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新华网重庆频道:奉节“迷宫”到底藏着什么? 科考队挑战600米深悬崖洞穴
新华网重庆频道:奉节“迷宫”到底藏着什么? 科考队挑战600米深悬崖洞穴
发布人:  2016-06-24
   
从盐硝洞洞口看外面 本组图片由科考宣传队供图
   
科考宣传队抵达洞口
峡底暗河
洞内的熬硝遗存
 
 
       在奉节县兴隆镇椅子淌村,迷宫河源头的盲谷绝壁上有一座大型洞穴,位于平均深度600米的十字形峡谷里,奇险难攀,被当地人称为硝洞。在上世纪中叶以前,一直有人在洞内熬制硝盐,在那幽暗的洞天秘境内,迄今仍完整保存着先民用以熬制硝盐的泡池、灶台、石床等古代文化遗存。昨日,由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主办的“奉节迷宫河盐硝洞硝盐文化遗址”科考宣传活动历经8小时艰辛进入到硝洞中,揭开了古人熬硝的神秘面纱。
  进洞有多难?
  滑索渡暗河、攀爬峭壁 历经重重关卡才能抵达
  三峡地区是中国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天然溶洞。在奉节县兴隆镇椅子淌村,就隐藏着这样一座大型洞穴,它位于平均深度600米的十字形峡谷里,奇险难攀,被当地人称为“硝洞”,半个多世纪以来人迹罕至。由于其险要的地理位置,正常的考古工作难以开展,硝洞内的古代文化遗存也充满神秘色彩。
  今年5月23日开始,中国洞穴联盟理事、重庆应急志愿者总队抢险救援队队长孙克宁带领的6人探险队,经过近一周的探路考察,成功开通了抵达奉节迷宫河盐硝洞洞口的线路。昨日,由重庆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主办的“奉节迷宫河盐硝洞硝盐文化遗址”科考宣传活动启动,市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专家徐进和重庆电视台科教频道纪录片《洞天》摄制组等约10人跟随探险队进入硝洞。
  要进入硝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考队从早上9点半开始,历经8个多小时艰苦跋涉才抵达洞口。按照设计的线路,科考队由旱夔门进入峡谷,穿过乱石坡然后一直下行至谷底,随后以溜滑索的方式横渡地下暗河。过河之后,沿崖壁爬升约200米,再向洞口横切100米左右抵达硝洞洞口。
  当中,最为艰险的路程是在光秃秃的峭壁上行走500米,而脚下就是200米深的悬崖。
  洞里有什么?
  熬硝遗迹被20米裂缝分开 生活、生产区域各有不同
  大约下午5点半,科考队抵达洞口。这还没有完,洞内情况比洞外还要复杂。专家在探洞的同时,要不停拍照、记录数据。晚上,所有队员都只能夜宿洞内。
  根据初测,该盐硝洞洞口高300米,宽约70米,洞穴深不见底。
  由于阴河长年冲刷,在洞穴中间形成了宽20米的裂缝,深度超过200米,谷底水深超过4米。由此将洞分为两部分,此岸是古人进行熬硝活动的生活区域,彼岸是硝盐的主要生产区域。在生活区域,往里面走300米,能发现一些熬硝的遗迹、硝池和吊架。据介绍,该吊架是当年用来从下面干枯的阴河河谷吊硝土的,该区域生产的主要是皮硝。
  洞口悬崖对面是硝盐的主要生产区域,能看到三口硝池。通过对岸沿绝壁横移300米有一个支洞,当地人称为尖角洞。据传里面生长有天然的芒硝晶体——牙硝。
  但是,进入尖角洞有着极高的难度,首先需要通过横跨两岸的“奈何桥”,然而“奈何桥”在十几年前已经被村民拆除,如今两岸之间只剩下一个宽度约20米的裂缝,深约200米。通过“奈何桥”之后,还需要通过一面高约800米的绝壁,由于极其危险,村民称之为“四十八步翻身梯”。
  此洞穴最初的熬硝时间有待进一步考证,在此最后进行熬硝活动的时间为上世纪五十年代。
  在山下河谷的一片地区,还发现有古代建房和筑桥的遗迹,当地人称其为以前大规模熬硝所就近形成的硝盐贸易点。
  科考队进洞后,由于信号不佳,与外界联系较为不便。更多的考古信息,将待专家出洞后进一步揭秘。
  相关
  盐硝洞口有个人形图案 传说是守洞“门神”
  关于迷宫河盐硝洞,在当地村民口中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盐硝洞的洞口崖壁上有一个类似人形的图案,在传说中是守护洞口的“门神”。村里有着这样一个古老的传说,曾经有一户姓乔的人家,家中有九个儿子。父亲为了让儿子越过洞口宽约20米的裂隙去对岸熬硝,把儿子悬挂在树干的一头,用树干弯曲后而形成的弹力把儿子弹过去。结果九个儿子摔死了八个,最后只有一个瘸腿的儿子到达了对岸,成功搭建了索桥。从此,乔家通过熬硝发了大财。这个乔家的儿子死后,化身为“门神”守护着洞口。所以“门神”的形象也是一个瘸腿的形象。
  关于这个传说,村里的版本很多,其他都一样,唯一不同的在于乔家儿子的个数。传言如果“门神”的颜色深,则不能进洞。在村里的诸多位置都能观察到“门神”的情况。其实“门神”的颜色深浅和雨水的多少有关,在村里还有一句顺口溜:“门神现,水不断;门神消,桥墩高。”(记者 刘晓娜)
      (来源:新华网重庆频道)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