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一次特殊的考古调查体验
一次特殊的考古调查体验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4-05-28


队员考察彭水红岩洞熬硝遗迹

 

    5月21日,一队人马来到重庆市彭水县桑柘镇诸佛乡红岩村红岩洞口,为此后为期两天的考古调查体验作准备。这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彭水县文物管理所合办的“走进考古现场——彭水红岩洞熬硝遗迹”考古调查活动的现场。本次活动作为重庆市2014年“文化遗产宣传月”品牌活动之一,是继去年石柱县山黄岩崖棺葬绳降体验活动之后,再一次用双脚丈量古人熬硝的艰辛历程,找寻破解历史谜团线索的全新尝试。这支人马不是纯粹的考古专业人员,而是由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户外探险专业人员、媒体、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人员等十余人组成,包括了考古、历史、美术、文学、影视传媒等多个学科人员。

  红岩洞位于彭水县桑柘镇诸佛乡红岩村,洞长约8~10公里。据《彭水县志》记载,彭水硝土资源丰富,熬硝历史悠久。“在(彭水境内)洞穴内多硝土,多年土墙泥土也富含土硝。”“明清两代政府曾在县城设厂制硝,彭水为川东三大产硝县。”很早以前,当地村民就知道洞内有大量的熬硝遗迹。而据相关专家研究,红岩洞熬硝遗迹可能与明清政府实行“赶苗拓业”相关。“赶苗拓业”是元明清时期主要发生于云、桂、川、黔、湘、桂、滇等广大地域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针对不顺从中央王朝统治的少数民族民众进行“平蛮”镇压。明代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有个名叫“长脚佬”的苗族首领,不堪官府压迫,带兵起义,被明朝大军打败后改名庹中朝,带领弟兄隐居红岩洞。为反抗压迫,他带领众人在洞中熬硝制火药自卫,而红岩洞熬硝大致始于此,以后,红岩洞作为地方武装制造火药的秘密基地一直沿用。

  经过专业探洞队员的指导,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大家深入洞穴,爬坡上坎十余公里,取得了重要收获——不仅找到了熬硝的水源,还在主洞口、第二层洞口、暗河通道处发现了7处古人熬硝的遗迹,它们大部分保存完好,包括漂硝池、熬硝的灶台、熬硝人炊煮的生活灶台、取硝土后千疮百孔的地面、粗细不等的废料以及古人用石块垒砌的石床等,它们为我们再现了古人熬硝的场景。其中,硝池外围经夯实,底部钻孔,直径最长可达4米,最多可分3层。考古专业人员向公众讲解和示范了考古调查的基本要领,测量了硝池和灶台的尺寸,并采集了部分瓷片、木炭、红烧土等遗物。

  走进考古现场是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长期坚持打造的公众考古品牌活动,让公众参与考古调查的做法在国内公众考古实践中走在前列。到22日出洞的时候,大家已经筋疲力尽,但志愿者们仍然很兴奋,纷纷表示虽然过程艰辛超出想象,但能亲自体验考古调查过程,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经历。

来源:中国文物报 
 2014-05-28 第三版 作者: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