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成果·启迪·奉献
成果·启迪·奉献
发布人:重庆考古  2014-08-11
二十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文物保护总结性研究(1992—2011年)》序

    三峡文物保护漫长而艰辛,我们与郝国胜同志都是在最艰难的时期从事三峡文物保护的。那时,郝国胜30多岁,我们50多岁,岁月如梭,转瞬20余载,我们已经到了耄耋之年,郝国胜也已50有余,我们都是三峡文物的守护人。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受命与俞伟超、傅连兴先生共同主持编制《三峡文物保护规划》,俞伟超先生为组长,参加的同仁有:关强、乔梁、王立平、王仁湘、傅佳欣、顾军、郝国胜等。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三峡文物状况不明朗,规划经费不能及时到位,文物保护观念有待提高等。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在全国30所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300余名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三峡文物保护规划》如期完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文物保护规划,在20余年后的今天,仍然有着参考价值。

  已经仙逝的俞伟超、傅连兴先生为规划的制定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贡献,让我们敬仰和怀念。

  在实施规划的十余年中,重庆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异常艰巨,遇到的困难也非常多。首先,淹没区面积大,文物数量多,且要在蓄水之前完成保护;其次,重点和工程量大的保护项目多集中在重庆;再次,刚刚成为直辖市的重庆,骤然主持这样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从体制、机构到专业人员的配置等亟待完善。天性嗜辣的重庆人没有退缩,组成以王川平为引领的文物保护团队。这个团队年轻人多,是个能吃苦,肯付出,有朝气的团队,其成员有:刘豫川、幸军、邹后曦、柳春鸣、邵卫东、王建国、袁东山、袁泉、白九江、谭京梅、杨晓刚等。在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和国家文物局领导下,调集了全国文物保护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数千名文物工作者进驻三峡,聘请知名专家成立重庆市人民政府三峡文物保护专家顾问组,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在没有可供经验借鉴的前提下,将重庆库区文物保护工程开展的井然有序,如期完成了重庆库区文物保护的任务,使三峡文物的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回顾20年三峡文物保护历程,三峡文物保护是一项出色的保护工程,需系统、深入的总结经验。

  郝国胜先生参加了历时20年的三峡文物保护工程,尤其在制定与实施《三峡文物保护规划》的过程中,他始终在第一线积极参与了大量的管理与协调工作,在收集、整理文物保护规划与实施过程中,他以勤奋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归纳总结出不少具有保存价值的文章与报告,为三峡的世纪文保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郝国胜先生主持的“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文物保护总结性研究”课题,经过2年多研究,如期完成。展现给读者的《二十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文物保护总结性研究(1992—2011年)》系统详实。其中的13万余件出土文物数据和白鹤梁、石宝寨、张桓侯庙保护工程的专项报告,看了让人欣慰。规划阶段保护成果、管理体制与机制、各区县保护成果、完成任务状况、保护和研究成果、重庆库区保护特色和经验要述、文物工作者奉献等篇章,据实而详尽。在深层次地阐述成功经验和三峡文物保护特色之外,以“他们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三峡文物保护”的感言,讴歌了文物工作者无私奉献精神。

  三峡文物保护是一项浩大的文物保护工程,经过20年保护,经过文物工作者的艰辛努力,应该说三峡建设期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经出色完成。

  《二十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文物保护总结性研究(1992—2011年)》一书的出版,读者将会从中了解三峡文物保护历程,体会三峡文物保护艰辛,共享三峡文物保护成果。

  本文题目为编者所拟。

  (《二十年——三峡工程重庆库区文物保护总结性研究(1992—2011年)》,郝国胜著,科学出版社2014年2月出版,定价258元。)

 

 来源:中国文物报(2014年8月8日4版)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