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发现中国首例恐龙游泳足迹化石
昭觉发现的兽脚类恐龙游泳足迹化石。
恐龙会不会游泳?这是古生物学界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中外古生物学者在我国四川省西南部昭觉县发现中国首例确凿的肉食恐龙游泳足迹化石,为恐龙会游泳提供了证据。这类足迹目前在全球仅发现数例,亚洲尚无记录。这一成果发表在9日出版的《科学通报》(英文版)上。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研究者邢立达介绍,这批恐龙足迹化石是在当地采矿中被意外发现的。“在对这一区域的考察中,我突然发现一道极其奇怪的足迹,每个足迹都由三道长长的、平行的爪痕组成,沿着岩壁一路往上。这是典型的肉食恐龙游泳足迹。”邢立达说。
古生物学界对恐龙是否会游泳有很多争议,肉食恐龙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有“恐水性”的。直到2007年美国古生物学家才找到肉食龙能游泳的证据。但这类标本非常稀少。
“我们曾在河北赤城地区发现过类似的足迹,但标本很少,且不清晰,这次的发现不同以往,它非常确切地表明了肉食恐龙会游泳!”邢立达说。
那么,肉食恐龙是如何游泳的呢?参与这一研究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恐龙足迹博物馆学者马丁·洛克利指出,从足迹判断,它们应该是通过后肢的交替运动,双腿像桨一样提供推力,很可能和小狗游泳一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建平、甘肃地质博物馆学者李大庆介绍,从足迹来推断,造迹者的臀部高度大约是0.9米,基于肉食龙的游泳方式,这也是水的大致深度。而有趣的是,不远处发现有“正常行走”的肉食恐龙足迹,这很可能表明古岸边和水体的分界。据新华社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迄今共进行了23届评选,当选项目已有约100项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些项目列入国家大遗址保护,或成为国家考古公园,在得到保护同时服务于社会大众。
2012年入选项目
四川金川刘家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江苏泗洪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泗洪县梅花镇赵庄东侧,出土的陶灶,高约10厘米,呈方形,被考古学家称为“中华第一灶”。顺山集遗址为距今约8100~8300年的环壕聚落,将江苏文明史推前了1600-1800年。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是一处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史前石城遗址,也是中国已发现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
新疆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
被称为“石头迷宫”的温泉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是新疆地区首次发现的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与墓地,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设计工整、复杂的新疆早期青铜时代西天山地区的中心性遗址,对于确认博尔塔拉河流域的古代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蒙古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
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辽代都城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确认了西山坡建筑遗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筑性质,对重新认识辽上京皇城遗址的形制布局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
该墓葬年代属于西汉晚期,是山东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木椁墓葬,也是我国目前所见保存最好的黄肠题凑墓葬,对于推断墓主人身份和定陶王室与西汉王朝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河北内丘邢窑遗址:
位于邢台市内丘县城内,考古清理出北朝至隋唐时期窑炉遗址11座,出土窑炉烧制工具及各类残片约20万件,同时还发现了罕见的隋三彩、唐三彩瓷片以及鸳鸯筒足盘等珍贵文物遗存。
河南栾川孙家洞旧石器遗址:
发现中更新世时期古人类化石,这也是河南境内首次在洞穴中发现中更新世直立人(猿人)化石,为东亚地区人类起源及演化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新材料。
重庆渝中区老鼓楼衙署遗址:
老鼓楼衙署遗址为重庆市已发现的等级最高、价值极大的建筑遗存,见证了重庆定名以来近千年的沿革变迁,填补了重庆城市考古的重大空白,对研究宋蒙战争及西南地区衙署建筑、丰富中国宋元时期都城以外的城市考古资料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遗址正在筹备建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将成为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新的重要支撑。贵州遵义海龙囤遗址
海龙囤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即把军事防御与政治统治结为一体的土司城堡遗址,是研究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和关隘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
>>>专家解读
陶业为主可以自给自足
“这个聚落与其他同时期有点不同,不仅能自给自足,还是以制陶业为主的经济形态。”陈苇说。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对此表示:“刘家寨海拔较高,对外交流不是很方便,而除了陶片外,坑内还出土了动物骨骼、炭化植物果核及种子等。”因此,高蒙河认为:“该遗址应该不是一个纯农业或者纯狩猎的形态,而是集农业、狩猎、手工业加工的综合经济体,它封闭性很强,能达到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 高蒙河说,刘家寨遗址距今约5000年,这个时期是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非常重要的节点,从种种迹象表明,刘家寨遗址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中原地区、黄河上游地区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的角色。”
发现彩陶有早期祭祀生活
考古过程中,在刘家寨遗址中还发现了彩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认为:“该遗址是马家窑文化向南迁徙的结果,它属于甘青地区文化系统的一部分。”考古专家介绍,彩陶和其他陶器不同,并不是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而是用于祭祀的礼器。这也说明刘家寨遗址有了早期的祭祀生活。
但由于彩陶片并不是从窑址中出土,这也给考古专家带来疑问:彩陶是西北地区文化交流的结果?或者刘家寨地区同西北地区本身就是一个大文化区?但与会专家观点一致的是,刘家寨遗址对破解当地早期土著文化与周邻地区文化交流,以及研究文化脉络向南迁徙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名词解释
马家窑文化
出现于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因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器型丰富、图案绚丽,是人类彩陶艺术发展的高峰。(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综合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