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关注 > 光明网:考古揭秘宋玉笔下的高唐观
光明网:考古揭秘宋玉笔下的高唐观
发布人:  2016-06-24
       
近期,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始对高唐观遗址北部区域进行全面勘探发掘。图为高唐观所处的位置,远处即为巫峡风光。
  
图为高唐观考古发掘现场。李凡摄/光明图片
       重庆市巫山县西北部巫峡镇高唐村三组,长江北岸高丘山的耒鹤峰上,便是高唐观遗址。这里因战国时期著名楚辞家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而闻名。高唐观遗址三面环山,一面临水,遥对南陵,远眺巫峡。《高唐赋》云:“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
  楚襄王和宋玉看到的高唐观是什么样子?近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专家首次披露了高唐观遗址考古工作的进展,逐渐揭开高唐观的神秘面纱。
三次考古发掘大致弄清高唐观全貌
  200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物管理处和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先后两次对高唐观遗址南部区域进行全面勘探发掘;2016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始对遗址北部区域进行全面勘探发掘。三次考古发掘,发掘的面积超过7100平方米,共发现房址遗存6处、灰坑近30个、墓葬100余座。
  据考古现场负责人周勇介绍,此次考古发掘以台地海拔高差分为东西两区,一共布设了两条探沟和41个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探方。东区以商周时期文化堆积层及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遗存为主,已发现墓葬37座、灰坑7个;西区以汉代土坑墓、明代墓葬及明清寺观建筑遗存为主,已发现墓葬32座、高台建筑1处、房址6座、灰沟2条、灰坑18个。
  商周文化层出土了大量商周时期的陶片,但主要还是以西周时期为主,可辨器形有尖底盏、高柄豆、绳纹罐、方格纹罐以及少量磨制石斧,文化面貌以当地的土著文化为主,同时楚文化因素也渗透其中。已清理的4座战国墓葬均为带头龛的竖穴土坑单棺椁平民墓葬;26座两汉墓葬形制结构多样,有竖穴土坑墓、土圹竖穴砖室墓、土洞砖室墓、土洞石室墓和土洞砖石混砌墓;15座宋明时期墓葬也有竖穴土圹石室墓、竖穴土圹砖室墓等形制结构。
  据《夔州府志》《巫山县志》和陆游《入蜀记》等文献记载,高唐观始建于战国,其后2000余年经历代维修、改建和重建而不断演变。明洪武二年,因住观道士年老体衰,由心瑞和尚接管,改观为寺,又称高唐寺,既供佛又敬道,成了佛道合一的寺观,此后香火渐盛。1949年前后的高唐观,有殿宇房屋20余间,占地面积超过6亩。山门前有30级石梯,拾级而上可见门楣上“阳台胜景”四个大字,进门迎面供奉一尊弥勒佛,中梁悬着“古高唐”的匾额。出殿有一平地,平地上竖着高杆,杆顶悬一盏灯,据说是供神佛夜间往来之用,故称天灯坝。由天灯坝左侧登十八级石梯,据传即为古阳台旧址。登台遥望,南眺南陵,东极巫峡,风物之胜,尽收眼底。
  高唐观的殿宇房屋依序为灵官殿、钟鼓楼、正殿、碑廊和玉皇阁等。正殿供奉了三龛神佛,前龛左为真武师祖,右为释迦牟尼,后龛供奉观音铜像。遗址西侧原有一池,相传即为楚王燕游之所。
楚阳台或为楚怀王所建的楚国宫殿
  “我们最大的目的就是寻找楚阳台,它很可能是当年楚怀王所建的楚国宫殿,而得名‘高唐观’是因为宋玉的《高唐赋》。”周勇说,楚国宫殿式的建筑,当时在巫山只有一个,就是楚阳台,也就是高唐观。
  宋玉是当时与屈原齐名的楚辞家。他在《高唐赋》中对楚阳台的地形地貌和收纳的风景,有比较详细的描写。此后历代诗词典籍对楚阳台也多有记载,其中吟咏的诗词仅唐代就有李白的“我行巫山渚,寻古登阳台”,沈佺期的“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李商隐的“十二峰前落照微,高唐宫暗坐迷归”等等。
  一些典籍和方志记载了楚阳台的位置和规模等信息。如《太平寰宇记》中就有“在县西北二百步,阳台故城内。”“台高一百二十丈,南枕大江,每阴雨,云雾先起,即宋玉赋所谓楚王游于阳云台也。”“巫山有高都山,山上有观,曰古高唐”等记载。宋代陆游的《入蜀记》如此描述:“游楚故离宫,俗谓之细腰宫,有一池,亦当时宫中燕游之地,今湮没略尽矣。”清代王渔洋的《蜀道驿城记》更是明白无误地说“高唐观在城西,上山三里许,自清乾隆乙亥年重修殿宇三层。山上有名人缪宗周石刻诗碑”。
  但所有这些文字都不能直接作为得出考古结论的依据。“只有找到阳台的台基,才能证明阳台的所在地。”周勇说,“现在已经找到了明清时期的高唐观,考古发掘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但遗憾的是仍然没有找到楚阳台遗址。”高唐观遗址海拔近300米,考古人员在遗址坡下海拔150米处发现了近400平方米的夯土台,对于海拔100米左右的巫山古城遗址来说,这可能是最佳的“城市观景阳台”。但这个夯土台接近水位线,如今,上面已建起了巫山滨江路。
未来或建遗址公园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专家发现,整个高台有3次大迁建的痕迹,高唐观在明代朱元璋至万历皇帝年间、清代乾隆至光绪年间都进行过修建,从房屋条石和墙基等地方可以看出多次修建的痕迹,有些清代的墙基石就压在明代墓葬上,说明当时是在明代的格局上进行改造和扩建。高唐观现存地面建筑是当地清代宗教建筑的典型代表,这些保存下来的建筑以及木雕、石刻、匾额等多种宗教、文化、雕刻艺术等,对研究三峡库区的宗教和文化艺术都有重要价值。
  在高唐观遗址附近,春秋战国以后多为墓葬地,唐宋以后有修建庙观的迹象。考古专家在一个战国时期平民墓葬处发现了保存完好的骨骼,推测出其身高超过1.8米,这在当时应该是超乎寻常的“高人”。遗址发掘出土的战国、汉、宋代等诸多随葬品,以及现存的地面古建筑和碑刻等,既是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研究战国至汉代以来长江三峡地区各个历史时期内文化、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实物资料。
  此外,难得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高唐观的诗句也保留了下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词曲牌《巫山高》《竹枝词》《巫山一段云》《朝云曲》《高阳台》《阳台梦》《阳台怨》《阳台路》《巫山十二峰》等相对固定的文学体式,成为巫山神女文化的重要源泉。
  “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李商隐的咏叹似乎就在耳边。多少人也想一睹昔日的高唐观真容,也许机会不久后就来了。据周勇介绍,在高唐观遗址有可能会建一个遗址公园就地保护文物,也有可能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复建一个寺观,同时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览文物。
  来源:光明网 2016-06-16  05版(本报记者 张国圣)   
分享到:
X
微博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
重庆考古