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那就是太平门
那就是太平门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3-07-17
那就是“太平门”! 
未来可能建“步道”到滨江路
你也可以“穿越”百年老城门


 

        “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

  一群小孩追逐着在太平门旁跑过,嘴里念叨着流传下来的歌谣。

  1891年,那一年,还有商人牵着马匹从太平门下穿梭而过,小贩挑着担子来往。

  太平门一直是百年重庆城的重要门户,出门渡长江至龙门浩,经巴县背峰、木洞、天赐入南川县,可通往贵州和湖南西部,被称为重庆的“东南路”。

  还是那一年,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不少外国商人来到重庆经商。但他们被限制在南岸租界区里,与白象街隔江相望,没有经过许可不能到城里来。

  白象街位于重庆城太平门内,靠近官府,于是有了为洋人办事的买办。当年的白象街上,汇集了百货、银楼、当铺、钱庄和很多行帮,成为百年重庆城最豪华的街道和金融中心。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30年代重庆扩城,市中心才开始慢慢移至上半城和新区。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927年底,因修建码头,太平门“消失”。

  公元2013年,7月。

  “大新闻!重庆刚刚在拆迁工地发现最早城门‘太平门’......”

  7月12日上午,《失踪的上清寺》作者罗渝发出的微博,引来网友疯狂转发。

  渝中区四方街附近工地发现的建筑就是重庆“九开八闭”17座城门中的太平门! 昨天,经过我市专家的实地考察和讨论,对外公布了这一结果!

  站在太平门旁,穿越几百年悠悠长空,我们似乎听到了城门边呼啸而过的马蹄声,还有城墙根下小贩们的叫卖声……

  

  13日,本报报道了渝中区四方街与白象街交界的工地上,发现了疑似“太平门”的建筑。昨天,我市的专家们顶着烈日到这里考察。我们看到,这里围起了一圈蓝色围墙,在工地围墙内,除了一名照看现场的工人,已经没有工人施工。

  我们看到,在工地的石壁上,露出了一座大约五六米高的拱形城门。但是,城门只露出了三分之二,城门洞被砖墙封住。在城门的左边,有一片大小不一,而且颜色比周围石头深很多的石头垒砌的城墙。

  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何智亚、市文物局原副总工程师吴涛、市规划局原副总工程师李世煜、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重庆地方文史专家肖能铸五名专家来到现场考察。随后,渝中区组织召开“太平门遗址专家论证会”。

  经过这一系列考证,以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主任何智亚为组长的专家组非常肯定地告诉我们:这就是重庆“九开八闭”17座城门中的太平门!

  “太平门不是被埋了,而是被遮住了。”何智亚说,太平门是被城门前的房屋遮住了,整体保存还算比较完整。

  专家在现场也给我们展示了古代地图。在地图上我们看到,太平门原本应该是双拱券,有两道城门,而目前现存的这个只是内拱券,外拱券已经不在。

  这的确就是“太平门”

  根据这六点确定

  

  渝中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 “专家们通过现场踏勘、史料记载、遗址特征、地理位置、各时代历史地图、见证者述说等综合判断,来确定的。”

  那么,专家们是怎么确定的呢?

  何智亚告诉我们,从现场来看,有这些理由:

  第一,古城墙

  发现的城门旁边保留了很完整的古城墙,下面是岩石层,而上面就是古城墙,没有后来的建筑痕迹,所以非常清晰地就能得出结果。

  其次,城门的制式

  城门的制式也符合古城墙的特征。跟现在已发现的通远门和东水门的制式是一致的。

  第三,内城门的宽度

  经专家们的现场测量,内城门的宽度大约是3.2米,而通远门的宽度是3.5米,这是基本一致的。

  第四,乱石头

  城墙左边的乱石头,显得很不规则,这跟通远门也是一致的,因为太平门清代后期和民国时或做过修补,都是用乱石补的。

  第五,位置

  在各时代的重庆老地图中,这座城门所在的位置也与太平门相符合。

  第六,有人证!

  “很多老人看到过这个城门的。”何智亚说,包括肖能铸的母亲、原文史馆馆长等人都看到过太平门,所以经过他们的认定,这就是太平门。

  “穿越”几百年前的城门

  以后可能还原步道通到滨江路

  

  那么,未来太平门将何去何从呢? 对于太平门会不会成为“国宝”,它会不会和隔路相望的“老鼓楼遗址”共同建成遗址公园的问题,专家们表示,还需要经过进一步考古发掘和考察评定才能确定。

  “太平门遗址的考古工作将尽快展开。”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表示,目前城门的很大部分被石墙挡住,他们要进行更大范围的考古发掘,就需要在不损坏城门的情况下露出完整的城门;同时太平门的门洞已经被石头塞满,他们也必须将这些石头掏出,还原城门原貌。

  “如果可以,我们也希望看到,今后能‘穿越’历史的城门,让市民从城市内部走到滨江路。”市规划局原副总工程师李世煜还告诉我们,几百年前这里就是这样,而专家们也将尝试,还原城门。他透露,太平门等古城墙的保护规划将展开制定,以后有望在这里修建步道,让步道一直通到滨江路。

  专家们认为,太平门的发现意义重大,是对重庆城市史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李世煜还认为,重庆发现的这几个城门保护工作一定要做好,这样重庆就能成为西部地区继西安之后,古城墙长度和古城门保护得最好的城市。

  关于太平门

  还有这些问题

  

  太平门,到底是什么门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封宗姬于巴,以江州为府,于是有了我们这座重庆城。为了交通和城池安全,后来的祖辈们又在这里建了城墙。被大家所熟知的“九开八闭”指的就是明代所建的现存于渝中区的17座老城门及周边附属城墙。

  我们知道,“九开八闭”城门城墙是指明代所建的现存于渝中区的17座老城门及周边附属城墙。17座城门分为“九开八闭”(即九座开门,八座闭门)。因扩城修路,大部分城门毁于民国时期,城墙也在多年的城市建设、生产生活中湮没于城市环境中。

  来自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提供的资料显示,太平门城墙位于渝中区望龙门四方街太平门大码头一带,修建于明代,是重庆老城墙十七门中东南面的开门。

  城墙坐西向东偏北35度,面临长江,居高临深,气势巍峨。当年这里的水陆码头商贾云集、生意繁忙,人来人往,是繁华的商业闹市。

  那么“太平”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太平门外早先是木竹集中的地方,“太平”二字,是祝祷木材货运水路平安顺利之意。专家表示,太平门城墙作为古重庆九开八闭十七门之一,堪称记录重庆城市演变的“历史化石”。

  修建年代

  对于太平门的修建年代,目前有的人说是修建于南宋,而有人又说是明朝。

  昨天,吴涛和邹后曦告诉我们,从目前来看,太平门明代和清代的痕迹更多,所以他们一般都叫这些为“明城墙”,但是究竟是不是更早前的宋代时期修建的还是其他年代修建的?最终建造时间需要后续考证。

  此外,网上有说法称“太平门”为重庆最早城门。专家们都表示,这个说法需要经过考证才能最终确定。

     《重庆时报》 记者 赵伟 摄影 刘嵩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