个瀑布流入下面的深潭中。斜坡的潺潺流水和飞溅的瀑布如雪,并迸发出贯耳的响声。清雍正年间夔州知府杨本源触景生情,在巨石的内侧题刻“响雪”二字,在巨石的外侧刻下“石琴”二字,万州人因此称之“石琴响雪”,列入古万州八景之中。
“石琴响雪”长约30米,宽约3米,厚2米多,虽为一景,但更作为一座天生桥,自古方便了万州苎溪河两岸人民的通行。民间传说李白在万州西山崖下读书吟诗倦后,曾漫步此桥,因沾了诗仙仙风道骨的灵气,后人又称此为天仙桥。
三峡地区地貌的岭谷、山地特点,造就了很多天生的石桥奇景。在涪陵南7.5公里的乌江支流小溪上,由距今一亿多年前“燕山运动”所形成的3座天生石桥,依次排列相距约200米,其中第二座为石拱桥,长50多米,如果算上两边的“引桥”,差不多有近百米,它的高度约60米,宽20多米,跨径约40米,连接着小溪两山中的古道,矗立在青山绿水之中。如此高大并是由一块整石自然形成的天生石拱桥,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是罕见的,1980年《人民中国》和美国一家地理杂志刊载其图文后,声名远播,游客至此,无不称绝。
古代的索桥浮桥
三峡古索桥和古浮桥是与战争连在一起的,其鼻祖便是三峡中的拦江铁索。
最早记载的拦江铁索是三国时期吴国,为抵挡司马炎的进攻,在三峡西陵峡中设置拦江铁索和在江中暗置铁锥。然而吴国并没有抵挡住司马炎的攻击。太康元年(280年)正月,西晋益州刺史王濬制造几十张大木筏,连成一个整体,上面绑着身穿铠甲的草人,令水兵推着前行,水中的铁锥扎在木筏上就被拔掉了,再点燃事先准备好的一大堆饱灌麻油的竹缆,烧融拦江铁索。
三峡地区川江上首建索桥的是北周大将陆腾,天和五年(570年)?他在西陵峡南岸修筑保垒安蜀城时,并在江面横拉起粗绳,编结苇草铺成索桥,方便从北岸运送军粮。结果陈朝名将章昭达在楼船上绑上长刀,刀刃朝上,放船顺流而下,船过桥下,自然割断绳索,桥就断了,陷北周士兵于粮绝之境。
瞿塘峡口因险隘易守,历代在这里设置拦江浮桥和铁索,防御外敌侵入的情况屡见不鲜,唐武德二年(619年)建三钩镇浮桥;后唐同光3年(925年),前蜀大将张武建拦江铁索和夔门浮桥拦截南平国国王的舟舰;元朝末年,称帝重庆的夏王明玉珍为保江山设拦江铁索。在三峡库区蓄水前的枯水时节,瞿塘峡北岸草堂河口的石盘上,还曾见两根铁柱,每根高2米多,直径0.4米,其中一根下部残存有“……大将军徐……”的字样。据考证,这两根铁柱系南宋守关大将军徐宗武于景定五年(1264年)所铸,用于拦截元军的船队,当时设置的横拦江铁链有7条,链长900多米。
现代的桥梁之最
在不同版本的古桥名录中,有两座因属建于40年前的现代三峡桥梁榜上无名,但在中国桥梁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1974年7月动工,第二年3月竣工的云阳县云安斜张桥,地处川江支流汤溪河上的云安镇,是我国第一座实验性斜拉桥,桥长153米,高25米,宽3.7米,由主塔、斜拉索、主梁组成,其跨径组合为34.91+75.84+34.91米。桥的主梁(即人、车通行的桥板)由两个主塔上的共24根高强度柔性钢缆索斜向张拉着,中间不设桥墩,因此称为斜拉桥、斜张桥。云安斜张桥的建设开创了中国斜拉桥的先河,对国内斜拉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4月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四等奖和交通部科技重要成果奖。
丰都九溪沟桥是一座大型石拱桥,桥长140米,桥面宽7.5米,高20米,桥拱跨径116米,1972年7月1日建成时,是世界上跨径最大的石拱桥,并保持这一记录长达18年之久,因此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交通部科技重要成果奖和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1年筹建九溪沟桥时,建设单位并没有意要创“世界之最”,原是拟建一座3孔石拱桥,由于没有钻探设备,无法掌握较详的地质资料,桥墩基础挖了10多米还没见到基岩,河水又浸入基坑中,而缺乏抽排水机具,只好另选桥址。经过踏勘,决定在原址下游300米的地方另建。这里两岸岩石裸露,是最好的自然基础,而且河面又是这一带最窄的地方,于是改设计为单孔跨径116米的石拱桥,并请四川省交通局公路设计院审查和派工程师现场踏勘,修改完善设计。没想到这一改变,造就了一个三峡桥梁的“世界之最”。
1978年11月1日,丰都九溪沟桥作为我国石拱桥建设方面的代表,入选“国家名片”――编号为T.31(5-3)的一枚8分面值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