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再说重庆十七门
再说重庆十七门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3-06-20

  一一说过重庆十七门,由于都是千字短文,难免挂一漏万,现作些补益。

  古代城池,分土筑石垒两种,一般按地理方位辟东西南北四道城门。明代重庆的城池,城门开有十七道,整座城池全用条石砌成,还专门设置了道“朝天门”。这一切,果真是戴鼎有意为之的或是别有缘由?要回答这个问题,须先从大明皇帝朱元璋说起。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红巾军起义风起云涌。和尚出身的朱元璋乘势而起,力克群雄,风卷残云,横扫东南半壁河山,于1356年占领了古金陵,改名为“应天府”。

  原系草头王的朱元璋,心存大志,欲夺天下。此时节,徽州名儒朱升献上别具见地的谋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于是,朱元璋倚“龙蟠虎踞之势,长江卫护之雄,群山拱翼之严”,准备在古金陵“建泰山不拔之基”,以成帝业。

  公元1366年,朱元璋广招天下能工巧匠,大兴土木,垒石砌城,到1386年止,一座周长37140米,高14至21米,城门有十三道的世界第一大城池终于落成面世。这座金陵石头城,城垣全用条石砌成,城门设置不拘泥方位对称、距离对等的传统古制,完全从实地需要和实战要求出发。时人有歌谣唱曰:“三山聚宝临通济,洪武朝阳镇太平。神策金川定钟景,仪凤清凉到石城。”

  明代的重庆城池,动工于公元1371年(明洪武四年),主事者为明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关于“重庆卫指挥使”为何物?重庆的文史志书少有阐释。“卫”,是明初军队的一种编制,全称为“卫所”。明初京师和各地要害处都设有“卫所”,一府设“所”,连府郡设“卫”,大抵5600人的编制称“卫”,1120人称“所”,其长官称“卫指挥使”,归省里的“都指挥使”管辖,统一由“中央五军都督府”直接指挥。重庆指挥使统领的几千人马,名为渝城驻军,实为中央直属部队。

  正是有“重庆卫指挥使”这种特殊身份,戴鼎名份身份高踞于渝城其他军队长官,他筑重庆城的思路完全遵循朱皇帝的做法行事,第一全用条石筑垒城垣,第二因山势地利建城垣,第三不循对称等传统古制,建筑上多有创新。

  既然照搬大明天子思路,效仿朱元璋的脉络,戴鼎做事更为放胆。从公元1371年夏开始,到1398年止,一座依山为垒,环江为池,城高10丈,周2660丈7尺,城门十七道的重庆城,傲然拔地而起。

  一座城池,耗时二十七年,所花人力、物力、财力不知几何?戴鼎筑重庆石头城,先是将十七道城门定位垒起,然后再按预先设计的线路圈筑城垣,因而十七道城门修建的时间均以上限为准,开建的年代一律都定为公元1371年。

  公元1371年,是朱元璋登基称帝的第四年。这一年,是明玉珍大夏国遭灭顶之灾的年头。重庆宝地,原为明氏旧基,为表示“渝城归顺朝廷心悦诚服,大明江山天下一统”,戴鼎这才用心良苦地在重庆两江交汇处,特意垒起一道朝向天子的“朝天门”,取悦皇帝之说,正是由此而生,绝非空穴来风。


文章来源:重庆政协报 2012年12月28日 第1961期 第3版 文世昌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